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纳·桑巴特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尔纳·桑巴特
出生1863年1月19日 编辑维基数据
Ermsleben 编辑维基数据
逝世1941年5月18日 编辑维基数据 (78歲)
柏林 编辑维基数据
墓地达勒姆森林公墓 编辑维基数据
母校
职业经济学家社會學家、大學教師、历史学家 编辑维基数据
雇主
配偶Corina Sombart 编辑维基数据

维尔纳·桑巴特(德語:Werner Sombart;1863年1月19日—1941年5月18日)是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派最后的代表人物,20世纪早期欧洲大陆重要的社会科学家。他與馬克斯·韋伯齊名,雙方在學術研究上的成果,亦相互影響著各自在學術研究上的發展。桑巴特的代表作是《現代資本主義》,他在該書中亦首次使用「晚期资本主义」一詞。其它知名著作,有《奢侈與資本主義》《戰爭與資本主義》《為什麼美國沒有社會主義》等。他是“讲坛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观点

[编辑]

桑巴特在1934年著作《德意志社會主義》(Deutscher Sozialismus)中將国家社会主义的譜系追溯至柏拉圖之《理想國》中的「正義城邦」:在一個邦國中實現全體人民各以其專屬之技藝與德性去從事「正義」的事業[1]。由於桑巴特,柏拉圖之政治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国家社会主义概念的歷史遠源。[2]

評價

[编辑]

關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維爾納·桑巴特之何以在西方學術界中名聲低落的緣由,學者晏小寶認為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桑氏曾經站在親近於納粹黨的立場。不過,晏氏認為,這不是唯一的理由,否則即難以解釋同樣親近於納粹黨的學者馬丁·海德格在戰後的學術地位。二是桑氏曾經站在反對猶太人的立場。不過,晏氏亦認為,這不是決定性的理由。因為知名如馬克斯·韋伯等人,在當年討論猶太人時,也並未給予好的評價。三是桑氏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關係。晏氏認為,正是前述三項原因的疊加,再加上西方學術界中,對於社會學經濟學,於戰後在研究主題方向上的分叉,所以,最終導致了桑氏學術研究的成果屬於乏人問津的命運。[3]

學者晏小寶指出,在西方學術界的評價中,維爾納·桑巴特所撰寫之以文化、消費、奢侈等為題的研究成果,已經是經歷了時間的考驗,而成為學術研究的經典。例如,桑氏於1913年所出版之《奢侈與資本主義》,以及於1927年所發表之〈未來的經濟生活〉等著作。[4]

註釋

[编辑]
  1. ^ 美國哲學學者Nickolas Pappas曾對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德性」概念作出如下解釋:「『德性』(virtue)是對arete的翻譯。arete這個詞同很多表示褒貶的詞一樣,具有一些意外的含義。它和戰神阿瑞斯(Ares)顯然具有關係,起先表示人在戰爭中的勇敢。它的意義被擴展為包含了所有的優秀:作為道德術語,arete的意思是『德行』,但在道德範圍之外,它可以表示對動物、屬性或者任何別的事物的讚揚。因此它在論述中最強烈的說法是,眼睛和耳朵也具有德性......」N.帕帕斯,柏拉圖與《理想國》,ISBN 978-7-5633-6468-2,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五一~五二。
  2. ^ 桑巴特,德意志社會主義,ISBN 9787561752029,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一四四~一四五。
  3. ^ 維爾納·桑巴特著,晏小寶譯. 《戰爭與資本主義》. 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譯者前言,頁16–22. ISBN 9787208180062 (中文). 
  4. ^ 維爾納·桑巴特著,晏小寶譯. 《戰爭與資本主義》. 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譯者前言,頁22–24. ISBN 978720818006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