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山雀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煤山雀 | |
---|---|
英國煤山雀成鳥, P. a. britannicus (注意綠灰色背部)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山雀科 Paridae |
属: | 煤山雀屬 Periparus |
种: | 煤山雀 P. ater |
二名法 | |
Periparus ater | |
P. ater 分佈範圍 留鳥 非繁殖區 | |
異名 | |
煤山雀,學名Periparus ater,英文俗名Coal Tit,是一種棲息於針葉林的小型雀鳥,在溫帶至亞熱帶的古北界森林中廣泛分布,並且是常見的留鳥,包括分布於北非地區。斑翅山雀現今通常也被歸入此物種。
分類與系統學
[编辑]這個物種首次由卡爾·林奈於1758年在他的里程碑著作《自然系統》第十版Systema Naturae中描述。林奈的主要參考文獻是他早期的《瑞典動物誌》(Fauna Svecica),其中繁瑣的前雙名法名稱Parus capite nigro: vertice albo, dorso cinereo, pectore albo(意為「黑頭、白頸、灰背、白胸的山雀」)被簡化為Parus ater,即「灰黑色山雀」。這個名稱取自舊的鳥類學書籍,最早可追溯到康拉德·格斯納1555年的《動物誌》。他並未指定模式產地,只提到「歐洲」,但原始描述提到的是棲息於瑞典的種群(因此現今被列入指名亞種)。[2] 現今的屬名由古希臘語的peri與原有屬名Parus結合而來。種名ater在拉丁語中意為「暗黑色」。[3]
此外,這些數據還顯示本物種在與其近親斑翅山雀(P. melanolophus)之間可能是並系群,該物種分布於南亞,看起來像是帶有稍微羽冠、顏色較深的P. ater。因此,斑翅山雀可能需要被納入P. ater,或者某些煤山雀可能被視為獨立物種。由於兩者之間偶有雜交記錄,僅依賴母系遺傳的線粒體DNA不足以確定雜交基因流或其他原因(如未完成譜系分化)是否掩蓋了實際的關係,或是否需要進行分類學重組。由於這些山雀的分布範圍環繞著喜馬拉雅山脈,在進一步研究之前,甚至不能排除它們構成環狀種的可能性——在尼泊爾發生基因流動,而在阿富汗則不發生——正如在該地區其他雀形目鳥類中所證實的那樣。[4][已过时]
亞種
[编辑]煤山雀有多個亞種,其中一些在顏色上的差異相當明顯,而體型上的差異則較為細微。來自亞洲的煤山雀遵循貝格曼法則,在較寒冷的地區體型較大;但來自西方地區的鳥類則不遵循此規則,例如位於地中海周圍高地的鳥比北歐的鳥體型更大。其尾長相對於體長的比例,從西南向東北的地域漸變呈現增長趨勢。[5]
大不列顛的亞種P. a. britannicus,背部的棕灰色羽毛帶有橄欖色的色調,與歐洲大陸的指名亞種P. a. ater和P. a. abietum不同,後者背部為藍灰色,沒有綠色或棕色的色調。愛爾蘭的亞種P. a. hibernicus與britannicus的區別在於其臉頰、胸部和腹部為淡硫磺黃色。它的臀部也較淡(由於上尾覆羽的羽緣較淺色),喙比大不列顛和歐洲大陸的親屬更大。[6]
北非的亞種P. a. ledouci下半身和臉頰為黃色,而塞浦路斯的P. a. cypriotes上半身帶有淡棕色調,下半身則為深棕黃色。亞洲的亞種通常為暗棕色,除了黑白相間的頭部外;[5]其中包括高加索的P. a. michalowskii、伊朗的P. a. phaeonotus,以及分布於中國西南的喜馬拉雅煤山雀[7]P. a. aemodius。
- P. a. ater, 煤山雀成鳥
(注意藍灰色背面) - 塞浦路斯煤山雀, P. a. cypriotes
(注意淺黃色腹部) - 愛爾蘭煤山雀, P. a. hibernicus
(注意發黃的臉頰和胸部)
描述
[编辑]煤山雀體長10至11.5公分,特徵是在黑色的頭部上有一個顯眼的大白色後頸斑。成鳥的頭部、喉部和頸部為光亮的藍黑色,對比出臉部兩側的灰白或淡黃(取決於亞種),以及鮮白的後頸斑;翼覆羽的白色羽端形成了兩道翅斑。下半身為白色,向側腹逐漸過渡為黃褐色或紅褐色。喙為黑色,腿為鉛灰色,虹膜為深棕色。
幼鳥的羽色較成鳥黯淡,頭部黑色無光澤,後頸和臉頰的白色帶有淡黃色。[8]
覓食時,煤山雀會通過不斷發出短促的dee或see-see聲音來保持群體聯絡。其「歌聲」——如果可以稱之為「歌聲」的話——是一種響亮的if-he, if-he, if-he聲音,最常見於一月至六月,也會在秋季出現。這種歌聲與大山雀的歌聲相似,但速度更快,音調也更高。[9] 此歌聲的一個變體以尖銳的ichi聲結束。北非的鳥類也有類似於冠山雀(Lophophanes cristatus)的currr叫聲,而冠山雀並不分布於非洲。
行為與生態
[编辑]煤山雀通常棲息於溫帶濕潤的針葉樹森林中,除此之外對棲地的要求不高。例如在不丹,煤山雀在海拔約3000至3800公尺的亞熱帶區域以上相當常見,牠們棲息於以不丹冷杉(Abies densa)或雲南鐵杉(Tsuga dumosa)及杜鵑花為主的森林中。[10]
煤山雀是全年留鳥,幾乎不遷徙,只有西伯利亞的個體會有更規律的遷徙。極少數迷鳥會越過更長的距離,例如歐洲大陸的指名亞種曾在1960年於愛爾蘭記錄過一次,之前也有過一次記錄,但自那以後似乎不再出現。
冬季時,煤山雀會與其他山雀組成小群體。這個物種與其他山雀相似,擁有出色的攀爬技巧和不斷活動的特性,儘管牠更經常停在樹幹上,在跳動中類似於旋木雀(Certhia)。牠的食物與其他山雀相似,喜食山毛櫸種子,並從冷杉(Abies)和落葉松(Larix)的毬果中取出種子,並會與朱頂雀和黃雀一起在赤楊(Alnus)和樺木(Betula)上覓食。牠也會進入花園,進食各種提供的食物,尤其是向日葵種子。
在實驗室中,煤山雀傾向於在負能量預算時在變化的覓食點覓食。[11] 在聽到棕色貓頭鷹的叫聲後,煤山雀會增加晚上的體重。[12] 清晨後,煤山雀在食物供應速度較慢時,會盡快增加體重,體重指數呈指數增長,直到達到拐點,之後增長速度變慢。[13] 當食物供應充足時,體重增長的拐點會延遲16.7%。[13] 次級煤山雀在早晨比其他時段更容易被主導的個體排擠出覓食點,牠們的每日增重和清晨體重變化比主導煤山雀更大。[14] 冬季時,煤山雀的紅血球含有更多的線粒體,這些線粒體消耗氧氣並產生熱量。[15][16]
煤山雀普遍且廣泛分布,根據IUCN,牠們並不屬於瀕危物種。[17]
煤山雀還有一個特殊紀錄,就是在一個巢中記錄了最多的鳥類跳蚤(Ceratophyllus gallinae),總計有5754隻跳蚤。[18]
繁殖
[编辑]煤山雀最喜歡的築巢地點是腐朽的樹樁上的洞穴,通常位置較低,巢築於洞穴深處;牠們也會使用地洞、鼠或兔子的洞穴、牆縫中的裂縫、喜鵲(Pica)或其他大型鳥類的舊巢,甚至是松鼠的巢。築築巢材料料包括苔蘚、毛髮和草,內襯以兔毛或羽毛。每年通常只繁殖一次,5月時會產下7至11顆帶有紅斑的白色卵。
圖庫
[编辑]- 煤山雀
- Periparus ater
参考资料
[编辑]-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6)
- ^ Gessner (1555): pp.616, Linnaeus (1746, 1758)
-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58, 298. ISBN 978-1-4081-2501-4.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gilletal2005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5.0 5.1 Snow (1954)
- ^ BI [2009]
- ^ Bangs (1932)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0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Korea (2005). ISBN 89-951415-3-0
- ^ Inskipp et al. (2000)
- ^ Bautista, L. M.; Martín, B.; Martinez, L.; Mayo, C. Risk-sensitive foraging in coal tits (PDF). Behaviour. 2001, 138: 69–83 [9 December 2016]. doi:10.1163/156853901750077790. hdl:10261/43939 .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 December 2016). 已忽略未知参数
|df=
(帮助) - ^ Bautista, L. M.; Lane, S.J. Coal tits increase evening body mass in response to tawny owl calls (PDF). Acta Ethologica. 2000, 2 (2): 105–110 [9 December 2016]. S2CID 33198629. doi:10.1007/s102119900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 December 2016). 已忽略未知参数
|df=
(帮助) - ^ 13.0 13.1 Polo, V.; Bautista, L. M. Daily routines of body mass gain in birds: II. An experiment with reduced food availability (PDF). Animal Behaviour. 2006, 72 (3): 517–522 [12 December 2016]. S2CID 53156385. doi:10.1016/j.anbehav.2005.09.0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 December 2016). 已忽略未知参数
|df=
(帮助) - ^ Polo, V.; Bautista, L. M. Daily body mass regulation in dominance-structured Coal tit (Parus ater) flocks in response to variable food access (PDF). Behavioral Ecology. 2002, 13: 696–704 [12 December 2016]. doi:10.1093/beheco/13.5.696 .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 December 2016). 已忽略未知参数
|df=
(帮助) - ^ Birds' blood functions as heating system in winter. phys.org. [2021-04-10] (英语).
- ^ Nord, Andreas; Metcalfe, Neil B.; Page, Jennifer L.; Huxtable, Anna; McCafferty, Dominic J.; Dawson, Neal J. Avian red blood cell mitochondria produce more heat in winter than in autumn. The FASEB Journal. 2021, 35 (5): e21490. ISSN 1530-6860. PMID 33829547. S2CID 233185485. doi:10.1096/fj.202100107R (英语).
- ^ BLI (2009)
- ^ Gunvor Brinck-Lindroth; F.G.A.M. Smit †. The fleas (Siphonaptera) of Fennoscandia and Denmark. BRILL. 2007: 6. ISBN 978-90-474-2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