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主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鄭主
Chúa Trịnh
1545年—1787年
1650年越南諸政權圖 圖例   鄭主   裒主   高平莫氏   阮主   占婆
1650年越南諸政權圖
圖例
  •   鄭主
  •   裒主
  •   阮主
  •   占婆
首都昇龍
常用语言越南語
宗教
佛教
政府君主制
历史 
• 鄭檢獲得黎莊宗重用
1545年
• 昇龍被西山軍攻陷
1787年
前身
继承
莫朝
西山朝

鄭主越南语Chúa Trịnh主鄭,1545年-1787年),有時也稱作「鄭朝[1],是越南南北朝(1533年-1592年)及鄭阮紛爭期間的四個政體的其中之一,由鄭氏家族掌政,歷十三代領袖。

歷史

[编辑]

鄭氏家族的第一代首領鄭檢,自稱是後黎朝開國功臣鄭可的後代。莫登庸於1527年篡奪後黎朝皇位之後,後黎朝舊臣阮淦於1533年尋獲黎昭宗幼子黎寧,並擁立他為帝,令滅亡了六年的後黎朝復辟。鄭檢被阮淦當作心腹大將,並因參與後黎朝的戰事而有功於後黎朝,成為重臣,鄭檢後來更娶阮淦長女阮氏玉寶為妻。1545年,阮淦被莫朝派來的奸細杀死,之後鄭檢與阮淦長子阮汪分任後黎朝左、右丞相,後來擁有兵權的鄭檢殺害阮汪,獨攬大權,阮淦幼子阮潢為自保主動要求出鎮順化,之後鄭檢將廣南省的統治權授予阮潢,阮潢後來成為世襲的阮主

隨後鄭氏家族世襲執掌後黎朝朝政獲任「大元帥總國政」之職,在1592年奪取昇龍、誅殺莫茂洽的戰事之後,鄭氏權力更加膨脹,並擁有凌駕於後黎朝皇帝的地位。1677年,鄭柞攻滅高平莫氏政權之後,創立了「入朝不拜、書奏不具名」之例,並於黎帝的御座左側設立鄭主的坐椅[2],後黎朝皇帝完全成為了一個擺設。到第四代鄭主鄭柞在位時,這種“不奪國亦如奪國、不稱帝勝似稱帝”的體制被進一步深化。[3]鄭氏掌權之時,皇室稱為「朝廷」,鄭主的幕府稱為「府僚越南语Phủ chúa Trịnh」。所有事務,不論是政治還是軍事事務,皆由府僚管理。府僚虛化了朝廷的六部,原六部的職能全由府僚的“六番”取代及行使[4],六番直屬於鄭主,並設置“參從越南语Tham tụng”、“陪從越南语Bồi tụng”、“府僚官”等宰相機構以輔佐鄭主施政[5],國家大事須由鄭主府僚決議。後黎朝的朝廷僅僅具有虛名,沒有任何實際權力。[6]這與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武人政權日本歷史上的幕府很相似。許多鄭主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隨意廢黜、擁立皇帝,並且誅殺反對自己的後黎朝宗室。

千手觀世音

阮潢掌管廣南省後,數十年間將廣南變為「市無二價,人不為盜,諸國商船湊集之地」,但他在世時仍忠於鄭主,亦派兵協助鄭主對付莫朝。鄭主奪取昇龍、誅殺莫茂洽後,開始對阮潢出現戒心,一度強留阮潢在北方。1600年,阮潢成功返回廣南後,雖仍向鄭主稱臣,但與鄭氏逐漸疏離。1627年,阮主與鄭主終爆發長期的戰爭之中。這場戰爭最後以和解告終,1673年雙方在清朝的斡旋下達成協議,以𤅷江為界。鄭主據有江北領地,故在當時越南的正式文章中亦被稱為「北河」(越南语Bắc Hà北河)或「北河國」;在口語上則被稱為「外路」(越南语Đàng Ngoài)。而中國人稱之為「交趾國」,日本人稱之為「東京國」。而商貿方面,1637年,清都王鄭梉正式批准讓荷蘭人來往北河庸憲開設商館,後來中國人,日本人,暹羅人來此貿易者達2000餘家,包括舖憲(興安),渭黃(南方)等地形成十分繁榮的商貿之地,而當時的升龍(河內)也是相當發達的貿易中心。人口方面,由於1669年范公著動議制定平例法,即清查人口以此年為準,以後徵收丁稅永遠以這為標準,日後百姓有增加死亡不算,這雖然避免了擾民,可也使得以後人口的增減官吏不能詳知,1713年的地方官員指出,當時需向朝廷納稅的人丁僅僅在206345名。

1669年,鄭氏趁宣光武氏的裒主內亂出兵討平,1677年,又乘三藩之亂之機攻滅了高平莫氏殘餘勢力,徹底一統北方。在鄭柞鄭根鄭棡稱主時,均致力於民治,著手改革,內又有范公著,阮公沅等賢臣輔助,故而政治比較清明,但後來的鄭主日益暴戾專橫,奢侈無度,加之優兵腐化驕橫,反而成為國家負類。如此之下賦稅日重,民變屢生,社會持續動蕩不安,1771年,南方阮主統治的西山邑發生大規模民變,以阮岳阮惠阮侶三兄弟為首的民變領袖建立西山朝,鄭氏與西山軍互通,利用西山軍作先頭部隊對付阮主,以大將黃五福率軍討伐阮主。1776年,西山軍攻陷阮主首都富春,阮主滅亡,但坐大了的西山朝在推翻阮主了以後倒戈,北伐鄭氏,於1787年滅亡鄭氏政權。最後一代鄭主出家為僧,後黎朝的昭統帝也流亡清朝。

歷代鄭主

[编辑]
後黎朝鄭主  编辑
廟號 封號 爵號 諡號 姓名 在世 在位時間 墓葬
淵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7]
綏道王
(1782年聖祖鄭森追贈)[7]
圓長 鄭紀 ?年-?年 永祿縣
穆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7]
福蔭王
(1782年聖祖鄭森追贈)[7]
圓崇 鄭柳 ?年-?年
肇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7]
演慶王
(1782年聖祖鄭森追贈)[7]
圓道[7] 鄭欄 ?年-?年
興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7]
毓德王
(1782年聖祖鄭森追贈)[7]
直道[7] 鄭樓 ?年-?年
明康太王
(1570年成祖鄭松初次尊封)
太國公 忠勳 鄭檢 1503年-1570年 1545年-1570年 忭上鄉
世祖
(1643年文祖鄭梉追尊)
明康仁智武貞雄略顯德豐功啟業宏謨濟世澤民
建謀匡辟肇祥裕國廣運洪謨裕後衍福靖難佐辟
垂休篤弼開國剛毅輔國贊治毅威耀武延慶永緒
經文綏祿耿光丕憲揚武扶祚興業垂統鴻休綿緒
篤裕衍嗣燕謀鴻業豁達寬容立極永興綏福至德
廣惠扶運資治洪恩積厚永德大功盛業制治服遠
立經陳紀剛明雄斷彰善耀威鎮國安疆光明睿智
恭懿果決創法開基景泰永光含章載物茂功宏憲
法天興運廓宏恢疆齊聖聰武英果避遠仗義平殘
聖神睿智剛健中正英雄豪傑建義造謀開先昌後
太始孚先崇基肇慶神武聖文雄才偉略立業配天
功高德厚兆謀啟運創業立本太王[8]
(歷代累加美字)
俊德侯 鄭檜 ?年-1584年 1570年 安定縣場粮地
恭和寬正哲王
(1623年文祖鄭梉初次尊封)
平安王 睿武 鄭松 1550年-1623年 1570年-1623年 槊山鄉
成祖
(1643年文祖鄭梉追尊)
恭和寬正明哲聰顯英毅剛斷奮武經文匡國衛民
雄才偉略厚功豐業威靈顯應護國紹祐受祿錫胤
綿祚延禧啟佑鴻勳茂功敷勇造謀兆武貽典肇迹
垂裕永命高行厚恩顯謨光緒撫業集慶保治造夏
潤物垂準憲天普惠略韜公直執柄扶綱奉親法古
振令攬權崇熙開慶普通光天繼天出治嘉惠洪恩
肇基永命握樞御宇廓容奮斷植國禦邊聰明勇決
神武雄斷靖內寧外正直忠厚創業垂統盛德茂功
桓武英謨徽恭神聖深略宏謨峻功茂德基命耿光
燕謀宏烈述事圖功奮威造宇哲王[8]
(歷代累加美字)
文祖
(1657年弘祖鄭柞尊上)
誼王
(1657年弘祖鄭柞初次尊封)
清王 隆緒 鄭梉 1577年-1657年 1623年-1657年 瑞原縣九巷社
德威恩信睿文豁達量天準世昭善至孝純信篤寔
儼容廓度執中貽則重威厚福傳家謀國培基助勝
綏內治外敷教垂憲純嘏放勳立極垂統貽謀裕後
嚴敬韜略英斷靈威殄寇濟生遠謨宏略豐功偉績
保業守成立極陳紀溫恭仁恕明允宣哲寬洪威斷
廣博溫粹顯仁弘烈文德武功深圖遠算定功保大
延庥垂澤崇勳廣業顯謨承烈誼王[8]
(歷代累加美字)
- 崇義王
(1642年文祖鄭梉尊封)
崇國公 雄度 鄭橋 ?年-1642年 -
弘祖
(1682年昭祖鄭根尊上)
陽王
(1682年昭祖鄭根初次尊封)
西王 聰憲 鄭柞 1606年-1682年 1657年-1682年 雷陽縣萬賴冊
洪謨遠略安國恢疆振綱興治雄度英威揆文奮武
惇大明作峻德巍功睿算神謀耿光大烈造夏肇基
垂庥闡範修內攘外保和致治陽王[9]
(歷代累加美字)
昭祖
(1709年僖祖鄭棡尊上)
康王
(1709年僖祖鄭棡初次尊封)
定王 融斷 鄭根 1633年-1709年 1682年-1709年 永福縣金山社
洪猷神智雄才宣義敷道立政淵懿神智聖武文功
承烈顯謨監憲秉哲保國綏方光前振後制治垂準
盛業大功恢綱振紀綏內寧外康王[9]
(歷代累加美字)
淳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7]
良穆王
(1711年僖祖鄭棡初次尊封)
良郡公 淳正 鄭栐 1651年-1678年 農貢縣古汴社
裕仁偉量垂休篤祐延福錫功紹前昌後綏成嗣美
駿德燕謀夤和中正積慶純嘏良穆王[9]
(歷代累加美字)
睿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7]
晉光王
(1711年僖祖鄭棡初次尊封)
晉國公 明慶 鄭柄 1670年-1702年 淳祿縣富田社
英明聰睿迪哲溫文積善培基貽謀裕後紹猷昌胤
篤祐延休廓度宏謨崇禧茂德晉光王[9]
(歷代累加美字)
僖祖
(1729年裕祖鄭杠尊上)
仁王
(1729年裕祖鄭杠初次尊封)
安王 懿略 鄭棡 1686年-1729年 1709年-1729年 安定縣快樂社
溫穆莊肅寬裕徽濬經文緯武洪謨大略垂統憲天
神謀睿算闢國開彊耀武宣威輯鄰和夏振綱陳紀
和衷迓衡仁王[9]
(歷代累加美字)
裕祖
(1761年毅祖鄭楹尊上)
順王
(1761年毅祖鄭楹初次尊封)
全王 頤穆 鄭杠 1711年-1761年 1729年-1740年 永祿縣本始社
恭讓寬惠純粹輝嘉廣淵博厚履道謙光宣慈愷悌
厚德遠謀順王[9]
(歷代累加美字)
毅祖
(1767年聖祖鄭森尊上)
恩王
(1767年聖祖鄭森初次尊封)
明王 紹基 鄭楹 1720年-1767年 1740年-1767年 金城社
神謀睿算盛德放勳洪慈達孝宏謨大烈闡猷基績
定武開平迪文敷訓遠謨厚澤恩王[9]
(歷代累加美字)
聖祖
(1782年奠都王鄭檊尊上)
盛王
(1782年奠都王鄭檊初次尊封)
靖王 鄭森 1739年-1782年 1767年-1782年 汴上鄉
紹天興運制治開疆洪量英猷正誠仁孝盛王[9]
(歷代累加美字)
奠都王 沖愍 鄭檊 1775年-1782年 1782年
英烈靈王[10]
(1786年晏都王鄭槰尊封)
端南王 鄭棕 1763年-1786年 1782年-1786年 東山縣布衞總
晏都王 鄭槰 1749年-1791年 1786年-1787年 豐祿縣登陽社

世系图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安南風水》:……此局,我國主鄭朝之發迹陵也。以扶黎旗而起者……,漢喃研究院編號A693,卷四,79頁
  2. ^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三十三):「西王(鄭)柞入朝不拜、章奏不名,設座於御座之左...柞踰僭無忌,欲自加殊禮。先要帝優詔賜之,求以掩人耳目。自是太阿倒持,堂陛之禮蕩然矣。」
  3. ^ 陳仲金越南史略》,戴可來譯(中文譯名《越南通史》),商務印書館出版,1992年12月。參見191頁
  4. ^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卷之三十五):「鄭府舊設兵、戶與水師三番,至是增置吏、禮、刑、工,與兵、戶爲六番。又并徵收各號,分爲六宮。凡屬宮租庸簿籍,六番以本職分掌之。諸鎭財賦,兵民之政竝屬焉。令文臣知番,內監與文屬充副僉〈官名〉,屬吏六十人。自此政權盡歸六番,而部寺徒爲虛社矣。」
  5. ^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三十三):「參從、陪從,前黎未有,中興後,政歸鄭氏,始設之,以參陪政府。神宗辰,鄭柞以禮部尚書范公著、吏部尚書楊致澤竝參從。自是參從爲首輔,而陪從次之。」
  6. ^ 陳仲金越南史略》,戴可來譯(中文譯名《越南通史》),商務印書館出版,1992年12月。參見223頁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歷朝憲章類誌》卷二十一·禮儀誌·宗廟奉祀之禮
  8. ^ 8.0 8.1 8.2 南風》合刊第廿一卷·第一百二十四期·〈鄭氏世家〉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南風》合刊第廿二卷·第一百二十五期·〈鄭氏世家(續)〉
  10. ^ 歷朝憲章類誌》卷二十三·禮儀誌·鄭王諸陵

相關條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