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水和彥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速水和彥 | |
---|---|
读音 | 速水 和彦 |
罗马拼音 | Hayami kazuhiko |
性别 | 男 |
出生 | 大日本帝国北海道廳釧路郡真砂町(今北海道釧路市) | 1889年12月19日
逝世 | 1949年8月12日 商船「日本丸」上 | (59歲)
语言 | 日語 |
母校 |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今臺北教育大學) 滋賀縣立膳所中學校(今滋賀縣立膳所高等學校) 第三高等學校 京都帝國大學 |
职业 | 鐵道工程師、大學教授、棒球教練 |
父母 | 父:速水經憲 |
速水和彥(日语:速水 和彦/はやみ かずひこ Hayami Kazuhiko */?,1889年12月19日—1949年8月12日),日本北海道人,鐵道工程師、臺北機廠設計者,亦為臺灣體育協會野球部幹事[1]:325。
生平
[编辑]速水和彥在1889年12月19日出生於北海道廳釧路郡真砂町(今北海道釧路市),原籍東京市芝區三田豐岡町(今東京都港區三田)[2]:227[3]。8歲時隨父速水經憲來臺[4]:21[3],就讀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今臺北教育大學);後返日入讀滋賀縣立膳所中學校(今滋賀縣立膳所高等學校)、第三高等學校[3],1907年曾受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長田中敬一之邀,來臺擔任該校棒球隊教練[5]:24。1913年7月自京都帝國大學理工科機械學科畢業[6]:317[註 1],畢業後赴內外綿株式會社(今新內外綿株式會社)上海支店工作,1914年8月退社,翌年轉入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營業課任職,1916年9月擔任鐵道部技手,1917年10月擔任汽車[註 2]課運轉掛長,次年3月擔任鐵道部技師[6]:317[7]:323[2]:227-228。1919年5月擔任汽車課設計掛長,9月19日赴神戶、名古屋、東京、仙臺等地出差,1923年9月前往神戶及名古屋視察,11月7日自橫濱出發,至歐美各國考察[2]:228-229[8]:60[9]:30[10]:30。
1924年12月擔任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技師,1925年10月擔任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技師,1927年9月任鐵道部工作課長及臺北鐵道工場(今臺北機廠)長[6]:317-318[2]:229,總管全臺機關庫[註 3]之業務及運轉、維修,後開始設計從北門一帶遷建至興雅庄(今臺北市信義區)[11]:6[4]:14-15的臺北鐵道工場[3]。鐵道工場在1931年8月動工興建,1935年10完工[3],耗資475萬日圓,有「東洋第一」之稱[12]。速水和彥對技術養成的要求非常嚴格,故機關庫經常舉辦研究會議、課程,希望能夠精進員工技術。機關庫亦會舉行「競技會」,曾辦過「聯合機關庫操縱競技會」、「燃料節約競技會」及「無事故競賽」等競技比賽,速水時常擔任裁判[3]。1931年12月擔任鐵道部運轉課長[6]:318,1937年2月任臺灣防衛委員會委員[13]:500,翌年12月任臨時勞務部幹事[14]:1042。1943年與東春一、住吉敏明在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今臺灣大學工學院)教授機械工學[15]:96。
戰後速水和彥留在臺灣大學工學院擔任教授,1949年8月12日搭乘商船日本丸返日途中病逝,後舉行海葬,享年59歲[3]。
銅像
[编辑]速水和彥之銅像於1936年4月揭幕[16]:65,原放置於臺北鐵道工場工場事務所(戰後改稱臺北機廠總辦公室)前庭[17],戰後因政治因素被遷移,曾差點成為鎔鑄工場的原料[4]:21。後銅像被搬往文物室放置[4]:21,機廠搬遷後移至富岡車輛基地,現僅存基座[17]。
注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林丁國. 《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 稻鄉出版社. 2012-02. ISBN 9789866078118.
- ^ 2.0 2.1 2.2 2.3 高等官進退原議·十月分. 《大正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總督府). 1925-10, 第5卷.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王朝鈺. 〈北廠之父速水和彥 競賽磨技術〉. 《中央通訊社》. 2013-01-20 [2022-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 ^ 4.0 4.1 4.2 4.3 盧家珍. 《北廠80:見證臺灣鐵道工業的黃金年代》.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2016-12. ISBN 978-986-04-9768-7.
- ^ 謝仕淵、謝佳芬. 《台灣棒球一百年》. 果實出版社. 2003-08-04. ISBN 9789867796103.
- ^ 6.0 6.1 6.2 6.3 林進發 (编). 臺灣人士鑑. 臺灣新民報社. 1937-09-25. NCID BA685694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2).
- ^ 呂靈石 (编). 臺灣人士鑑. 興南新聞社. 1943-03. NCID BA6671956X.
- ^ 敍任及辭令.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19-09-20.
- ^ 敍任及辭令.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23-09-16.
- ^ 官吏發著.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23-11-13.
- ^ 王宇菡. 〈社會變遷下臺北機廠的新角色地位〉. 《2010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文化、創意與在地產業跨域、互依與整合論文集》.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2011-01. ISBN 978-986-02-6771-6.
- ^ 朱立群. 〈台北機廠轉型──商機與文化雙贏〉. 《台灣光華雜誌》 (行政院新聞局). 2012-10.
- ^ 高等官進退原議. 《昭和十二年一月至三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總督府). 1937-02.
- ^ 高等官進退原議. 《昭和十三年十月至十二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總督府). 1938-12.
- ^ 葉碧苓. 〈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之創設〉. 《國史館館刊》 (國史館). 2017-06, (第52期) [2022-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 ^ 李品寬.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09-08 [2022-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 ^ 17.0 17.1 〈總辦公室〉.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2022-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