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形目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鲇形目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至今, | |
---|---|
黑鮰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辐鳍鱼綱 Actinopteri |
亚纲: | 新鰭亞綱 Neopterygii |
下纲: | 真骨下纲 Teleostei |
高群: | 骨舌鱼高群 Osteoglossocephalai |
总群: | 鲱头鱼总群 Clupeocephala |
群: | 骨鲱群 Otomorpha |
亚群: | 骨鳔亚群 Ostariophysi |
派: | 耳鳔派 Otophysa |
总目: | 鲶形總目 Siluriphysae |
目: | 鲶形目 Siluriformes G. Cuvier, 1817 |
科 | |
(见内文) |
鮎形目[註 1](學名:Siluriformes),属輻鰭魚綱骨鰾总目,又通稱鯰魚。世界七大洲,除南极洲之外,到处都有鯰魚。有几种鯰魚是海鱼。这类鱼大小差異極大,包括世界最大的淡水鱼之一的歐鯰,长达5米,重330千克,也包括一种很小的寄生鲇鱼,成体小于10毫米,是最小的脊椎动物。这个目包括35个科,但是现在分类表还在变动,大约有2855种,相当於四分之一的淡水鱼,十分之一全部鱼纲的种类。
鲇形目除了电鲇科以外,其他种类在背鳍及胸鳍都有硬棘,有些含剧毒。但因為肉質肥美,所以又是主要的河鮮之一。
考古學家在非洲肯亞的圖爾卡納湖,挖掘人類遺址,發現195萬年前的魚骨,鑑識為鯰魚,另外,於1894年,荷蘭的化石獵人在亞洲印尼的特里尼爾沿海平原,發現100萬年前的直立人,該遺址也存在鯰魚骨頭,顯示人類是「生態廣適者」,會捕捉或尋獲食物,包含湖泊或近海的魚類。[1]
概述
[编辑]鯰魚没有鱼鳞,一般有须。和其他淡水鱼不同,鯰魚是夜行动物,主要的感觉器官是触须或其他感觉器官,而非依靠视觉。一般为杂食性,多为食腐动物,也吃白鴿[來源請求],喜于夜间活动。也有几种是单一性,如寄生鲇只食动物血。卵生,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对后代的关心,如筑巢保护幼鱼。鲇鱼大小差别很大。兵鲇属体小,如矛兵鲇体长仅4-5厘米,而大型的欧洲种类欧鲇可达到4.5米,重达300公斤。一些体型较小的种,特别是兵鲇属,最受欢迎的观赏鱼,而许多体型较大的则可食用。
鯰魚是主要食用鱼之一,在亚、美、非洲都有很多饲养鯰鱼的鱼场,出產食用鯰鱼。
名称
[编辑]鮎形目的拉丁名Siluriformes来自Silurus,是希腊语σίλουρος的拉丁化形式,意为“鮎鱼”。所以Siluriformes意为“鮎鱼形的”,故中文称之为“鮎形目”。
分类
[编辑]旧分類 | 新分類 |
---|---|
|
|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Fagan, Brian. 漁的大歷史. 八旗文化. 2021. ISBN 978-986-5524-47-0.
参见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