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卡里巴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沙卡里巴盛り場さかりば Sakariba)現今指稱為台灣台南市中西區康樂市場小吃群聚地,形成於日治時代,起源為臺南在市區改正計畫下,進行西市場後田町開發,將西門圓環小公園一帶零散的攤販集中搬遷形成集市,並在兩度遷址下來落腳於現址,知名小吃有棺材板鱔魚意麵鼎邊趖等等,此外也是成衣集散中心。[1]:112

「盛り場」在日文中,原有形容是「人潮聚集的地方」或「熱鬧的地方」之意,,非單一地點的專有稱呼。隨著日益攤販數量與營運規模的拓展,在一九三六年後,「沙卡里巴」逐漸成為臺南小吃的重要代名詞之一。[1]:113

戰後保留「盛り場」的日文發音,以漢字寫作「沙卡里巴」(サカリバ/Sakariba)[2],繼續有商家在此地營運。直至1993年,因海安路拓寬工程,原址部分拆除為道路、小吃攤搬移、中正商圈人潮脈絡等影響,沙卡里巴一度沒落。在2000年後,海安路地下街轉為停車場、地面景觀工程與藝術活動的政策,周遭商圈人潮陸續回流,沙卡里巴的狀況也慢慢回溫。沙卡里巴內除小吃店外,也有服裝批發商店。

歷史

[编辑]

沙卡里巴的位置原是魚塭地,其興起是在1930年代後,臺南市進將魚塭填為平地,行都市改正計畫,以及西市場周邊田町道路的開發有所關聯。

西門圓環小公園攤販搬遷

[编辑]

西市場為中心,1927年在田町與末廣町之間的道路開闢完工後,西市場後方的漁塭地被填平,形成一大塊空地。在1932年時,依據都市計畫預計要完成西門圓環工程,然在此處原有稱為「西門町小公園」的夜市攤販百餘攤,因此由市役所與警察署進行搬遷安置,其中一個安置地即西市場後方原為魚塭地的空地,市役所規劃欲將末廣町正在開發的商業店舖,與田町的這些攤販市集,擴散整合出一個連結末廣町與田町的商圈。同年十二月西門町小公園攤販們完成搬遷完成。[1]:107-110

西市場田町夜市

[编辑]

1932年底搬遷至田町的原西門町小公園攤販們[3],在周遭一帶有商鋪、電影院等商業和娛樂活動的聚集效應下,形成頗具規模的田町夜市。當時有報導以「臺南盛り場の賣店人氣を呼ふ」為,說明田町夜市的熱鬧程度,「臺南盛り場」的名稱逐漸傳開來。[1]:111

臺南市勸業協會將田町約一千坪的土地作為田町夜市的擴展地,攤販業者在向其承租空地或既有店鋪。然為加管理隨日益興隆的田町夜市所伴隨而來的衛生整潔問題,市役所改善衛生與建築設施,於1933至1935年間,在原所在空地與西市場南面的臨田町道路,擴大市集規模。[1]:110

一九三六年新盛場

[编辑]

1936年田町的攤販因都市計畫再次搬遷,移至今所在位置。原本田町夜市是政府規劃上即一個暫時性的安置地,最初為未開發的魚塭填空。隨著這一代日益繁華,在1936年市役所的都市計畫中,欲開發末廣町至田町的店鋪街,將原田町夜市所在的西市場南側鄰田町道路出售以興建店舖。[1]:112-113

原有攤販們經由臺南勸業協會出面承租更往南側的大片土地,再轉租重新開業。[4]此時的攤販與店鋪規模已達近三百間,成為臺南著名的「盛り場」。[1]:113-114

戰後

[编辑]

沙卡里巴的沒落,一方面是因多老舊木造建築,發生過多次大火,導致許多店家遷至它處[5],另一方面是鄰近小北夜市在1990年代興起。由於1993年海安路地下街工程的影響,周遭中正商圈的人潮也受到巨大衝擊而人潮沒落。

著名小吃

[编辑]
  • 榮盛米糕[6]
  • 阿財香腸熟肉
  • 專治口渴台灣茶本舖
  • 基明飯桌仔
  • 老牌鱔魚意麵 (已搬至民族路三段)
  • 赤崁棺材板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陳秀琍著. 《臺南西市場》. 臺南市文化局、聚珍臺灣. 2021. 
  2. ^ 【台語是安娜】用外來語喚起在「沙卡里巴」大啖美食的舊日記憶.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6-09-13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9). 
  3. ^ 臺南小公園露店徙西市魚市場後-盛燃煙火爆竹竹而遷徙之. 《臺灣日日新報》. 1932-12-03. 
  4. ^ 臺南市田町夜市決該地售諸商人別購地二千坪準備轉移. 《臺灣日日新報》. 1936-08-03. 
  5. ^ 臺南市市場處-市集介紹-市集資訊. tnma.tainan.gov.tw. 臺南市市場局.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6. ^ 老台南人才知!「沙卡里巴」市場5家厲害小吃:國宴級米糕、棺材板始祖、週賣3天海鮮粥. Yahoo奇摩電影. [2021-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