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母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論述以華文區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22年11月5日) |
人際關係 |
---|
祖父母是指父親跟母親的家長,又称“爺爺與奶奶”、“爷爷與嫲嫲”(拼音:mā má)。母親的家長則稱為外祖父母,亦稱為「外公與外婆」。自己則分別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孫兒或孫女、外孫或外孫女。由于社会发展的变迁,某些地方出现了父母双方的家長稱呼不分內外之趨勢,如皆稱為“爷爷”與“奶奶”。
稱謂
[编辑]同樣的稱謂在不同方言中所指稱的對象可能不同。例如公公、婆婆在中國北方話是兒媳稱丈夫的父母,但在粵語卻是指母親的父母。此外,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口語稱呼也有用來稱呼與自己無親屬關係的老人家,是擬親屬稱謂。
祖父 祖母 | 外祖父 外祖母 | 配偶父親 配偶母親 | 無親屬關係的長者 | |
---|---|---|---|---|
标准官话 | 爺爺 奶奶 | 外公 外婆 | 公公 婆婆 | |
吳語 | 爹爹 阿爺 唔奶/嗯娘/亲娘 阿娘 | 外公 外婆 | 阿公 阿婆 | (不明) |
粵語 | 爺爺 阿爺 嫲嫲 阿嫲 | 公公 阿公 婆婆 阿婆 | 老爺 家公 奶奶 家婆(部份地方舊稱「安人」) | 公公 阿公 婆婆 阿婆 姨姨 阿姨 伯伯 阿伯 叔叔 阿叔 嬸嬸 阿嬸 |
客家語 | 阿公 阿婆/阿嫲 | 姐公 姐婆 | 家倌 家娘 | 阿公 阿婆 |
臺灣語 | 阿公 內公 阿嬤 內嬤 | 阿公 外公 阿嬤 外嬤 | 親家 擔官 親姆 擔家 | 阿公 阿叔 阿伯 歐吉桑 阿婆 阿姨 阿桑 歐巴桑 |
閩南語 | 阿公 公公 俺公 阿嬤 嬤嬤 俺嬤 | 擔官 擔家 | 阿公 阿叔 阿伯 阿嬤 阿姨 阿姆 | |
閩東語 | 依公 公公 阿公 依嬤 嬤嬤 阿嬤 | 外公 外嬤 | 吾老 老翁/老官 吾老 底家(臺家) | 依伯 依姆/伊婆 |
南京话 | 爺爺 奶奶 | 公公 婆婆 | 老公公 老婆婆 | (不明) |
湘語 | 爹爹 娭毑 | 外公 外婆 | 家爺 家娘 | 爹爹 娭毑 |
冀鲁官话 | 爺爺 奶奶(個別地區稱「嫲嫲」) | 姥爺 姥姥/姥娘 | 公公 婆婆 | 老爷爷/老大爷 大爺 老奶奶 大娘 |
晉語 | 爺(爺) 孃(孃)/奶(奶) | 簡(爺/兒) 舅舍爺 舅莊爺 外爺 姥爺 簡婆 舅舍孃 舅莊孃 婆婆 姥孃 板板 | (老)爺爺 公公 阿公 (老)孃孃 婆婆 阿婆/阿家(母) | 老漢(家/兒) 爺爺 老婆(家/兒) 孃孃/奶奶 |
湖北話 | 爺爺(舊稱「爹爹」) 奶奶(舊稱“太”) | 家公爹爹 家家 | 爹爹 婆婆 | 爹爹 太 |
四川话 | 爺爺 阿公 公公 公 奶奶 阿婆 婆婆 婆[註 1] | 家公 外公/外爺 阿公 公公 公 家家/家婆/家母 外婆 阿婆 婆婆 婆[註 2] | 老人公 公公 老人婆 婆婆 | 爺爺/老爺爺/老爺/大爺 公公 阿公[註 3] 奶奶/老奶奶 婆婆 阿婆 |
云南话 | 爷爷 阿爷 大大 公公 奶奶 阿奶 | 外公 阿公 外婆 阿婆 | 老公公 老婆婆 | 爷爷 奶奶 公公 婆婆 (老)大妈 (老)大爹 |
北方 | 閩南語 | 吳語 | 客語 | 粵語 | |
---|---|---|---|---|---|
稱謂「爹爹」指的是: | 父親 | - | 父親的父親 | - | - |
稱謂「阿公」指的是: | - | 父親的父親 母親的父親 | 丈夫的父親 | 父親的父親 | 母親的父親 |
稱謂「爺爺」指的是: | 父親的父親 | - | - | - | 父親的父親 |
稱謂「阿婆」指的是: | - | 一般老嫗 | 丈夫的母親 | 父親的母親 | 母親的母親 |
稱謂「姐公」指的是: | 丈夫的父親 | - | - | 母親的父親 | - |
稱謂「公公」指的是: | 丈夫的父親 | - | - | - | 母親的父親 |
稱謂「姐婆」指的是: | 丈夫的父親 | - | - | 母親的母親 | - |
稱謂「婆婆」指的是: | 丈夫的母親 | - | - | - | 母親的母親 |
稱謂「舅公」指的是: | - | 父親的舅舅 母親的舅舅 | 父親的舅舅 母親的舅舅 | 父親的舅舅 母親的舅舅 | 父親的舅舅 母親的舅舅 |
稱謂「奶奶」指的是: | 父親的母親 | - | - | - | 丈夫的母親 |
祖宗
[编辑]其他用途
[编辑]粵語中的「阿爺」有其他含義,港澳親共人士會稱呼位於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中共政權為「阿爺」。泛民主派人士以此稱呼用以批評建制派及親共人士,諷喻他們對中共當局無條件言聽計從。
用词争议
[编辑]上海市外婆改姥姥
[编辑]2018年6月20日,一位家长爆料称,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试用本)中第24课,将《打碗碗花》原著中的“外婆”一词改为“姥姥”,第5课《马鸣加的新书包》一文中也有同样的更改[5]。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认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解释,“姥姥”是普通话词汇,“外婆”“外公”属于方言[6]。有媒体查阅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外婆”一词上确实标注“方言”,而语义为外祖母的“姥姥”一词无此标注[7]。
一些网友和媒体对此改动表达异议和批评[6][7][8][9]。《打碗碗花》原著作者李天芳则表示,无论“外婆”还是“姥姥”,南方北方都会知道这两个词的含义。李天芳同时指出,上海教育出版社并未就文章使用和修改与她联系,没有做到尊重作者、保障作者的权益[5][10]。
6月23日,上海市教委发文,责成市教委教研室会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会各界致歉、与作者沟通,以及将教科书中的“姥姥”恢复回原文所用“外婆”一词[11]。
教育部外祖父母即祖父母
[编辑]2022年2月1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於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中將外祖父、外祖母詞條皆加註即祖父、祖母,以象徵性別平權的進步,此舉雖獲得進步派認可,但也引起保守派的攻擊。[12][13][14][15]
相關
[编辑]註釋
[编辑]- ^ 多數地方叫爺爺和奶奶。爺爺也叫作老爺,有些地方叫嗲嗲。有些地方奶奶叫孃孃(似與嬢嬢不同),多數地方稱姨媽、姑媽為嬢嬢,或嬢嬢等同阿姨,用來稱呼父母的同輩中的女子。嬢嬢指父母的的姐妹,有些地方或稱某(排行數字)姑嬢,如大姑嬢、二姑嬢,而最小的嬢嬢也或稱為幺姑嬢(如果父母兩邊都有某排行的嬢嬢,則可以冠以嬢嬢丈夫的姓等方式加以區分,如張二姑嬢、李二姑嬢)。嬢,四川話中為一聲。而普通話中的姑娘(年輕女子),四川話稱為姑女(读作姑女兒,兒化音,女兒連讀,一聲),或也稱姑娘,娘為四聲(非特殊,因為普通話三聲一般對應四川話四聲)。爸爸的兄弟的妻子稱某(排行數字)孃(或為娘,不同於嬢。發音為一聲或四聲),如大孃、二孃、三孃、么孃,或稱大媽、二媽、三媽、么媽。(也有个别家庭會稱媽媽為大娘,爸爸為大大)
- ^ 家念佳,部分地方念嘎。外祖父母稱家公、家母的地方曾經很普遍。顏之推:“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為家公家母,江南田裡間亦言之。”
- ^ 有些地方大爺指爺爺;有些地方稱父親的兄弟為大爺、二爺、三爺等,多數則稱大爸、二爸、三爸等,部分地方稱大爹、二爹、三爹等。也有不同稱號系統交叉組合的,常見的如大爺、二爸、三爸等,但應該沒有大爸、二爺、三爺等這樣的。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爾雅‧釋親》
- ^ 2.0 2.1 明《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
- ^ 3.0 3.1 清《稱謂錄》
- ^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敬念皇父年躋上壽。諸福備膺。五世一堂。即日可見來孫之喜。
- ^ 5.0 5.1 上海课本“外婆”改“姥姥” 引发“方言”争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联合早报.
- ^ 6.0 6.1 出版社改教材引发“外婆”与“姥姥”的南北之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中文.
- ^ 7.0 7.1 上海课本让"外婆"变"姥姥",网友:来一首姥姥的澎湖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infzm.
- ^ “外婆”改成“姥姥”,编改教材不必这么刻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 ^ 媒体:课本外婆改成姥姥 以后唱《姥姥的澎湖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浪网.
- ^ 课本“外婆”改“姥姥” 原作者称不知情. 新京报 (新京报网). 2018-06-23 [2018-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 ^ “上海教育”微信公号. 上海市教委:责成小学语文教科书“姥姥”改回“外婆”. 浙江新闻. [2018-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 ^ 祖父母不再分內外 教育部國語辭典檢修性平詞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
- ^ 「外公外婆」拚正名成功! 她喜宣布:未來不分內外 統稱祖父祖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蘋果新聞網
- ^ 更改外祖父母 教育部多此一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聯合報
- ^ 祖父母不分內外 孫子女也跟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