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兵營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線西蛤蜊兵營 | |
---|---|
彰化榮民蛤蜊養殖場線西分場 | |
![]() | |
位置 | 彰化縣線西鄉線西村中華路818巷 |
坐标 | 24°08′37″N 120°27′00″E / 24.1437076°N 120.4499575°E |
建成时间 | 1960年代 |
官方名称 | 線西蛤蜊兵營 |
類型 | 登錄等級:文化景觀 登錄種類:軍事設施 |
评定时间 | 2008年4月11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蛤蜊兵營,位於臺灣彰化縣線西鄉線西村,原為海防營舍,後1960年代作爲退伍軍人的蛤蜊養殖場宿舍區,2007年重整活化。
歷史
[编辑]由來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6/%E8%9B%A4%E8%9C%8A%E5%85%B5%E7%87%9F%E5%85%A5%E5%8F%A3%E8%88%87%E6%AF%8B%E5%BF%98%E5%9C%A8%E8%8E%92%E5%8B%92%E7%9F%B3.jpg/220px-%E8%9B%A4%E8%9C%8A%E5%85%B5%E7%87%9F%E5%85%A5%E5%8F%A3%E8%88%87%E6%AF%8B%E5%BF%98%E5%9C%A8%E8%8E%92%E5%8B%92%E7%9F%B3.jpg)
線西鄉原為登陸北彰化必經道路[1],1949年便設有駐軍[2],負責海防的警總便在此設立海防部隊營房[3]。入口處僅一條約三公尺的小路進入[4],還設碉堡[5]。該區屬於高度管制區,連線西當地人都不能任意進入[2]。隨著海防範圍向外海推出去,此營區失去海防作用[3]。營區占地二公頃[4][6],其中東側宿舍土地原先就是海堤用地[7]。
從此處往鹿港方向有塭仔港,是附近鄉鎮民眾購買新鮮魚貨的所在[8]。1962年,退輔會為經營彰化水產養殖場來養文蛤,安排外省退伍軍人進駐,並建每棟十五坪大的水泥房舍,此後該處稱為「蛤蜊營」[9]。每間屋內都有臥室、浴廁、廚房格局[10]。當時,遼寧籍的老兵劉仲理從班長退役後,就服從輔導就業,從台北市轉進來此,由水產養殖技術員教授養文蛤苗[11]。劉仲理以總幹事身分,與同伴建立毋忘在莒精神堡壘作團結一致的象徵[9][12]。因有房子棲身、又有事業可做,退伍軍人們有人結婚生子,人口數也因此大幅成長,最盛時期有卅餘戶、五十多口[3]。
附近居民表示增設蛤蜊養殖後,一批退除役官兵在此養殖經管,自給自足,但營區門禁森嚴,罕見外人進入[10]。這些退伍軍人因接受軍事化管理,依然穿著軍服,遂被地方民眾通稱他們為「蛤蜊兵」[4]。線西鄉公所職員黃朝祝回憶,早年他受軍方委託任務進入該區時,此處年邁的退伍老兵都會站在路邊目送他[2]。
荒廢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2/%E8%9B%A4%E8%9C%8A%E5%85%B5%E7%87%9F%E5%B7%A64%E6%A3%9F.jpg/220px-%E8%9B%A4%E8%9C%8A%E5%85%B5%E7%87%9F%E5%B7%A64%E6%A3%9F.jpg)
1975年後,濱海地區成為海埔新生地,海水難以進入便養殖無法繼續,導致退伍軍人紛紛遷離自謀生路[9]。此處成了遊民的棲身處,甚至有當地鄉民舉家搬到營房來住免費的房子[3]。1977年,此處登記為特定農業區水利用地,屬台灣省土地資源開發委員會管理,後轉為第四河川局管理[7]。之後,文史工作者李漢鵬說一些房舍已拆除消失,僅留有十一棟[13]。
2000代初,蛤蜊兵營僅存郭、盧、張、劉姓榮民等與他們的妻子居住[3]。2003年6月16日,鄉長黃弘耀表示,他將向縣府爭取經費,使此一荒廢已久的海邊神秘地成為線西新景點[4]。8月21日,建國技術學院翁慶隆等七位教授在線西鄉長陪同下來此踏勘,建議將此營區改作風力發電風場[14]。10月8日晚,舊宿舍突然發生火災,由居住當地的劉仲理發現,通知消防車滅火,才未波及一旁房舍[9]。
活化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1/%E8%9B%A4%E8%9C%8A%E5%85%B5%E7%87%9F%E5%B7%A62%E6%A3%9F.jpg/220px-%E8%9B%A4%E8%9C%8A%E5%85%B5%E7%87%9F%E5%B7%A62%E6%A3%9F.jpg)
2004年3月24日,鄉公所與相關單位會勘用地[7]。鄉長黃弘耀和秘書楊素季原先規劃以約新台幣九百萬元經費,來恢復昔日的蛤蜊池、宿舍作為鄉土特產賣店,並在入口裝大型的風車以吸引觀光客前來[4]。此計畫僅獲縣府支補助新臺幣五十萬元規劃費[5]。地方政府先將蛤蜊兵營三棟宿舍,整修作為藝術家駐村的工作室[15]。
2007年1月20日,整修後開放[16]。10月15日,鄉長蔡麗娟前往後表示,請文化局評估是否可列入歷史建築[17]。12月7日,審議委員通過將蛤蜊兵營等列為彰化縣文化景觀[1]。整修後,地上權依然屬退輔會[18]。
日後,像是層層向後延伸的窗台照,成爲來客喜歡的取景[13]。 到2022年,已百歲的劉仲理依然與妻子住在蛤蜊兵營旁[12]。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2/%E8%9B%A4%E8%9C%8A%E5%85%B5%E7%87%9F%E5%B7%A6%E5%81%B4%E6%A3%9F%E7%AA%97.jpg/220px-%E8%9B%A4%E8%9C%8A%E5%85%B5%E7%87%9F%E5%B7%A6%E5%81%B4%E6%A3%9F%E7%AA%97.jpg)
參考
[编辑]- ^ 1.0 1.1 陳志成. 二林公校宿舍等6處列縣古蹟. 中國時報. 2007-12-08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黃志亮. 線西舊營區遺世獨立 老榮民捕海鮮、養貝類維生猶如世外桃源. 中國時報. 2002-08-03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3.3 3.4 洪璧珍. 蛤蜊兵營 老兵話滄桑. 中國時報. 2006-04-16 (中文(臺灣)).
- ^ 4.0 4.1 4.2 4.3 4.4 黃志亮. 線西蛤蜊兵寮 打造觀光景點. 中國時報. 2003-06-17 (中文(臺灣)).
- ^ 5.0 5.1 黃志亮. 蛤蜊兵營 規劃藝術村. 中國時報. 2004-03-25 (中文(臺灣)).
- ^ 蔡文正. 線西蛤蜊兵營向歷史建築 叩關. 自由時報. 2007-12-06 [2025-01-29] (中文(臺灣)).
- ^ 7.0 7.1 7.2 江良誠. 開發蛤蜊營 地目先搞定. 聯合報. 2004-03-25 (中文(臺灣)).
- ^ 林宛諭. 蛤蜊兵營新風貌 觀景買海鮮. 聯合報. 2008-11-09 (中文(臺灣)).
- ^ 9.0 9.1 9.2 9.3 江良誠. 蛤蜊營野火 燻黑老房舍 老榮民回憶草創艱辛 盼線西公所善加管理. 聯合報. 2003-10-10 (中文(臺灣)).
- ^ 10.0 10.1 陳錫明. 線西廢營區 想變身遊憩區 洋溢神秘古早味 緊鄰慶安水道 適合觀景、垂釣 縣府實勘認為有潛力. 聯合報. 2003-05-16 (中文(臺灣)).
- ^ 簡慧珍. 曾是「養鴨人家」場景 蛤蜊兵營再妝容 荒地變景點. 聯合報. 2011-10-31 (中文(臺灣)).
- ^ 12.0 12.1 劉曉欣. 「蛤蜊兵營」人瑞阿公首次過生日 歡慶百歲超溫馨. 自由時報. 2022-06-02 [2025-01-29] (中文(臺灣)).
- ^ 13.0 13.1 萬玟伶. 【苗彰雲夯點打卡趣】好久不見!懷舊、海藍的彰化. 自由時報. 2018-05-13 [2025-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5) (中文(臺灣)).
- ^ 江良誠. 風力發電 線西蛤蜊營條件好 計畫包含五座風車發電機組 每組可產生四大千瓦電力 可提供小區域電力需求. 聯合報. 2003-08-22 (中文(臺灣)).
- ^ 簡慧珍. 老兵未凋零 蛤蜊兵營 賞風車 看夕照. 聯合報. 2010-02-22 (中文(臺灣)).
- ^ 黃志亮. 線西蛤蜊兵營 變身懷舊景點. 中國時報. 2007-01-21 (中文(臺灣)).
- ^ 黃志亮. 蛤蜊兵營「屎礐坑」 考慮列歷史建築. 中國時報. 2007-10-16 (中文(臺灣)).
- ^ 蔡文正. 蛤蜊兵營規劃停滯 線西盼快開發. 自由時報. 2014-02-09 [2025-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