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助詞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语助詞(Chinese particles),汉语文法術語,指的是一種詞類,屬於虛詞,附著在其他詞彙詞組,或是句子上,作為輔助之用。[1][2]。通常用於句子前、中、後,表示各種語氣;或是用於語句中間,表示結構上的關係[3]

助詞漢語中,通常分為結構助詞、時態助詞和語氣助詞三種[1]白話文中常見的助詞包括:的、了、着、吧、啊等等;文言文中則有:之、乎、者、也、矣等。

漢語助詞

[编辑]

漢語中,助詞與連詞介詞嘆詞同屬於虛詞,不能表示概念,但是可以表示語法結構或是各種語氣。在句子中沒有實在的意義,也沒有統一的語法功能,不能單獨使用,是獨立性最差的一種詞。在白話文中,大多數的助詞都會讀為輕聲[2]

漢語的助詞分為結構助詞、時態助詞和語氣助詞三種,有些會將語氣助詞獨立成一種詞類,稱為「語氣詞」。

結構助詞

[编辑]

附著在詞、詞組的前面或後面,用以表示句子的結構關係。白話常見的結構助詞有前附的「所」,以及後附的「的、地、得、似的」等等。[2]文言文中則有「之、者、所、然、夫、所以、乎、焉、等、且」等等。[4]

「的、地、得」在五四運動之前的官話裡沒有嚴格分別,在宋元明清官話的文學常有混用。五四後被人為分工,「的、地、得」分別作為標示定語狀語補語[5][2]由於「的、地、得」三個助詞在官話均讀/de0/,官話母語者在書寫時極易混淆,是教學的經典難題;然則「的、地、得」在其他漢語族語言的讀音不同甚至根本不用「的、地、得」,近來學校已會借助母語來辨別「的、地、得」。[5]五四後「的、地、得」在官話裡標示定語狀語補語的分工如下:

  1. 「的」字用於標示前面的詞或詞組是定語。最常見的用法是接在形容詞後,用來修飾其後的名詞代名詞,如:「美麗的風景」;也可以接在名詞或代名詞後,表示所屬、所有的關係,如:「我的書」;或是接在副詞以外的實詞後,組成帶有有名詞功能的詞組,在句子中當作主語賓語使用。如:「我們要的是和平與安定。」
  2. 「得」字通常用於動詞、形容詞後面,標示其後面是補語,用來表示可能(如:「她去得,我也去得。」、「我拿得動。」)、結果或程度(如:「你說得很好。」)。有的辭典會將這種用法歸類為介詞
  3. 「地」字通常用於副詞後,標示前面的詞或詞組是狀語,現今可通為「的」字。[2][6][7][8]

「之」字做結構助詞時,用法有:

  1. 與白話「的」字相同,如「夫子之文章」。
  2. 無義,僅表賓語提前,如「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意為「愛蓮」。[3][9]

「是」字做結構助詞時,也是表賓語提前,如「唯你是問」即「唯問你」。[4]

時態助詞

[编辑]

時態助詞也稱動態助詞,接在動詞、形容詞的後面,表示動作或變化的狀態,可以跟時間副詞連用,但必須注意兩者語意間的配合[2]。白話文中常見的時態助詞有「著(着)、了、過」,文言文中有「矣」。但「矣」字通常兼有語氣助詞的功用。[4]

「著(着)、了、過」三字用法上的分別為:

  1. 「著(着)」字表示動作為變化進行、持續或存有的狀態中,如「門正開著(着)。」
  2. 「了」字表示動作或變化已經完成或結束,如「天黑了。」。
  3. 「過」字表示動作或變化曾經發生,如「我看過這本書。」[2][10]

語氣助詞

[编辑]

語氣助詞用於句中或句末,表示說話時的語氣,有些學者會將之獨立成一種詞性,稱為「語氣詞」。一種語氣可能使用多個連續的語氣助詞表達,一個語氣助詞也可能同時表達一種以上的語氣。因此,語氣助詞本身沒有實質的意義、不能單獨使用,也沒有詞形變化,一個語氣助詞所要表現的語氣為何,必須視前後文而定。 有時候,連用的語氣助詞可能會合成一個音節,例如「了」、「啊」合成「啦」;「之」、「於」連成「諸」。

語氣助詞依照語氣的不同,可以分為五大類,分述如下:

  1. 疑問語氣:如白話文的「嗎(麼)、吧、呢」,文言文中的「也、者、乎、哉、與、歟、邪(耶)、為」等等。不同的疑問語氣助詞代表的提問方法也有所差異,如「嗎」有時表疑惑而提問、有時表反問,通常要求對方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吧」字則表示大略知道答案,卻又不能確定的問法。
  2. 祈使語氣:如白話文中的「吧、罷、呀、啊、啦」,文言文中的「矣、焉、哉」,用以表示請求、命令、催促、勸告、禁止等語氣。
  3. 感嘆語氣:如白話文中的「啊、呀、哇、哪」和文言文中的「也、矣、乎、焉、哉、與、歟、已」,表示感嘆之意。這類助詞的用字常常與嘆詞混淆,但嘆詞一般用於句首,而且獨立於句子之外;感嘆語氣助詞則置於句尾,不能獨立使用。
  4. 肯定語氣:白話中常見的有「的、了、嘛、呢、啦、罷了、而已」,文言文中則有「也、矣、乎、然、焉、耳、而已、云、爾」,有的字如「了」是強調事情的肯定度,「呢」有誇張的意味,「罷了、而已」則有沖淡的意味。肯定語氣助詞有時會與結構助詞在用字上混淆,但前者可以去掉,句子基本的語義不變,後者若是去掉則會有語意不明的情況。
  5. 停頓語氣:如「啊、吧、呢、麼」或「也、矣、乎、焉、兮」。有別於其他四種語氣助詞多用於句末,停頓語氣助詞只用於句中,表示停頓,有強調前面出現的詞語的功能。[2][4]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詞條「助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0年7月17日查閱。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劉蘭英、孫全洲編,《語法與修辭》,台北:新學識文教,1998年10月。
  3. ^ 3.0 3.1 宋裕等著,《國中國文》第3冊,台北:翰林出版。
  4. ^ 4.0 4.1 4.2 4.3 郭心怡,〈高中教材文言文虛詞教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1月。
  5. ^ 5.0 5.1 程俊源. 「謀同」與「求異」——對比語言學在本國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PDF). 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 (台中: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2013年6月, 27 (1): 81 [2022-06-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17). 
  6. ^ 林政華. 北平漢語「的、得、地、底」等字問題綜論. 北師語文教育通訊 (台北: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1996年6月, (4): 16-23 [2022-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7). 
  7. ^ 彭歌,《現代漢語補語「得」在泰語的表達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6月。
  8.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詞條「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永久失效連結],2010年7月17日查閱。
  9. ^ 宋裕等著,《國中國文》第2冊,台北:翰林出版。
  10.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詞條「著(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0年7月17日查閱。

參考文獻

[编辑]
  • Dobson, W. A. C. H. (1974). 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Particl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 He Jiuying 何九盈 (1995a). Zhongguo gudai yuyanxue shi (中囯古代语言学史 "A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nguistics"). Guangzhou: Guangdong jiaoyu chubanshe.
  • _____ (1995b). Zhongguo xiandai yuyanxue shi (中囯现代语言学史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nguistics"). Guangzhou: Guangdong jiaoyu chubanshe.
  • Wang Li 王力 (ed.) (2000). Wang Li guhanyu zidian (王力古漢語字典 "A character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Chinese, chiefly edited by Wang L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 Yip Po-Ching & Don Rimmington (2004). Chi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