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穴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是穴在针灸理论中是三大腧穴分类之一,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1]无固定名称与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有在其距离较远的部位,不仅可以用于包括痛症在内的治疗,还能反映病候、辅助诊断疾病。[2]
阿是穴一词,见于中醫學著作《千金要方》提及:
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
用白话说,就是不顾穴位在患者身上捏压,找到按压后会减轻或增强病症的位置,即为阿是穴。对此处加灸,会有治疗效果。[1]现在的理解变成,用針之時未必一定要扎在穴位。若有效的話,扎在合適的地方,如果能夠達到效果的話就可以。這些特殊的痛點就稱之為“阿是穴”。
若為急性勞損,阿是穴也可能是禁針的穴道。如爬山後,承筋穴會痛,屬阿是穴。扎針,可導致不良影響。
还有一种讲法,阿是穴用来针痔疮。由于痔疮长的位置不同,因此孔最穴附近的压痛点会有所不同,在孔最穴附近压痛点下针,治疗痔疮。
发展渊源
[编辑]类似的概念有《黄帝内经》的“以痛为输”、《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的“天应穴”、[a]《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的“不定穴”[b]。[1]《灵枢·五邪》中提及:“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缪刺论篇》中亦提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聂利敏借此认为,阿是穴还包括按之或快之处,并强调在临床取穴中应“疾按之”,使取穴过程尽量准确迅速以减少患者痛苦。究其源流,阿是穴的本质是机体在一定的病理状态下的特殊反应点,广义上是一种涵盖临床所有腧穴的穴位诊治方法。[3]
姜珊指出,现代定义(见下文)和《千金药方》定义是有三大区别:首先舍去了按压快痛的寻找过程、其次划入了腧穴分类,并从《千金方》章末的位置改成了三种腧穴之一的重要位置。姜珊发现,将阿是穴和上述类似概念统一,并归入腧穴的原是日本后世针派岡本一《针灸阿是要穴》。[c][1]在江户时代针灸实用化(经外奇穴、重灸轻针)倾向下,阿是穴的范畴开始改变,性质也就开始向腧穴靠近。到1913年柳谷素灵《日本针灸学教科书》,更淡化穴位分类之间的区别,只强调其作为针灸作用点的实践。柳谷素灵的描述将针灸的本质认为是体表刺激,这种科学化的视角也被1957年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教研组《针灸学》采纳,其中腧穴定义和日本文部省基本无区别。[1]
记载中患者所言“阿是”本义也不甚清晰,有学者借“吴蜀地”一段进行过语言学的论述。后世有理解为患者称痛,但这源自小阪営昇《经穴纂要·卷五》对《汉书·东方朔传》中“今人痛甚,则称阿謈,音步高反”的错读。[1]
现代地位
[编辑]目前,中医、针灸等专业学生普遍使用的统编《针灸学》教科书及相关教材中,阿是穴与经穴、奇穴并列为第三种腧穴,三者共同构筑腧穴分类的理论框架。[3]教材内定义载:[1]
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阿是穴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
外部連結
[编辑]- 阿是穴 - A+醫學百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这是一篇與中医学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