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姓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姓氏
百家姓》第233位
29:
30:
31:

全姓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33位,同時它也是一個朝鮮族姓氏。

起源

[编辑]

基本上,“全姓”来源有三种认可的说法:

  1. 全姓的来源最早与周朝的官名有关,根据一些全姓谱牒传载。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据《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载,全姓出自泉姓,西周时有泉府之官。按《周礼》属于地官,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古称钱币为货泉,全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遂为泉姓。因泉与全同音,故有的改泉为全,称全氏。
  2. 起源于古国名或地名;古有全地(不详,一說是全椒),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地名为姓,称全氏。
  3. 在清代,爱新觉罗氏郑亲王之后有改姓全者(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上八下王」称全氏)。

历史上,全姓以京兆为郡望,并出现不少著名人物,堂号為绥南堂、钱侯堂。京兆郡:曹魏隋朝在首都长安設置的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华县一带。

三国时全琮做了奋威校尉,领东海太守,加绥南将军,封钱塘侯,官终大司马左军师。当代“全姓”又以湖南、河南、浙江三省最为集中。据有关专家研究,三省全姓人口约占全国全姓总人口的3/4。 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遷徙分布

[编辑]

中國

[编辑]

全姓先人在漢朝時期主要落籍於浙江錢塘地區,是當地的望族,繁衍到東吳時期,便已經遍布了吳地(今江浙地區)。到了唐朝時期,部分朝鮮全氏族人遷入,大大增加了全氏一族人口。在元、明、清三個朝代,維吾爾族乞台薩理一族,蒙古族杭噶坦氏、布古魯特氏、布忽納惕氏、以及滿清「黃金家族」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一族中又有多人改漢姓為全氏,使全氏真正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大家族。

朝鮮

[编辑]

全姓在朝鮮的分布始於在西漢末期,由於遼東地區亂,全燮遂歸附於遼東的南扶余,後又追隨高句麗創建者東明王朱蒙之子溫祚王,成為後來漢朝屬國百濟的開國功臣,被百濟溫祚王賜地環城(今韓國首爾),並被封為環城君。(參見漢四郡歷史)傳至全燮的第八代孫全善,又被百濟王封為旌善君,賜地旌善(今韓國旌善郡)。

全燮後裔全洛,在後梁末帝貞明二年至後晉出帝天福八年之間(公元916~943年)成為了高麗朝鮮的開國功臣,被高麗太祖王建賜地天安(今韓國天安市),封為天安君,並賜姓王氏。全洛在自己的邑地內曾致力於推廣漢文化,特別是後來的北宋文化。

全燮的第二十七代孫全公植,封邑桂林(今韓國漢江)。全燮的第二十八代孫全淳,封邑聖山(今韓國京畿道三聖山)。

如今全氏在朝鮮半島人口眾多,除了環城、旌善、天安、桂林、聖山這五個垂直世系的本貫,並在羅城(今朝鮮開城)、扶余(今吉林松原)、成川(今朝鮮成川郡檜倉郡)、玉山(今韓國玉山前峰)、玉川(今朝鮮羅先市)、完山(今韓國全羅北道完山州)、龍宮(今黑龍江尚志)、竹山(今吉林延邊竹山)、平崗(今吉林長白十八道溝)、合昌(今韓國首爾)等地皆有全燮後裔。

至明、清、民國時期,大批全氏族人因不堪忍受李氏朝鮮的壓迫,紛紛遷回中原,一些被高麗王當年賜姓為王氏者也恢復原本漢姓全氏,世代生息繁衍,形成了今東北三省地區、以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湖北等地區的朝鮮族全氏主源。

郡望堂号

[编辑]

京兆郡,堂号:绥南堂、钱侯堂。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百家姓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全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