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 | |
---|---|
存在時期 | 1940 - 1950 |
國家或地區 |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部門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種類 | 陸軍輕步兵 |
功能 | 机动作战 |
規模 | 120,000人 |
直屬 | 第二野战军 |
駐軍/總部 | 云南省昆明市 (1950年) |
冠名自 | 晋冀鲁豫边区 |
專用顏色 | 灰色制服 |
進行曲 | 《解放军进行曲》 |
參與戰役 | 抗日战争 |
指挥官 | |
著名指揮官 | 陈赓大将 谢富治 |
標識 | |
臂章 | 解放军军徽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的一个兵团,于1949年2月淮海战役后被拆分。其前身为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中野四纵自成立起就是中共中原野战军的头等主力纵队,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共内战中歼敌最多的一个纵队。
历史
[编辑]前身
[编辑]二野第四兵团下属部队的前身各有不同,其中四兵团的根基部队来源于参加过长征的红四方面军第七十三师,后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三八六旅。另有一部来自于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太岳纵队
[编辑]1940年夏,陈赓率领八路军第三八六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进入太岳区,于1940年6月7日成立太岳军区。自此,决死第一纵队与八路军第三八六旅并肩作战。决死第一纵队参加过“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斗争。在百团大战中,决死第一纵队第二十五团在“大洛坡”战斗中同日军登木小队白刃格斗,歼敌过半,并刺死登木,第二十五团第八连被八路军总部授予“白刃格斗英雄连”称号。在反“扫荡”斗争中,决死第一纵队和兄弟部队共同抗击三万多日伪军的五次扫荡,重创敌人[2]。
1942年,太岳军区将第三八六旅和决死第一纵队整编为太岳纵队,下辖第三八六旅、决死第一旅和第二一二旅。其中决死第一旅旅长李聚奎,政治委员周仲英,政治部主任刘有光。1942年冬,日伪军纠集三万多人在山西省沁源县进行“山岳剿共实验”,决死第一旅奉命成立“沁源围困委员会”,使日伪军困守沁源县城两年半,未能成立一个“维持会”,最后被迫撤离沁源县城。1944年1月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向沁源人民致敬》社论,称“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民主根据地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1945年9月,太岳纵队参加了上党战役[2][1]。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
[编辑]1945年10月,太岳纵队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第三八六旅、决死第一旅和第二一二旅分别改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旅,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各旅旅长分别是周希汉、李成芳、刘金轩。随后第四纵队参加了闻夏战役、临浮战役、延安保卫战、吕梁战役、汾孝战役等战役。1947年2月,太岳军区部队组成第八纵队第二十二旅,旅长查玉升。同年8月,第四纵队和第22旅等部在陈赓、谢富治的领导下挺进豫西,开辟了豫陕鄂解放区。此后,第二十二旅改归第四纵队建制。第四纵队先后参加陇海路战役、破袭平汉路、洛阳战役、宛东战役、淮海战役等战役,在淮海战役中阻击并围歼了黄维兵团[2][1]。
陈谢集团
[编辑]其间,中共中央军委将第4纵队同第9纵队、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及太岳军区第22旅组成1个作战集团,由陈赓、谢富治指挥(亦称陈谢集团、陈谢兵团、太岳兵团)。8月22日陈谢集团由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转入外线,在潼(关)洛(阳)间往返作战,10月转战伏牛山麓。在此前后,以第12旅组建豫西第4军分区;第10、第13旅各抽调部分人员与友邻一起组建豫西第6、第7军分区;太岳军区第22旅列入第4纵队建制。
后改归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
淮海战役结束前,中野四纵编制如下:
- 第十旅 (前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周学义,政委雷起云)
- 第十一旅 (前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旅,旅长刘丰,政委侯良辅)
- 第十二旅 (前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政卫二一二旅,旅长符先辉,政委张明)
- 第十三旅 (前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旅长徐其孝,政委南静之)
- 第二十二旅 (1947年新组建,旅长查玉升,政委丁荣昌)
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
[编辑]1949年2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十、十三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第三十七、三十八师,第十一、二十二旅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第四十、四十一师,第十二旅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第五十五师。原中野四纵改制为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下辖第十三军、第十四军与第十五军。整个兵团共计120,000余人。随后参与了渡江战役、西南战役。
1950年2月22日,西南军区成立,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下辖西康、川西、川北、川东、川南、云南、贵州、西藏8个军区。同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并入西南军区,撤消兵团和野战军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