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月德國罷工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18年1月德國罷工 | |||
---|---|---|---|
日期 | 1918年1月 | ||
地點 | |||
起因 | 食品短缺、對一戰的厭戰情緒及俄國的十月革命 | ||
目標 | 停戰、要求政府處理食品短缺問題。 | ||
方法 | 抗議、罷工 | ||
衝突方 | |||
1918年1月德國罷工(德語:Januarstreiks)是一場席捲整個德意志帝國,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勞工抗議行動,自1月25日持續至2月1日。與此前在奧匈帝國於1918年1月3日至25日爆發的「奧匈帝國罷工」有所區別,後者在德語中被稱為「Jännerstreik」。本次罷工於1月28日在柏林開始,並蔓延到德國各地,但抗議行動最終以失敗收場。[1]罷工的原因為食品短缺、對一戰的厭戰情緒及俄國的十月革命,促使革命派的馬克思主義者壯大。罷工由獨立社會民主黨(USPD)策劃,該黨左翼即斯巴達克同盟,當時正鼓動以革命結束戰爭。[2]雖然德國罷工潮是奧地利早期的罷工行動引發的,但德國各地的大規模響應,證明獨立社會民主黨對德國政治的影響日益壯大。在其高峰期,罷工影響地區包括基爾、漢堡、曼海姆和奧格斯堡等重要工業地區等地,罷工潮超過100萬人,直至軍方將罷工領袖逮捕或徵召入伍,送往前線,抗議才平息下來。[2]
背景
[编辑]1916年起,由於工資下降、糧食和能源短缺,德國境內非法罷工事件開始陸續增加。1916年6月,柏林超過五萬名工人發起罷工,抗議卡爾·李卜克內西被監禁。1917年4月,政府於柏林和萊比錫的工人,因麵包配給問題而發生暴動後,動用軍隊鎮壓抗議者。德國工人日益惡化的生活水平,使得反戰派的政黨,如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愈發壯大,推動建立了「工人委員會」,委員會雖然與蘇聯的同類組織不同,它們並非致力於激進行動或革命活動,但仍號召罷工和其他民眾參與。工人委員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6年德國政府通過的《輔助服務法》(Gesetz über den vaterländischen Hilfsdienst),該法允許在僱用超過50人的公司工作的工人成立委員會,就工資和工作條件進行協商。來自輔助委員會的代表,以及其他正式和非正式工人團體的代表,加入了獨立社會民主黨在各地支持的工人委員會。[3]
1918年1月初,斯巴達克同盟開始散發傳單,呼籲舉行總罷工行動,但未確定行動日期,也未與獨立社會民主黨達成協議。理查德·穆勒(Richard Müller)革命領導人也認為勞工已經準備好進行有組織性的罷工,並提議在一月中旬的獨立社會民主黨聯合會議上發起罷工。在其代表和與會者的會議上,大多數人同意胡戈·哈澤 等領導人的觀點,即總罷工為必要性的行動,而海因里希·斯特羅貝爾(Heinrich Ströbel)在內的少數人則反對罷工。[4]
該黨不願以書面形式呼籲罷工。[4]但由於工人代表有影響力在工廠層面發起罷工,因此罷工时長和方式取決於工人們。[5]1月27日,穆勒以工人領導人的身份說服柏林特納斯家族(Turners)一致宣布罷工。[4]
同一時間,斯巴達克同盟的傳單開始發放,上面寫道「1月28日星期一,總罷工開始!」。[4]
柏林抗議
[编辑]1月28日,由當地代表和獨立社會民主黨組成的柏林金屬工人工會(Deutscher Metallarbeiter-Verband, DMV)要求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糧食救濟、結束徵兵制以及支持民主改革。[3],完整的訴求包括:[4][6]
- 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
- 工人代表參與和談
- 改善糧食供應
- 結束戒嚴狀態
- 恢復言論和集會自由
- 結束婦女和兒童勞動
- 結束軍隊對工廠的控制
- 釋放政治犯
- 德國國家民主化,包括所有20歲以上成年人的普選權
此外,獨立社會民主黨左翼,即斯巴達克同盟,包括領導人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則要求進行全球性的革命。[6]
四十萬名工人開始罷工,主要集中在軍工廠和金屬廠。[7]柏林的每座工廠,皆舉行了會議和選舉,革命代表均以多數派當選。直至中午,414名當選代表正在開會,並聽取了穆勒的綱領。轉而選舉了一個由11名成員組成的行動委員會,並邀請獨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代表,代表兩個德國主要的社會主義政黨。獨立社會民主黨的代表包含胡戈·哈澤和威廉·迪特曼(Wilhelm Dittmann),而社會民主黨的代表則是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菲利普·沙伊德曼和奧托·布勞恩。但會議卻被警察突襲的假訊息所造成的恐慌打斷,社會民主黨代表隨後離開。儘管晚間罷工人數已達五十萬,政府仍頒布了禁止工廠會議和罷工委員會的命令。[4]
1月29日,行動委員會提名代表與德國內政部副部長會面,但其僅被允許與一名公務員會面,該公務員告知他們行動委員會已被政府宣布為非法,將受到刑事起訴。罷工者持續與警察對峙,軍隊則準備鎮壓罷工者,張貼紅色海報,通知戒嚴狀態升級,設立軍事法庭,並徵召士官來支援警察。行動委員會繼續發布傳單,呼籲加強罷工,並於31日在特雷普托公園舉行露天會議。[4]
在特雷普托公園的會議上,艾伯特呼籲工人支持戰爭,受到了罷工者的譴責。迪特曼隨後在會議上因公開呼籲顛覆而被捕,並被定讞監禁五年。[8]
2月1日,軍隊通知罷工者實行戒嚴。同時,行動委員會中的社會民主黨代表宣布,請工人們盡速回到崗位。[8]德國政府迅速解散了罷工者選舉產生的414名成員組成的行動委員會,然後徵召了多達5萬名罷工者前往前線支援。[3]行動委員會隨後承認罷工行動失敗,並於2月3日發出復工呼籲。[8]
結果
[编辑]罷工潮結束後後,有五萬名工人被徵召至前線作戰,隨後斯巴達克同盟的領導層(包括列奧·約基希斯)遭到逮捕。[8] 此外,斯巴達克同盟也從中吸取教訓,了解到需要同時爭取德國士兵和工人的支持。[9]
參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Bailey, Stephen. The Berlin Strike of January 1918. Central European History. 1980, 13 (2): 158–174. ISSN 0008-9389. JSTOR 4545893. S2CID 145384448. doi:10.1017/S0008938900009080.
- ^ 2.0 2.1 Chickering, Roger. Imperial Germany and the Great War, 1914–1918. New Approaches to European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182-183 [2023-12-28]. ISBN 978-1-107-03768-7.
- ^ 3.0 3.1 3.2 Patmore, Greg. Worker Voice: Employee Representation in the Workplace in Australia, Canada, Germany, the UK and the US 1914-193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75-77 [2023-12-28]. ISBN 978-1-78138-268-4.
- ^ 4.0 4.1 4.2 4.3 4.4 4.5 4.6 Broué, Pierre. The German Revolution, 1917-1923. Haymarket Books. 2006: 103-106 [2023-12-28]. ISBN 978-1-931859-32-5.
- ^ Ness, Immanuel; Azzellini, Dario. Ours to Master and to Own: Workers' Control from the Commune to the Present. Haymarket Books. 2011: 89-91 [2024-01-01]. ISBN 978-1-60846-119-6.
- ^ 6.0 6.1 Messenger, David A. War and Public Memory: Case Studies in Twentieth-Century Europ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20: 36 [2023-12-31]. ISBN 978-0-8173-5964-5.
- ^ The Strikes of January 1918. ghdi.ghi-dc.org. German History in Documents and Images. [29 October 2019].
- ^ 8.0 8.1 8.2 8.3 Broué(2006年),第107-108页
- ^ Broué(2006年),第109-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