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槽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海海槽的位置
南海海槽的位置
南海海槽与西日本的地形

南海海槽(日语:南海トラフ,英語:Nankai trough)是指日本骏河湾其至九州以东海面约700平方公里的海槽隱沒帶[1]。這海槽是由菲律宾海板块阿穆尔板块(一般认为是与欧亚大陆板块聚合板块边缘,但也有声音认为南海海槽的地震应考虑上阿穆尔板块向东北日本的东进。)的裂張運動形成。深度是4,000~4,800公尺(最深处达4,500~4,800公尺)[1]。也被稱為西南日本海沟南海舟状海盆[1]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是指在南海海槽周期性发生的規模8大地震[2][3][4][5]

地殼運動速率

[编辑]
西太平洋海底地理特徵。

由於南海海槽沒有限制板塊的擴張脊,因此很難用傳統的地質方法估算板塊運動速度。該區域並不存在於原始NUVEL模型中(DeMets等人,1990年)。然而,最近的一項包括菲律賓海板塊的研究是基於NUVEL-1A模型的數據(Zang等人,2002年)。這項研究估計南海海槽的俯衝速度約為43毫米/年。

沉積學

[编辑]

槽谷中的沉積物主要為壕溝浊积岩 (Spinelli et al., 2007)。有跡象顯示岩石內的孔隙度保留增加。通常孔隙度會隨著深度增加而減少。然而,在1173號鑽場,孔隙度在深處有異常的保存。這可歸因於沉積後蛋白石膠結,保留了孔隙度 (Spinelli et al., 2007)。在南海海槽以及四國盆地中,主要為輝石的析出黏土隨著時間與位置的不同而呈現變化。在深度上,沉積物中的直閃石黏土含量增加,推斷沉積源岩已發生變化 (Steurer et al., 2003)。此外,地熱會改變輝閃石,使其轉變為伊利石粘土(Steurer等人,2003年)。

構造結構

[编辑]

南海海槽的變形非常活躍,也是地震活動頻繁的地區。變形集中在最外層的覆蓋帶,並有大量的「非順序」推力發生在陸上。根據Operto等人2006年的研究,利用全波形斷層掃描找出南海海槽的幾個強烈構造活動區。上部增生稜脈的上部及下部的逆止層目前正經歷大量的壓縮壓力。Operto等人在2006年發現了幾條推斷斷層,其中最接近俯衝帶的推斷斷層是活躍的。此外,Pisani等人,2006年,發現了沿著南海海槽的原推斷斷層和解理面。最近,人們對俯衝沉積物中伊利石粘土的水釋放興趣大增。

相关条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南海トラ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語)
  2. ^ 石橋克彦“南海トラフ巨大地震 -歴史・科学・社会”岩波出版、2014年
  3. ^ 瀬野徹三(2011):「南海トラフ巨大地震 -その破壊の様態とシリーズについての新たな考え」PDF,東京大学地震研究所,2011年
  4. ^ 島崎邦彦. 日本の巨大地震と超巨大地震 (PDF). 第57回 東レ科学振興会科学講演会記録. 2007 [2019-12-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2-01). 
  5. ^ 小山順二,都筑基博,蓬田清,吉澤和範(2013):2011年東北沖超巨大地震が明らかにした超巨大地震の多様性,北海道大学地球物理学研究報告,76,129-146。

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