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相邦是中國战国时期,三晉及秦國大臣的最高职务。汉朝时为避讳改称相国,后世袭之。“相国”也是漢、三國、晉、南北朝至隋、唐朝廷、諸侯國大臣最高职务,后来在中國與日本變成为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之敬称。
歷史
[编辑]中國
[编辑]战国時代称为「相邦」,如秦相邦呂不韋。聶新民、劉雲輝認為,相邦制度由三晉傳入秦國;相邦為獨任宰相,得專權,丞相為代理宰相或副手,且多人並任,不得專權;相邦權力含括行政及軍事,而丞相則無軍事權。[1]戰國時,「相邦」之名號見於鑄造器物,有未載史書的相邦因此重新被發現。
有漢一代,為避汉太祖劉邦名諱,將文獻上的「相邦」改為「相国」,後世學者相襲不改。漢初,曾任韓信等將領為「相國」,但袁祖亮以此為壯大士氣的權宜措施,旨在與稱王者抗衡,不能與實質治國的相國相提並論。[2]諸侯王建國,王國與漢朝官制相同,亦設相國、丞相職;在漢惠帝時,「除諸侯王相國法」,設丞相。韓信被殺後,劉邦拜蕭何為漢相國。蕭死后,漢惠帝徵原為齊相國的曹参為漢相國。呂后末年曾短暫任族人呂產為漢相國,旋為周勃、陳平、劉章等大臣所殺。呂產死後,終西漢一代不设相国,其職後以王陵为右丞相,陳平为左丞相,所以漢代「相国」一称,幾乎成为萧、曹二人代名詞。《史記》蕭何、曹参的传記为《蕭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
东汉末年董卓逼朝廷任己為相国。漢獻帝建安年間,曹操掌權,封為魏公、魏王,以鍾繇為魏國相國。以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將篡位的权臣多效董卓故事自任為相国,且封諸侯王:如司馬昭、司馬炎之為相國、封晉公、晉王後代魏;劉裕之為相國、宋公、宋王,而迫晉安帝禪位等是。《晉書·志第十四·職官》以為,兩晉「相國、丞相…皆非復尋常人臣之職」。
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常敬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日本
[编辑]日本实行律令制,以太政官最高职位太政大臣的唐名为相国。比如平清盛称为「平相国」、「入道相国」,德川将軍的法名常作「正一位大相国○○院殿」,因为幕府将軍或者生前就任太政大臣,或者死後朝廷追贈太政大臣。
印綬
[编辑]漢初,漢相國持金印、綠綟綬,地位在丞相之上。[3]《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關外諸侯王也持綠盭綬,但阿部幸信認為此紀錄不能代表漢初情形,漢初諸侯王與天子同格。[4]東漢蔡邕《雜章》:「相國金印綠綬,位在公上,所以殊異休烈,群臣莫得而齊。」
相国担任者
[编辑]- 秦
- 赵
- 魏
- 东汉魏国(诸侯国)
- 曹魏
- 南朝
- 北朝
- 隋
- 唐
- 吴王国(明朝前身)
参见
[编辑]参考
[编辑]- 《史記蕭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