東寺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寺 | |
---|---|
五重塔(国宝) | |
基本信息 | |
别称 | 金光明四天王教王護国寺秘密伝法院 宗教法人公称:教王護国寺 左大寺 |
位置 | 京都府京都市南区九条町1 |
坐标 | 34°58′49.3″N 135°44′51.7″E / 34.980361°N 135.747694°E |
宗教 | 日本佛教 |
宗派 | 東寺真言宗總本山 |
本尊 | 藥師如来(重要文化財) |
山号 | 山號:八幡山 |
札所等 | 真言宗十八本山第9番 西國愛染十七靈場第8番 洛陽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第23番 京都十三佛靈場第12番 都七福神(毘沙門天) 神佛靈場巡拜之道 第84番 |
文化遗产 | 金堂、五重塔、大師堂(国宝) 講堂、木造藥師如来及兩脇侍像ほか(重要文化財) 世界遺産 |
開基 | 官立(桓武天皇) |
开山时间 | 桓武天皇延曆十五年(796年) |
地圖 | |
東寺(日语:東寺/とうじ Tō-ji */?)是一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南區九条町的寺院,又名教王護國寺,為東寺真言宗的總本山。該寺的山號是八幡山、本尊是藥師如来,寺紋是雲形紋(東寺雲)。該寺創建於794年,是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後所興建的國立寺院,也是目前平安京所遺留的唯一建設。東寺在1934年列入日本史跡,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份而列入世界遺產名單之中,境內的五重塔為日本最高的五重塔。
歷史
[编辑]桓武天皇於延曆十三年(794年)遷都平安京後,於延曆十五年(796年)興建東寺。
8世紀末,作為平安京正門的羅城門,計畫在其東西興建「東寺」和「西寺」,這兩個寺院是守護京城的左京和右京的鎮護王城寺院,因此也有官方寺院的意味。
南北朝時代之後,關於東寺的紀錄書《東宝記》記載,東寺在平安京遷都後不久的延暦15年(796年),由藤原伊勢人擔任造寺長官(建設工事責任者)而建立。
弘仁十四年(823年),由嵯峨天皇將東寺下賜給空海,作為鎮護國家及真言宗的根本道場。亦是日本密教寺院的開始,以密教主尊的大日如來為寺院中心。
在昭和9年(1934年)3月13日指定為史跡[1],在平成6年(1994年)12月以「古都京都の文化財」登錄為世界遺産。
建築
[编辑]中世以後的東寺受到後宇多天皇、後醍醐天皇、足利尊氏等等很多貴族和為政者的援助而興榮。東寺在文明18年(1486年)的農民暴動時,創建當時的殿宇全遭遇火災而燒毀,在豊臣家和徳川家等的援助下,重建了金堂和五重塔。重建之後的南大門、金堂、禮堂及食堂等殿宇由南向北整齊地排列成一條直線,其排列以及各殿宇的規模跟日本平安時代完全一樣。各殿宇所立的位置、排列與規模跟建寺當時一樣的寺廟極少,非常珍貴[2]。
金堂
[编辑]國寶,伽藍的中心建築,是最早建設的,推定是在將東寺下賜給空海的弘仁14年(823年)完工。當初的金堂在文明18年(1486年)燒失,近一世紀後重建,現存的建築是慶長8年(1603年)所建。歇山頂、本瓦葺,外觀看來為二重屋頂,實有一層是裳階。建築樣式混合了和樣和大佛樣,可看到使用枋(日語:貫)和翹(日語:插肘木)以支撐高聳天花板的大佛樣特點。内部的廣大空間中放置本尊藥師如來坐像,以及日光菩薩、月光菩薩的兩脇侍像。
五重塔
[编辑]國寶,視作京都的象徵。高54.8公尺,獲譽為日本第一高的木造塔。天長3年(826年)著手興建,但實際建造應是空海死後的9世紀末。經過共四次的雷擊和火災,現在第五代的五重塔是在寛永21年(1644年),由德川家光捐建。
講堂
[编辑]重要文化財,建於金堂背面(北邊)。天長2年(825年)空海開始施工,承和2年(835年)完成。在文明18年(1486年)燒失,室町時代延德3年(1491年)再建。建築樣式為單層歇山頂的純和樣。相對金堂放置顯教的本尊藥師如來,講堂內部放置的則是密教佛像。須彌壇中央是以本尊大日如來為主的五方佛,東方則是金剛波羅密多菩薩為中心的五大菩薩,西方則是以不動明王為中心的五大明王像,全體構成了立體曼荼羅。
立體曼荼羅
[编辑]講堂中央的須彌壇上,供奉著以大日如來為中心的五尊如來像(又稱五佛或五智如來);五佛的右側(東方)是供奉以金剛手菩薩為中心的五尊菩薩像(五大菩薩);左側(西方)供奉以不動明王為中心的五大明王像。另外,須彌壇的東西兩端安置了梵天和帝釋天像,四角則供奉着四大天王。全體依照順序整齊供奉著21尊佛像,構成了一個羯磨曼荼羅(又稱立體曼荼羅)。這些佛像是日本最古老的正統密教佛像,雖然『續日本後紀』紀載開光儀式是在空海圓寂後的承和6年(839年)才舉行,但整個曼荼羅的構思則是空海完成的。這21尊佛像中,五佛和五大菩薩的中尊像是室町時代至江戶時代的補作,其餘15尊佛像都是講堂創建時即有的。
由於這21尊佛像组成的講堂立體曼荼羅是無他例可循的,空海的構思是根據哪部佛教經典或出於何種意圖至今未明,因此自古以來關於這個曼荼羅的教義背景也一直爭論不休。
食堂
[编辑]建於講堂的後方、寺境内的北邊。推定是在空海死後的9世紀末起到10世紀初左右完成。文禄5年(1596年)因地震倒壊,寛政12年(1800年)開始重建,現在的建築是昭和5年(1930年)因火災焼失,於昭和9年(1934年)所完成。安置有明珍恒男作的十一面觀音像,舊有的千手觀音立像因火災燒損,昭和40年(1965年)開始修復,現放置於寺內的寶物館。
御影堂
[编辑]國寶,空海住宿的房間,位於境內西北邊有稱為「西院」的地方,是有住宅風格的佛堂。以前堂、後堂、中門組成的複合佛堂,全部皆用檜皮葺。昭和33年(1958年)獲指定國寶時,稱為「大師堂」,但寺內主要稱為御影堂。一開始的建築在康曆元年(1379年)火災燒失,隔年重建後堂。明德元年(1390年)將弘法大師像安置在前堂北側,西側則增築中門。後堂(南側)則安置了不動明王坐像(國寶、9世紀)。
弘法市(弘法さん)
[编辑]每月21號是弘法大師的緣日,會有市集「弘法市」。在12月21日的「終弘法」和1月的「初弘法」會特別多人參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