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一種经济政策,統治者將農業視為本業,商業視為末業,故重农抑商也被称为重本抑末。是指政府只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商业的发展。

歷史

[编辑]

早在春秋時期管仲齐国就已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鞅变法时,商鞅又在秦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戰國時期法家人物韩非子提出耕農為本務、工商為末作,並認為工商业者是国家的“五蠹”(五類害蟲)之一,應予以剷除。荀子則認為農業可使「國富」,而工商業會使「國貧」,《呂氏春秋》也有類似思想[1]

秦始皇消滅六國后,繼續在秦朝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並多次遣发商人到边境戍守。此後歷代王朝均堅持重農抑商政策。但在南宋時期,葉適率先對重農抑商提出質疑。明清之際的黃宗羲又提出工商皆本[2]鴉片戰爭後該政策逐步取消[3]甲午戰爭後,清朝政府甚至發佈命令明確表示支持工商業發展[4]

参考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從抑商到重商:思想與政策的考察* (PDF).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82期(民國 102 年 12 月),1-5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1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21). 
  2. ^ 《中国哲学大辞典》. 张岱年主编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第342页. [2020-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 
  3. ^ 《货殖列传 中国传统商贸文化》. 谭景玉;齐廉允著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7 第136页. [2020-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 
  4. ^ 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历史教学》199803. [2020-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