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周报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银行周报
1921年增刊封面
类别金融类
发行周期周报
發行者银行周报社
創辦者张公权
首发日期1917年5月29日 (1917-05-29)
最後發行日期

期數

1950年3月3日 (1950-03-03)

第1635期

创刊地区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总部所在地上海
语言繁体中文
OCLC 編號1054858299
银行周报
系列南京图书馆藏民国时期金融期刊汇编
發行信息
編輯南京图书馆
出版机构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14年
出版地點 中华人民共和国
開本16
页数100890
售价人民币150,000
網站中华书局页面
规范控制
ISBN9787101101478
OCLC1247383633

银行周报》是中国发行时间最早的专业性金融刊物,是在张公权等人在组织上海银行同业公会过程中创办,并在银行公会成立后成为公会机关刊物。《银行周报》初次发行于1917年5月,与1921年创刊的姊妹报《钱业月报》并誉为上海金融业之喉舌,从1917年开始不间断發行达30多年,直至1950年停刊[1]。《银行周报》的创刊宗旨在于“报告金融消息,研究经济事情,俾供银行业者之参考”,其作为银行业之喉舌,促进了中国银行业英语History of banking in China之间的交流,推动了开办造币厂废两改元成立票据交易所成立征信所等重大金融改革,同时也因为反对工人罢工的立场招致部分人批評[2]

创办与发行

[编辑]

随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经济出现一战景气,全国华资银行数量从1911年底的15家快速增长到了1917年的65家,新生的中国银行业和外国银行和本国钱庄相比尚且涣散弱小,急需团结一致开拓市场,于是银行公会和《银行周报》应运而生。[2]1915年春在张公权的号召下,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上海银行盐业银行中孚银行共七所银行筹建上海银行同业公会。1917年5月,张公权、徐寄庼李馥荪陈光甫等人组织创办《银行周报》,最初借用中国银行余屋为报社编辑部,借《时事新报》社余屋为发行部[3]张公权亲自担任主持,经费及广告费则由银行公会七行分摊。7月,张公权赴北京出任中国银行副总裁,公推徐寄庼补缺。创刊之初,任青来担任撰述,徐玉书徐沧水任编辑。1918年7月8日公会正式成立后,报社迁入公会会址,成为银行公会机关刊物,聘请徐玉书担任首任总编辑兼发行主任。1920年徐玉书辞任,徐沧水接替职务,结果徐沧水积劳成疾不幸于1925年末早逝,在徐寄庼建议下组织了5人编辑委员会分担总编辑职务。[4]徐沧水之后,沈籁清被委员会推举为周报经理兼总编辑。1926年8月,沈籁清因出任大陆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请辞,报社改聘用北京《银行月刊》主任戴蔼庐接任。1927年编辑委员会增员至7人。1932年开始,编辑委员会成员分别由银行公会和银行学会成员选举产生,李权时担任主持人。1942年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编辑委员会彻底瘫痪,《银行周报》交由银行学会会长朱斯煌主持,直至1950年停刊。[5]

《银行周报》在创办之初,发行量区区每月七八百份,但由于其出色的经济新闻报道,很快受到了同行和社会热捧,从1917年4900册快速增长到1918年23000册、1919年58000册、1920年81000册,至1921年月销售量超过15000册,1937年月销量更是超过20000册。除了固定的周报外,《银行周报》还出版了大量金融业务专业相关的专集,创刊10年间竟有26种专集,诸如《上海金融机关一览》《票据交换所研究》等等专业性文献也成为当时金融界人士的重要参考。相比之下,《银行周报》的经济条件并没有发行情况那样理想,多数时间里每年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各家银行的分摊,但《银行周报》还是积极拓展销量、承接广告,许多年份里这些收入最高时也能够占到收入的一半以上。1922年《银行周报》宣称自己“销路日广,售报与广告收入足资支持,经济已能独立”,各家银行不再直接补贴,而是通过广告费用和定期购买方式予以支持,上海银行公会的会员都会在《银行周报》上刊登广告,公会广告可以占到《银行周报》广告总量的一半以上。[5][6]《银行周报》1917年5月29日第一期到1950年3月3日最后一期,这33年来从未有过一次停刊,累计发行34卷1635期。[3]

报道内容及立场

[编辑]

《银行周报》本着“报告金融消息,研究经济事情,俾供银行业者之参考”的宗旨,其经常版块包括专论、汇兑、金融、证券、国内要闻、国际要闻、专载等:专论多为专家、编辑、业内人士共同执笔,话题多味现实中的经济、政策、国际问题,以及重要银行的年报;汇兑和金融分别报道汇市和金银交易行情,上海票据交换所成立后还刊登交换所所收取庄票情况;证券主要报道国内外债券市场情况;国内和国际新闻主要为转载各地消息,以经济新闻为主,从1936年第962期开始在国内新闻专门有银行业专栏;专载则供银行公会会员刊登营业报告及纸币发行准备情况。[7]

作为银行业的喉舌,其在一方面宣传现代银行业思想,呼吁完善银行业建设,引介了西方和日本银行业的先进经验,探讨金融界内的热点话题,对外资银行和钱庄这样的同业竞争对手大加鞭挞,金融恐慌之际又代表银行公会发声借欧美故事号召团结。但在政治站位上,《银行周报》的立场较为复杂,一面号召同业抵制北洋政府债券,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国民政府摊销债券“用途得当,信用巩固”,但到了国民政府发债太多、侵害利益时又啧有烦言。1927年蒋中正上台后,《银行周报》上反对中国共产党组织罢工的文章连篇累牍,认为应该通过保护国货满足工人需求,但在五卅运动抵制日货时却又表现悲观。[8]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工商同业公会法》后,上海银行公会被迫改组,《银行周报》又成为了国民政府宣传经济政策的阵地。在抗战初期,《银行周报》有贡献于上海金融市场的稳定,向社会宣传后方建设与发展,但被汪精卫政权接管之后沦为了日本统治者的宣传工具。1945年抗战胜利后,《银行周报》重新回到了国民党政权掌控之下。[9]:151949年之后的《银行周报》则积极配合政府,为上海金融业恢复出谋划策,但仍然保有专业刊物的客观水准,不会一昧迎合政府,1950年第7期的《上海解放以来之物价》就真实反映当时物价大幅波动的情况。[10]

影响与价值

[编辑]

《银行周报》总编徐沧水认为,虽然《银行周报》创办伊始银行公会尚未成立,但《银行周报》已经成为了各家银行的共同事业,为上海银行公会的最终成立奠定了基础。[3]除了银行公会之外,《银行周报》在创办期间至少直接促成了不下十种同业团体的产生,从研究金融会计名词统一的名词研究会,到商讨成立独立汇兑行市的行市委员会,再到拟定票据法的票据法研究会等等,无一不促进同业之间的团结与互助。[7]《银行周报》的创办刺激了全国各地创办经济刊物,打破传统商业观念,促进企业家之间的联合:在纺织业,企业家仿效银行公会和《银行周报》创办了《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同样运用报刊推动棉花出口税政策以维护自身利益;北京汉口的银行家也受影响以《银行周报》为蓝本创办了《银行月刊》和《银行杂志》。[11]

《银行周报》在推动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上不留余力,自言“凡有俾银行事业者,竭全力以鼓吹之、宣传之,其于国家社会贡献尤多,废两改元之成功,票据交换所之成功,中国征信所之产生,本报倡议最早,鼓吹最力”,报社创办人之一的徐寄庼在20周年纪念刊上陈言本报10年前未竟之造币厂、交换所等事在10年内都已经完成。在上海票据交换所成立一事上,《银行周报》抨击钱庄业的汇划制度,刊发大量有关设立票据交换所的理论和现实借鉴,银行业在1930年交换所成立之后摆脱了钱庄业垄断票据清算业务的情形。在废两改元问题上,也是反映银行业长期以来的支持态度,不断与钱业争论废两改元的必要性,在1932年国民政府实施废两改元前夕连续5期出版“废两改元专号”,为政策的实施提供舆论动员。[5]

《银行周报》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历史资料丰富、数据较为可靠的研究材料,受到后来研究者的重视。[2]

整理出版

[编辑]

2014年中华书局借与南京图书馆合作出版《南京图书馆藏民国时期金融期刊汇编》的机会,根据南京图书馆馆藏将《银行周报》全部1635期结集出版。[12][1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朱镇华. 《银行周报》与《钱业月报》. 浙江金融. 1987, (10): 64 [202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8). 
  2. ^ 2.0 2.1 2.2 朱镇华. 《银行周报》简介. 中国金融旧事 1.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1: 229–233. ISBN 7-5078-0290-6. OCLC 30672117. 
  3. ^ 3.0 3.1 3.2 许斌. 有一张报纸叫“银行”:国际国内无缝衔接,稳坐民国金融资讯头把交椅. 澎湃新闻. 2020-11-16 [202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2). 
  4. ^ 徐寄庼 (编). 最近上海金融史.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26: 145–153+163–164. 
  5. ^ 5.0 5.1 5.2 马长林. 《银行周报》与近代上海金融业. 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 (编). 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变迁.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177–189. ISBN 7-309-04719-2. 
  6. ^ 许斌. 民国金融第一刊——《银行周报》简述. 中国城市金融. 2015, (1): 68-69 [202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8). 
  7. ^ 7.0 7.1 毛知砺. 抗战前十年的《银行周报》与《钱业月报》. 国立政治大学学报. 1998-05, (15): 259-311 [202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2). 
  8. ^ 黄汉民. 《银行周报》简述. 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 (编).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 3.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 161–171. CSBN 4299·009. 
  9. ^ 郭俊. 民国《银行周报》(1917-1949)研究 (博士论文). 武汉大学. 2016-12-15 [2023-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9). 
  10. ^ 廖芸良. 1949—1950年《银行周报》价值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 2011, (4). 
  11. ^ 苏小和. 《银行周报》和银行公会的自治意义. 中国经济报道. 2013, (12) [202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2). 
  12. ^ 中华书局旗下北京古逸英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银行周报》:学界研究民国时期上海地区乃至全国金融历史的重要文献. 2019-03-21 –通过搜狐网. 
  13. ^ 南京图书馆藏民国时期金融期刊汇编·银行周报(全二○○册)(全200册)精. 中华书局. [2023-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