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膜间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线粒体膜间隙(英語:Intermembrane space of mitochondria)也称为“线粒体膜间间隙”,是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内膜之间的空隙,宽约6-8nm,其中充满无定形液体。由于线粒体外膜含有孔蛋白,通透性较高,而线粒体内膜通透性较低,所以线粒体膜间隙内容物的组成与细胞质基质十分接近,含有众多生化反应底物、可溶性的辅助因子等。由于蛋白质不能穿过孔蛋白,所以它们必须以一段特定的信号序列以供识别并转运进膜间隙,细胞色素c正是以这种方式进入膜间隙的。[1]线粒体膜间隙中还含有比细胞质基质中浓度更高的腺苷酸激酶单磷酸激酶二磷酸激酶激酶,其中腺苷酸激酶是线粒体膜间隙的标志酶,它可以催化膜间隙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简称“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单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简称“AMP”)分子上,生成两分子的二磷酸腺苷 (adenosine diphosphate,简称“ADP”)。

线粒体膜间隙中存在的蛋白质称为“线粒体膜间隙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全部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2]有研究指出,线粒体膜间隙蛋白质在诱导癌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3]

蛋白转运机制

[编辑]

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线粒体膜间隙需要两段导向序列:位于蛋白质N端基质导向序列(marix-targeting sequence)和紧接其后的膜间隙导向序列(intermembrane-space-targeting sequence)。拥有这两段导向序列的蛋白质能以保守性寻靶(conservative targeting)或非保守性寻靶(nonconservative targeting)这两种转运方式进入线粒体膜间隙。

参考文献

[编辑]
  • 王金发. 细胞生物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年6月(第十三次印刷): 266. ISBN 978-7-03-011462-4 (中文). 
  1. ^ Chipuk JE, Bouchier-Hayes L, Green DR. Mitochondrial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during apoptosis: the innocent bystander scenario.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May 19, 2006, 13 (8): 1396–1402 [2011-08-18]. PMID 16710362. doi:10.1038/sj.cdd.44019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7) (英语). 
  2. ^ 付玉龙、杨晓明. 线粒体膜间隙蛋白的转运机制.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2006, 3 (3) [201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中文). 
  3. ^ 刘全宏、刘书瑗. 线粒体膜间隙蛋白质释放与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4 (2) [201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