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K-1經國號戰鬥機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F-CK-1 Ching-kuo F-CK-1「經國」 | |
---|---|
概觀 | |
類型 | 第四代多用途戰機 |
乘員 | 1人(A型/C型) 2人(B型/D型) |
首飛 | 1989年5月28日 |
服役 | 1992年[1] |
設計 | 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漢翔航空工業前身) |
生產 | 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漢翔航空工業前身) IDF 經國號戰鬥機(1981年-1999年生產) |
產量 | 原型機6架+量產型131架[2] |
單位造價 | 單機造價:約2,400萬美金 C/D型單機造價:約6.6億元新台幣[3] |
現況 | 服役中 |
主要用戶 | 中華民國空軍 |
衍生自 | F-16戰隼戰鬥機 |
衍生機型 | F-CK-1C/D雄鷹號戰鬥機 F-CK-1A/B MLU經國號戰鬥機 T-BE5A勇鷹式高級教練機 |
技术数据 | |
長度 | 14.48公尺 |
翼展 | 8.53公尺 |
高度 | 4.7公尺 |
翼面積 | 24.26平方公尺 |
空重 | 6,492公斤 |
負載重量 | 最大掛載:4,000公斤 |
正常起飛重量 | 9,072公斤 |
最大起飛重量 | 12,530公斤 |
發動機 | TFE-1042-70A(美軍編號:Honeywell F125-GA-100)渦輪扇發動機× 2 |
推力 | 54 kN(每具27 kN) 最大後燃推力:83.6 kN(每具41.8 kN)單具發動機9,250磅推力×2 兩具發動機18,500磅推力 |
最大燃油量 | 單座型2,111公斤 雙座型1,884公斤 翔升計畫2具CFTs可增加1,200lb(約545kg)油量 |
性能數據 | |
最大速度 | (1.8馬赫)2,205公里/小時(1,123海浬、1,372哩) |
實用升限 | 16,760公尺(54,986英尺) |
最大航程 | 2,200 km(內載燃油及副油箱×3) |
作戰半徑 | 緊急攔截:130公里(無副油箱) 威力巡航:1,100公里(須攜帶825gal副油箱× 3) |
推重比 | 1.01 |
最大過載 | +9G至-3G |
武器装备 | |
機炮 | ①M61A2火神機炮× 1 |
火箭 | ①LAU-60對地火箭莢艙 ②LAU-69對地火箭莢艙(每個含19x/7x Hydra 70毫米火箭彈) |
飛彈 | 空對空飛彈: ①天劍一型飛彈 ②天劍二型飛彈 ③AIM-9響尾蛇飛彈 反艦飛彈: ①雄風二C反艦飛彈(未採用) 翔展計畫升級後才可使用: 空對空飛彈: ①天劍二C飛彈 反輻射飛彈: ①天劍2A反輻射飛彈 巡弋飛彈: ①萬劍巡弋飛彈 雄鷙專案測評後才可使用: 反艦飛彈: ①雄風三型反艦飛彈[4] |
炸彈 | ①490磅MK20石眼式集束炸彈 ②500磅MK82SE蛇眼延遲引信炸彈 ③2,000磅MK84炸彈 ④750磅M117炸彈 ⑤2,000磅GBU-10鋪路二式激光制導炸彈 ⑥510磅GBU-12鋪路二式雷射導引炸彈 ⑦2,315磅GBU-24鋪路三式激光制導炸彈(無導引裝置,需藉由僚機輔助導引或外掛筴艙) |
其他 | 反制系統:AN/ALE-47反制灑布器 生產年份:1981年-1999年(F-CK-1A/B) 海平面爬升率:239公尺/秒 滯空時間:40分鐘 攜帶275gal副油箱× 2:90分鐘 機身壽限:8,000飛行小時 |
F-CK-1經國戰鬥機(英語:AIDC F-CK-1 Ching-kuo)是中華民國在美國技術協助下開發的一種輕型超音速多用途噴射戰鬥機,具備視距外作戰能力及冷艙啟動快速等特點;在中華民國空軍的規劃下,自製F-CK-1戰鬥機與向法國採購的幻象2000-5戰鬥機、向美國採購的F-16A/B戰鬥機,構成中華民國国军防衛臺灣海峽制空權的主力,其中F-CK-1型戰鬥機負責中低空防禦及部分對地攻擊任務。
1980年代在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指示下,中華民國政府藉美國政府的幫助及技術移轉以展開「自製防禦戰機」(英語:Indigenous Defense Fighter)的研發,主在取代逐漸老化的F-5自由鬥士戰鬥機作為中華民國空軍的新一代主力機,於是產生了中華民國空軍建軍史上最大的自製武器開發計劃——「鷹揚計劃」。1988年12月10日第一架「IDF」原型機出廠,1992年進入空軍服役;該戰機型號為「F-CK-1」,其中「CK」代表「經國」二字威妥瑪拼音「Ching-kuo」的縮寫,並命名為「經國戰機」,以紀念蔣經國。
在量產型F-CK-1全數交付完成後,以提升「經國戰機」(F-CK-1A/B)的性能,漢翔時期對F-CK-1的升級方案進行探討以應付對岸中国人民解放军日益增加的空防威脅,經研析後把升級計畫分為航電系統與武器系統兩大部分(翔昇/翔展計畫)。2006年第一架「翔昇機」試飛成功,2007年3月27日F-CK-1C/D型戰鬥機正式公開,並命名為「雄鷹號戰機」。[5]
設計特點
[编辑]經國號戰機基本氣動設計由F-16戰鬥機改良,因應中華民國空軍的需求及美方限制而做出妥協,進氣口採固定式、向機身內部彎曲縮小的設計(S型進氣通道),戰機在高攻角時不會出現引擎進氣量不足造成失速,此外由於進氣口向內彎曲使得引擎所產生的餘熱較不易散失,無形中減少了進氣道與風扇段的反射訊號強度,增加了匿蹤的特性。美方人員曾說「你們在無意中造就了一個有隱密潛力的進氣道,恭喜了。」[6]。另外座艙彈射椅傾斜30度,可協助飛行員承受較高的G力。操縱桿和F-16戰機一樣,置於飛行員右手處,並配有手置節流閥與操縱桿(HOTAS,Hands On Throttle And Stick),並採用全罩式的淚滴式座艙,具有前隔框但開啟方式卻是像F-16般整片向上掀開,飛行員擁有良好的視線範圍。
經國號戰機有9個掛架(Pylon),依序分別為左翼端,左翼外側,左翼內側,左發動機進氣口外下方,機腹中線,右發動機進氣口下方,右翼內側,右翼外側,以及右翼端。
擔任對空作戰任務時,外掛兩枚中程空對空飛彈(天劍2型)和四枚短程空對空飛彈(天劍一型)與2公秉油料(約550加侖)[a],於左右翼外側以及翼端掛載天劍一型飛彈各1枚,機腹中線搭載天劍二型飛彈2枚(縱列半埋於機腹),左右翼內側掛載1040L副油箱各一具,這是經國號戰機最典型的空優作戰武裝。在經國號戰機座艙左後方裝有一挺M61A1機砲,可用於纏鬥空戰或對地攻擊,備彈400發左右。
擔任對地任務時,左右翼翼端各掛載一枚天劍一型飛彈;掛載MK-82通用炸彈(500磅)的話,機腹中線掛架可掛載2枚,其他掛架可各搭載1枚;如果掛載MK-84重型通用炸彈的話(2,000磅),左右翼內側,以及機腹中線可各掛載1枚;MK-20石眼集束炸彈(Rockeye)最多可掛載10枚;燃燒彈7枚;火箭莢艙3至4具;左右翼內側,以及機腹中線掛架可以各掛載1具1,040L或是275gal副油箱。
發展史
[编辑]發展過程
[编辑]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壓力,加上美國與中共正處於蜜月期,聯手對抗蘇聯,中華民國空軍向美國提出購買F-16/J79型與F-20戰機各150架的計畫被否決後,1982年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航發中心)開始F-CK-1戰機的發展專案。在1983年這個專案被分為四個部分:
- 鷹揚:發展機身,與通用動力合作。
- 雲漢:發展引擎與相關系統,與蓋瑞特合作、共同成立國際渦輪引擎公司(ITEC)。
- 天雷:發展航電系統,與美國西屋電子合作。
- 天翔,後改名天劍:發展空對空飛彈,在美國技術與關鍵技術協助下發展短程與中程空對空飛彈。
F-CK-1戰鬥機研製時,由於當時情報指出法國有可能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售幻象2000-5型戰鬥機,所以本機自立案時就以幻象2000-5戰機為第一假想敵,但後來法國也賣國軍幻象2000-5戰機,所以變成相輔相成。F-CK-1戰機在設計階段遭遇最大的困難就是理想的飛機發動機的取得;飛機的性能好壞,引擎的關係非常的大,如果可以獲得大推力的軍用引擎,一架戰鬥機的設計就能事半功倍。由於在技術與關鍵系統上必須仰賴美國的協助,加上航發中心與空軍自己並沒有任何戰鬥機的設計經驗,美國願意釋放何種等級的技術與關鍵系統就成為決定F-CK-1戰機性能的主要因素。
發展計畫
[编辑]為了研發自製防禦戰鬥機,航發中心成立三個相關子計畫分別執行。F-CK-1戰機本身研製,零組件達到48萬餘件,儀電線束47萬餘公尺、電線多達1萬1千餘條、設計工程圖7千餘張,相關的試驗報告、計畫書、規範多達1萬2千餘份,工具製造1萬7千餘件,投入相關開發工作的廠商超過1,000家,計畫總工時4千餘萬工時,尚不包括其他重要分系統,如引擎、飛彈、雷達等,更是不計其數。經國號戰機共歷經32次重大構型改良,8,000餘次風洞測試,並完成零件56萬餘件製造。
在發展過程中,航發中心製造一架IDF戰機的全尺寸木質模型機作為實機的地面實驗測試用。自經國號戰機於民國78年5月28日首飛後,該架IDF全尺寸木質模型機按規定應銷毀,後經鷹揚計畫主持人彭元熙博士奔走努力和陳盛文將軍的居中協調下而得以留存至今,現在漢翔公司將此模型機捐贈給高雄科工館,作為該館典藏。
鷹揚計畫
[编辑]1981年航發中心展開經國號戰機前身之高性能戰鬥攔截機原型研發工作,機型代號初取為“FX”,為求保密並取名為“鷹揚”。航發中心此時並成立鷹揚計劃辦公室。
1982年國防部指示鷹揚戰機之總體性能應不遜於F-16為原則,且以奇異 J79涡轮喷气发动机為動力。當年行政院自立小組並決議進行研製戰機,航發中心此年即成立“鷹揚戰機研造處”為研發計畫作準備。
1983年航發中心改隸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鷹揚計劃與雲漢、天箭(天雷)、天翔(天劍)等計畫合併成立安翔計畫。
- 鷹揚計畫主持人:彭元熙
- 鷹揚計畫總工程師:邢有光
- 鷹揚計畫作業室主任:李適彰
- 鷹揚計畫管理組長:祝志太
雲漢計畫
[编辑]由於美國限制F-CK-1戰機的性能介於當時中華民國空軍正在使用的F-5E與積極尋求採購的F-16之間,對於大推力的引擎的技術輸出或者是出售意願很低。當時以中小型民用引擎為主力的美商蓋瑞特有意尋求合作研發軍用渦輪扇發動機的夥伴,企圖進入被普惠與奇異兩家公司獨霸的市場,藉著瑞典有意在發展他們下一代戰機JAS 39戰機的同時掌握軍用引擎的技術,蓋瑞特與瑞典的富豪公司(Volvo)決定合作研發一款小型軍用引擎,引擎的主體由蓋瑞特負責,富豪公司則提供後燃器的技術。這個設計案就是後來的TFE-1042渦輪扇引擎的原始規劃,同時間義大利比雅久也希望找尋其AMX攻擊機的推力來源而加入計畫,在1970年代末此發動機一度為前景光明的多國聯合研發案,後來JAS 39戰機改用美國F404渦輪扇發動機退出研發,義大利轉投靠舊型的Spey引擎,最後引擎的開發就剩蓋瑞特與航發合作完成。
設計特點
[编辑]TFE-1042引擎的設計推力受美國政府的限制,因此研發經過3個階段才達到現今操作水準:TFE-1042-7原始設計最大軍用推力4,260磅(1,930公斤),後燃推力6,790磅(3,080公斤)。第一階段提升更名為TFE-1042-70,最大軍用推力5,000磅(2,300公斤),後燃推力增加至8,350磅(3,790公斤);第二階段再次降低旁通比、提高操作溫度讓軍推拉高至6,063英磅(2,750公斤),後燃推力增加至9,250英磅(4,200公斤),推重比6.99,勉強達到1970年代美軍渦輪扇引擎水準;第三階段為美國國務院第二次同意推力提升為TFE-1042-70A。
該引擎後經美軍賦予正式編號為F125-GA-100,TFE-1042-70引擎經過設計、製造、裝配,以及累積50小時以上功能驗證測試與空中飛行測試後於1988年依照預定時程裝置在第一架出廠的F-CK-1戰機上,1989年2月初步飛行合格完成,1990年3月全部飛行合作完成,隨後的二號原型機出廠時換裝推力提升的TFE-1042-70,並以此架構進行量產。無後燃器版本則稱為F-124,用於X-45A無人實驗機以及L-159 ALCA與M-346教練機上。
開發期間,中華民國對美國只讓TFE-1042推重比限制在1:7感到不滿,因此積極洽購與F404相同推重比可達8的發動機,最後美國決定提供尺寸接近的J-101/SF渦輪扇引擎改良型與TFE-1088(TFE-1042-70引擎升級型)進行競標,但是根據取得時間約在162架經國號戰機以後才能使用,等到美國同意推力研發案時經國號戰機產量已因F-16的購入由250架刪砍至130架,所以換裝引擎的計畫也因為戰機數量關係而被終止。
使用現況
[编辑]TFE-1042-70(F125-GA-100)渦輪扇發動機性能 | |||
---|---|---|---|
型式 | 渦輪扇發動機 | ||
使用機種 | F-CK-1經國號戰機(使用2具TFE-1042-70) | ||
軍用推力 | 6,000磅 | ||
最大推力 | 9,250磅 | ||
風扇段 | 三級風扇 | ||
壓縮器段 | 4級軸流式、1級離心器 | ||
燃燒室段 | 環形燃燒室 | ||
渦輪段 | 1級高壓軸流式渦輪、1級低壓軸流式渦輪 | ||
噴嘴段 | 可變面積噴嘴 | ||
重量 | 1,360磅 |
目前F-CK-1戰機裝置了兩具TFE-1042-70發動機,所以其軍用推力為12,000英磅(5,400公斤)級,最大推力達18,000英磅(8,200公斤)級。F-CK-1動力組件包含了輔助動力系統,在緊急起飛狀態時可不依靠地勤氣源車直接啟動發動機;TFE-1042引擎的設計耐久度:高溫組件是2,000飛行小時,低溫組件是4,000小時,TFE-1042發動機採取了「模組化設計」,將發動機分為8個區段,不但便利後勤的維修,並增進日後增加發動機推力時設計及研發上的彈性。發動機的每一個模組具有互換性,均可單獨地製造、庫存及裝運。TFE-1042發動機根據實際屢積測試結果,具有高可靠度,其「平均故障間隔時間」(小時╱故障次數)是430小時。由航發中心及蓋瑞特公司人員組成的ITEC設計工程部門,將TFE-1042引擎在維持基本設計尺寸下改進增加推力。
目前官方數據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9,250英磅(4,200公斤),不过自郝柏村所著之八年參謀總長日記中提過發動機推力限制與美方交涉的結果已放寬到9,600英磅(4,400公斤),直接證實現在的官方數據只是參考用,IDF實際推力表現只會更好,不過空軍對這類評估未有官方發言去肯定或駁斥,採不置可否的態度,在2003年台北國際航太科技暨國防工業展覽會時,軍方解說人員表示現用發動機推力是設定在9,460英磅(4,290公斤)左右。[7]目前TFE-1042-70發動機動力極限仍莫衷一是,唯一可確認的訊息是增加推力是由修改發動機程式參數的手段實施,不涉及更換內部結構;如果以美國國務院的輸出限制推估,理想狀況單具推力可增加到10,000英磅(4,500公斤)等級,雙發動機配置最大推力可增至20,000英磅(9,100公斤)。而2009年霍尼韦尔(Honeywell)得到印度空軍更換美洲豹攻擊機引擎的訂單時,其推出的F-125IN引擎最大動力達到9,850英磅(4,470公斤)[8],也證明了過去的傳聞與間接證據屬實。然而在既有架構下提高推力勢必增加耗油量,對於輕量級的F-CK-1來講惡化續航力的缺點會極為顯著,成為一種矛盾問題。
- 雲漢計畫主持人:夏樹仁博士
- 雲漢計畫副主持人兼總工程師:張學斌先生
- 雲漢計畫生產廠長:劉先進先生
天雷計畫
[编辑]經國號戰機之航電與火控系統之研製,起源於天雷計畫,而天雷計畫的起源則源自F-20開發案。
F-20研發時,中華民國與諾斯羅普已介入開發計畫來設定需求。在卡特政府的限制下,諾斯羅普在1981年1月向各開發商提出需求案,為F-20開發一款性能不超過F-16A的APG-66,採用2組MIL-STD-1553匯流排,具有導引麻雀飛彈等級的中程空對空飛彈之新型輕型雷達[9],最後由通用動力得標,也就是後來的APG-67雷達。雖然F-20在1982年10月因美國政府的立場導致銷售受挫,然而APG-67並沒有因此停止開發,諾斯羅普仍自費研發並做了部分改良,1986年9月相關測試完成,成果直接轉移至IDF計畫運用。
從1982年航發中心所提出的《火力控制系統研製初步定義討論書》,建議中科院發展空對空攻擊使用之射控系統,同時配合「鷹揚專案」以建立自製戰機航電與火控平台能力。中科院三所負責此一雷達發展計畫,其研發成果為金龍53(GD-53)型脈衝都卜勒多功能雷達,名稱由來以中華民國前總統李登輝之父,李金龍命名。GD-53,美軍編號AN/APG-67(V)ERR,由於APG-67硬體結構採模組化設計,因此航發與通用動力整合了AN/APG-66A雷達的一部分結構強化性能。
GD-53性能介於APG-66與APG-67之間,上視距離150公里(93英里),下視距離80公里(50英里),搜索性能可滿足中程空對空飛彈的超視距作戰需求,雷達可同時鎖定2個目標,平均故障間隔235小時。雷達本體採模組化設計,分成雷達天線、雷達發射機、雷達訊號處理器、雷達資料電腦等四個總成[10],具俯射俯視及仰射仰視能力。APG-67開發了24種操作模式,但美方評估後刪除了與對地攻擊相關的6種模式,使得實際操作僅有18種模式可以使用。GD-53的搜索距離受限於APG-67的發射機因此仍維持150公里水準,但因為使用APG-66的平板天線,GD-53搜索角度上略優於APG-67,同時在1980年代後期的科技水準加持下平均故障間隔與解析度等又更加優異,且具備有限的反干擾及合成孔徑能力。
- 天雷計畫主持人:蘇鴻綖博士
- GD-53金龍雷達總工程師:胡謹博士
天劍計畫
[编辑]天劍計畫分為天劍一型飛彈與天劍二型飛彈,天劍一型為類似AIM-9響尾蛇飛彈之紅外線導引近程飛彈;天劍二型為類似美國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MRAAM)之主動中程空對空飛彈。天劍二型據信採用摩托羅拉開發之主動尋標器,也可使用類似AIM-7的半主動導引模式射擊。天劍一型在1989年第一次試射成功,而後於1992年由F-5E/F第一次成功發射天劍二型空對空飛彈,於次年中華民國空軍就成立第一個經國號戰機中隊,但是天劍二型飛彈的整個測試直到1996年才完成並且確定進入量產,總產量不明。
- 天劍計畫主持人:楊景槱博士
- 天劍計畫副主持人:陳正興先生
安翔計畫
[编辑]因應1983年航發中心改隸中科院,航發合併鷹揚與雲漢、天箭(天雷)、天翔(天劍)等計畫,組成一個完整的安翔計畫,分別進行機體、發動機、航電系統、空對空紅外線與雷達導引飛彈之研發。
原型發展
[编辑]航發中心製造了四架F-CK-1A/B原型機、二架F-CK-1C/D原型機,分別是四架單座機與二架雙座機。
- 10001號原型機(F-CK-1A)為漢翔測試用機,負責高攻角試飛測試,原型機青天白日滿地紅塗裝由李適彰先生設計,已退役,於台中中科院航空所展示[11]。與預量產機、量產機外觀上最大的不同在於: 未修改的機砲射口、飛測用大型空速管,空速管漆警示的紅/白螺旋紋。
- 10002號原型機(F-CK-1A)為漢翔測試用機,負責低空高速擴張飛行測試。1991年7月12日,伍克振上校進行低空高速飛行測試時,顫震擴散導致右尾翼脫落,戰機失事墜海。
- 10003號原型機(F-CK-1A)現為漢翔表演與測試用機,負責機砲飛行測試,後來則常作為試飛員吳康明在執行性能展示時的用機(機翼派龍外側加裝發煙器),已退役,於台中中科院航空所展示。
- 10004號原型機(F-CK-1B)為漢翔測試用機,負責備份動力系統與其他次系統測試,採用試驗性欺隱式迷彩塗裝,後續改回與現役經國號戰機同樣的塗裝。在機首左方共有16個階級章,其中包括1位四星上將、6位三星上將、3位二星中將、6位一星少將等共16位將軍共乘,共計34顆將星,又被暱稱為「將軍機」,於2020年退役,於高雄航空教育展示館展示。
- 10005號原型機(F-CK-1C)為漢翔翔昇計畫原型單座機,鷹揚塗裝由許良啟先生設計,測評完成後於2016年4月撥交空軍三聯隊,改編號為1504。
- 10006號原型機(F-CK-1D)為漢翔翔昇計畫原型雙座機,鷹揚塗裝由許良啟先生設計,測評完成後於2016年4月撥交空軍三聯隊,改編號為1629。
- 一架編號為1417 F-CK-1A單座機由於出廠測試時,起落架故障使用機腹著陸,以及吊掛上車時吊纜斷裂導致戰機重落地,使得空軍拒絕接收此架單座機,也使得航發中心多生產一架編號1503 F-CK-1A單座機交付空軍,目前1417 F-CK-1A單座機也已交還空軍擔負戰備。
- 一架編號為1449 F-CK-1A單座機為空軍443聯隊第9作戰隊借予漢翔的翔展計畫測試機,性能提升至F-CK-1A MLU標準。
漢翔各年度F-CK-1A/B/C/D戰機交機數量
[编辑]- 1992年4架
- 1993年6架
- 1994年24架
- 1995年24架
- 1996年12架
- 1997年16架
- 1998年24架
- 1999年21架
- 量產機總計131架
- 單座103架
- 雙座28架
- 2016年2架(F-CK-1C/D原型機移交)
- 1980年
- 7月,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指示自力研發新一代戰機。
- 10月28日,開始研發自製防禦戰機的概念設計工程。
- 1981年
- 航發中心展開高性能攔截機研發工作,機型代號「FX」。
- 7月1日,專案小組在美國支援和協助設計下,自製防禦戰機首先推出代號「X-101」設計,採用單發J-79引擎,外型類似美製F-16戰機。
- 8月18日,鷹揚計劃專案奉中華民國國防部核准進行。
- 9月22日,雲漢計劃專案奉中華民國國防部核准進行。
- 1982年
- 航發中心提出《火力控制系統研製初步定義討論書》,自製研發經國號戰機雷達。
- 6月21日,AIDC與美蓋瑞特公司共同投資組成國際渦輪引擎公司(International Turbine Engine Company,ITEC),研發TFE-1042-70型發動機。
- 6月,中華民國行政院成立「自立小組」,並提出IDF自製防禦戰機效益評估。
- 7月,通用動力公司(航空部門後為洛克希德公司併購)參與開發,XF-6戰機開發計劃更名為「鷹揚計劃」。
- 8月17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八一七公報」,拒絕出售新式武器予中華民國。
- 8月,通用動力公司開發人員至航發中心評估XF原型機初步評估。
- 1983年
- 1月1日,航發中心由中華民國空軍改隸中科院,航空研究院改組為第五研究所。
- 1月,制定戰機四大發展計劃,分為鷹揚(機體)、雲漢(發動機)、天雷(航電)、天劍(飛彈)等4個子計畫,由鷹揚計劃作為統合主計劃,同時進行;IDF(Indigenous Defensive Fighter)計畫正式定名「安翔計劃」。
- 3月,IDF戰機完成初步設計。
- 4月1日,多次修改後,IDF戰機提出「X-202」型,採用兩具蓋瑞特公司的TFE-1042引擎,並採用雙尾翼設計。
- 9月15日,第五研究所奉命改組第一研究所。
- 1984年
- 5月1日,IDF出現我方設計的「C-2」型雙引擎雙尾翼及美方設計的「G-4」型雙引擎單尾翼2種機型。
- 12月5日,IDF機型審查會議,經全案發展進度及設計現況檢討後,決定採用「G-4」型的設計。
- 1985年
- 1月30日,初步測試空氣動力效應用的「水洞」建造完成。
- 1月,中科院航發中心、航空研究所/院分批派遣各專業組設計人員赴美參與設計超音速戰機。
- 7月,IDF進入全程發展階段。
- 7月17日,引擎發展試驗設備(Engine Devlopement Testing Facility,EDTF)落成,內含高空、海平面、低壓渦輪、扇組件四個試驗室,並舉行啟用典禮。
- 12月5日,在台中IDF審查會,經與會人員修改飛彈掛載方式後,定名「SE-4C」。
- 1986年
- 1987年
- 天劍一型飛彈完成地、空全導彈飛試。
- 7月30日,IDF戰機模擬結構油箱研製成功。
- 8月,TFE-1042發動機試車成功。
- 1988年
- 3月20日,TFE-1042-70引擎後燃器全開飛試成功。
- 9月24日,A1/10001原型機燃油系統測試完成。
- 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防部首度公開IDF戰機實體模型。
- 10月20日,TFE-1042-70引擎在桃園慈湖故總統蔣中正陵寢前展示。
- 10月30日,TFE-1042-70引擎研製發展成功。
- 11月27日,IDF單座原型機A1/10001進行首度滑行。
- 12月10日,IDF單座原型機A1/10001以動態滑行方式出廠,由當時總統李登輝主持命名典禮,命名為「經國號」(型號為F-CK-1),以紀念鷹揚計劃發起人故總統蔣經國。
- 12月12日,時任中華民國國防部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率國軍將領前往桃園大溪故蔣經國陵寢呈獻自主研發之發動機模型。
- 1989年
- 2月10日,郝柏村宣佈F-CK-1A/B戰機10年內不會外銷。
- 5月28日,F-CK-1 A1/10001原型機完成試飛,試飛員為吳康明上校,因為試飛成功使吳康明上校榮登當年九三軍人節莒光楷模。
- 9月26日,F-CK-1 A2/10002原型機完成試飛,試飛員為伍克振上校。
- 10月,F-CK-1A1/10001與A2/10002,試飛總架次突破50架次。
- 10月18日,時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鄭為元表示:F-CK-1戰機之發動機零件有1,000多項交由民間廠商生產。
- 10月29日,執行「飛翔演習」。由吳康明上校駕駛F-CK-1單座原型機A1/10001飛行展示時,鼻輪破損衝出跑道,改由伍克振中校駕F-CK-1單座原型機A2/10002完成演習。時任總統李登輝正式宣佈經國號戰機進入量產階段。
- 10月30日,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官員表示,政府將在未來10年內編列新台幣1,500餘億元生產F-CK-1戰機。
- 1990年
- 1月3日,F-CK-1 A3/10003原型機完成試飛,試飛官為陳康定中校。
- 2月1日,F-CK-1三架原型機試飛達100架次,於陽明營區(漢翔沙鹿廠區)舉行慶祝茶會,由時任參謀總長陳燊齡上將主持。中華民國空軍成立「經國號戰機接受小組辦公室」。空軍測評隊進駐航發中心展開F-CK-1戰機研發/運作測試評估。
- 2月26日,F-CK-1戰機完成全機靜力試驗與100%負載試驗。
- 5月12日,F-CK-1首架雙座原型機B1/10004出廠完成首次升空試驗,陳燊齡主持典禮。
- 7月10日,F-CK-1 B1/10004完成試飛,試飛官為前座祝安麒少校,後座朱泰樺中校。
- 11月15日,參謀總長陳燊齡上將試乘F-CK-1 B1/10004原型機。
- 1991年
- 1月,F-CK-1A/B原型機試飛架次達450架次,F-CK-1 A1/10001原型機加裝抗尾旋傘,以進行「高攻角」科目試飛時改出飛行姿態。
- 3月26日,F-CK-1A/B原型機試飛架次達到500架次,時任空軍副總司令孫平中將頒獎表揚有功人員。
- 6月,4架F-CK-1A/B原型機完成首次編隊飛行,完成編隊飛行記念照。
- 7月12日,F-CK-1單座原型機A2/10002在例行試飛中,因右水平尾翼斷裂於台中外海墜毀,試飛員伍克振上校因飛機成倒飛姿態,彈射時撞擊到海面而殉職之後追贈少將
- 10月10日,F-CK-1三架原型機(10001、10003、10004)參加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代號「華統演習」),於國慶日以三機編隊品字型飛過中華民國總統府前上空。
- 1992年
- 2月,首架先導量產型F-CK-1戰機(編號1601)試飛成功。
- 3月9日,首架F-CK-1先導量產機出廠並舉行移交典禮。此時,中華民國已向法國訂購幻象2000-5戰機,美國布什政府隨後也宣佈對台出售F-16戰機。由空軍第三大隊第七中隊接收F-CK-1首架先導生產型機(1601號機),開始擔負飛行/地勤人員換裝工作與測評任務。
- 8月1日,F-CK-1A/B總計完成試飛1,000次。
- 8月,第二架與第三架先導量產型(編號1602與1401)交機,後續出借給航發試飛組擔任試飛任務長達二年。
- 10月,中華民國國防部因訂購F-16A/B及幻象2000-5型戰機,決定將F-CK-1A/B的量產規模由250架縮減為130架。
- 11月2日,空軍第四二七聯隊第七中隊一架編號1402的F-CK-1A先導量產型單座機在地面起動時,一名地勤助理士(地裝人員)拆除機外通訊電線時,行走動線錯誤而誤入進氣口前方危險區,當場不幸被強大的發動機吸入左進氣道內被發動機葉片所傷因而當場殉職,發動機內部機件嚴重毀損,後送航發中心修復。
- 11月12日,F-CK-1試射天劍一型飛彈成功。
- 11月,完成天劍二型飛彈拋投。
- 1993年
- 2月10日,空軍對外公開第1個接收F-CK-1A/B戰機測評/換裝的單位——戰隼小組,飛行員15名,階級為上尉至中校;當時所接收單雙座戰機的座艙數達12個。
- 6月7日,天劍二型(劍二)中程空對空飛彈試射成功。
- 7月24日,執行「國光演習」,空軍展示經國號戰機空中飛行特技與編隊
- 11月19日,F-CK-1A/B先導生產階段完成。
- 11月,F-CK-1A/B尾翼改採石墨纖維膠合結構與增設擾流片,改善低空高速時的顫震現象。
- 1994年
- 1月,F-CK-1第一架量產型戰機交付空軍427聯隊第8中隊,此後以每月生產兩架F-CK-1A/B的速度進行量產。
- 8月31日,F-CK-1A(單座機)1417號降落清泉崗基地時,鼻輪無法放下以機腹迫降,飛行員平安。
- 9月,漢光11號演習一架F-CK-1在空軍志航基地的建安掩體待命,因飛行員誤觸飛彈發射鈕,造成一枚AIM-9P4地面發射,命中機堡中間的廢油桶,飛彈斷成4節,機堡內的4架A/T-3緊急拖走!
- 9月,F-CK-1戰機於漢光11號演習再度試射天劍一型飛彈與天劍二型飛彈成功。
- 12月28日,首支擔負戰備F-CK-1A/B中隊(第8中隊)於空軍清泉崗基地成軍。
- 12月,F-CK-1A/B完成攜帶中程空對空導彈系統試驗。
- 1995年
- 7月4日,一架F-CK-1A戰機(編號1408)在飛行任務時因燃油系統問題造成雙發動機先後熄火,並因高度不足無法及時重新啟動,於台中外海失事墜毀;飛官李忠仁跳傘獲救。航發中心利用備用料件再製造一架F-CK-1A(編號1503)交付空軍。
- 10月18日,航發中心證實,F-CK-1A/B緩產半年,至1996年7月恢復每月出廠交機2架的進度,目的是找出潛在缺失,以提昇妥善率。
- 11月22日,第二支F-CK-1A/B中隊(28中隊)於清泉崗基地成軍。
- 12月,航發中心在完成改進F-CK-1A/B缺失,提昇全機妥善率後,因新出廠及返廠檢修的F-CK-1A/B性能穩定,恢復以每月2-3架速度交機。空軍給予極大飛行量測試。
- 1996年
- 2月,F-CK-1赴新加坡參加亞洲航空展。掛載由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研製的天劍二型飛彈,以增強攔截假想敵機(例如Su-27)的能力。
- 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試射M族導彈;這時F-CK-1A/B已擔負起台灣海峽第一線空防任務。
- 5月,國防部參謀本部會議裁定F-CK-1A/B不再減產,確定總產量為130架,並應於2000年以前全數移交空軍。當時已交機50架,第70架已上生產線,1996年稍後空軍即可完成換裝第1個F-CK-1A/B作戰聯隊。
- 7月1日,航發中心改隸中華民國經濟部所屬「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1997年
- 4月13日,第七中隊於第二八中隊換裝完成後,接續再接收20架生產型F-CK-1A/B而達總量30架,同時也完成空軍第四二七聯隊(清泉崗基地)換裝任務,成為第一支F-CK-1A/B聯隊;該聯隊共編製70架F-CK-1A/B。
- 4月15日,舉行首支F-CK-1A/B聯隊(第四二七聯隊)成軍典禮由當時國防部長蔣仲苓校閱。
- 1998年
- 1月3日,國防部同意漢翔延遲F-CK-1A/B交機計劃至1999年底完成。
- 2月19日,空軍台南基地首支F-CK-1A/B中隊成軍(第四四三聯隊第一中隊)。
- 2月23日,F-CK-1再度赴新加坡參加航空展。
- 3月15日,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蕭萬長視察漢翔公司;當時該公司已交機88架F-CK-1A/B(一聯隊一中隊),並預計於1999年底完成全部130架量產型的製造。
- 3月,倒數第二架F-CK-1B(編號1627)完成試飛。
- 4月16日,一架F-CK-1在空軍嘉義基地起飛,飛機機械故障停在跑道待修,造成軍民合用的嘉義機場關閉40分鐘。
- 5月,漢翔宣佈發展第三代戰機。
- 10月3日,漢翔完成交付F-CK-1A/B戰機總共99架。
- 10月28日,清泉崗基地2架F-CK-1戰機升空,攔截遭挾持的中國國際航空905號班機(波音737-300客機),這是F-CK-1戰機首度實際出動攔截。
- 12月10日,漢翔公司舉行第130架F-CK-1A/B上架典禮,以紀念A1/10001原型機出廠命名10週年。
- 1999年
- 1月7日,第五支F-CK-1A/B中隊,第四四三聯隊第三中隊於台南基地舉行成軍典禮。
- 7月7日,隸屬台南基地第九中隊F-CK-1A/B成軍。
- 9月14日,行政院召開經國號戰機性能提升研發計畫。
- 9月9日,一架F-CK-1A(編號1415)在澎湖空軍馬公基地降落,因跑道濕滑造成右主輪爆胎因而衝出跑道;雖造成馬公航空站關閉30分鐘,但人機均安。
- 9月,政府撥款70億經費,分7年分期實行,由中科院與漢翔展開以F-CK-1A/B為基礎的性能提升計劃。
- 2000年
- 1月14日,最後一架量產型F-CK-1A戰機(編號1503)完成組裝,F-CK-1A/B戰機生產線關閉,舉行「經國號戰機量產完成交機典禮」,由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主持,經國號戰機生產全案終止。
- 1月15日,最後一架量產型F-CK-1A戰機(編號1503)交付空軍使用,經國號戰機總產量為131架(量產型)與4架原型機。
- 5月9日,一架隸屬台南基地443聯隊F-CK-1A(編號1461),於0914時進行轉場降落訓練馬公基地時,因煞車失靈無法減速撞上跑道末端之BAK12攔截網;馬公機場因而關閉39分鐘,飛行員蔡嘉嶸少校平安。
- 7月15日,第二支F-CK-1A/B聯隊443聯隊於台南基地成軍,時任總統陳水扁受邀主持典禮。
- 7月31日,國防部委託漢翔以7年70億預算,進行「聯合反制載台」研發計劃。
- 8月3日,國防部從2001年度起撥款給漢翔公司新台幣70億元,分7年支應,進行空軍「聯合反制載台」計畫,以F-CK-1A/B為基礎,增加作战半径、搭配先進科技和中科院研製的「雄風二型D」(雄二)攻陸巡航飛彈等多項空對地、對海反制武器,以增強經國號戰力。
- 8月11日,國防部次長在「戰機的天空——IDF有沒有明天」公聽會中表示,國防部將在民國90年度預算中,編列新台幣10億元用於提升F-CK-1A/B性能。
- 11月26日,台中縣航太文化節,F-CK-1演出空中特技。
- 12月26日,中科院表示F-CK-1A/B將可能整合中科院自製的頭盔顯示器、網膜顯示器與瞳位追蹤器。
- 2001年
- 2月13日,中國大陸網站報導關於F-CK-1A/B戰機匿蹤化的研究;[來源請求]中華民國國防部編列新台幣583億3939萬6000元的極機密預算,用於發展「廬山計劃」與「翔昇計劃」。
- 2月22日,中華民國空軍透露443聯隊F-CK-1A/B,將於夏季掛載空射型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 8月2日,國防部成立翔昇計畫。
- 12月10日,全部完成換裝訓練,2002年初進駐花蓮佳山基地實施基地組合訓練。
- 12月21日,漢翔公司舉行授證典禮,首次頒發滿1,000小時證書給10位空軍優秀飛行員,同時舉辦飛安審查會,與軍方交流各項戰術訓練與運用,希望讓F-CK-1A/B保持高度戰力狀態。
- 2002年
- 3月,《简氏年鑑》記載中科院自行研發的「經國號戰機球型戰術模擬器」。
- 6月3日,F-CK-1A/B陸續完成換裝訓練擔任戰備任務。
- 12月,F-CK-1A/B性能提升計畫第一期完成,劍二飛彈掛載由2枚增為8枚,並增加對地攻擊武器。
- 2003年
- 1月,F-CK-1A/B性能提升第二期為期3年,提升航電與射控系統性能。
- 4月29日,一架F-CK-1B(編號1617)於南投縣東光山區進行儀器訓練任務因機械故障失事墜毀;兩名飛行員少校飛安官王祖祥、上尉學員宋岳敦平安。
- 9月27日,一架F-CK-1B(編號1625)於澎湖花嶼海域疑因發動機故障,渦輪葉片飛脫失事墜海;兩名飛行員中校王培疆、上尉蔡崑男平安。
- 10月10日,空軍及漢翔公司表示,1617、1625兩架F-CK-1B(雙座型)失事原因為系統設計不良。
- 2006年
- 4月10日,F-CK-1A/B戰機性能提升進入第三階段——地面及空中測試,改良型經國號預定2010年正式服役。
- 7月19日,首架「翔昇計劃」單座原型機F-CK-1C(編號10005)出廠。
- 10月4日,F-CK-1C 10005號原型機完成首次試飛。
- 2007年
- 3月27日,第二架翔昇計劃原型機F-CK-1D(雙座型,編號10006)試飛亮相,駕駛試飛員朱泰樺、尹禮雄,並由總統陳水扁命名為「雄鷹」號。
- 5月15日,兩架F-CK-1B雙座機(1608與1611)首次演練戰備跑道油彈整補起飛。
- 12月10日,空軍推動「翔展計劃」,預計改裝71架F-CK-1A/B為F-CK-1A/B MLU。
- 12月14日,F-CK-1飛行總時數破20萬小時,頒發證書予10位空軍優秀飛行員。
- 12月25日,空軍443聯隊F-CK-1飛行時數授證,頒發1,000小時飛行證書予18位空軍優秀飛行員。
- 2008年
- 6月,F-CK-1A/B總飛行時數達26萬餘小時。
- 10月20日,一架F-CK-1B(編號1615)於澎湖草嶼海域進行炸射訓練時墜海;兩位飛行員上尉古智賓、上尉航工官陳建廷殉職。
- 10月23日,中華民國海軍打撈失事的F-CK-1B (編號1615號),發現完整未開但沾有屍塊的前後座保險傘,研判戰機是瞬間失事,兩名飛官都來不及跳傘;俗稱「黑盒子」的飛行紀錄器也撈獲,送判讀查明失事原因。
- 12月10日,第一架經國號戰機出廠20週年。
- 2009年
- 5月28日,第一架經國號戰機試飛20週年,漢翔捐贈經國號戰機全尺寸木質模型機予位在高雄市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高雄科工館)。
- 7月24日,空軍翔展計畫確定將以4年時間,投入經費新台幣168億元,由漢翔將71架F-CK-1A/B提升為F-CK-1A/B MLU,更新雷達、飛控電腦、航電及儀表,但不更換引擎。F-CK-1C/D戰機零件將由漢翔向美方採購或與美方共同合作生產。
- 9月,空軍正式採用翔展計畫
- 12月8日,漢翔航空工業董事長邢有光證實,剛與軍方簽訂「翔展計畫」合同;漢翔將分4年,進行上述性能提升計畫。
- 2010年
- 5月13日,F-CK-1執行首次的萬劍遙攻武器試射任務。
- 8月24日,北美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美台商會)告知台灣方面,美國政府通知國會以直接商業銷售形式,出售F-CK-1雷達維修與升級相關零件,總金額約5千萬美元。[12]
- 9月21日,首階段443聯隊的6架F-CK-1A/B(4單2雙)已於當天回廠,進行翔展專案性能提升。
- 10月13日,漢翔公司推動F-CK-1性能提升計畫「翔展」案,計畫自2009至2013年,完成71架IDF戰機性能提升構改;首批6架F-CK-1A/B MLU預計於2010年年底前出廠。
- 2011年
- 2月13日,為爭取汰換AT-3高級教練機訂單,漢翔公司計劃將F-CK-1改為教練機型,設計將拆除機砲、雷達,移除機腹飛彈掛點增加機體空間,以騰出的空間來裝載更多燃料,改裝無後燃器的發動機以達到減重與省油的效果,希望增大F-CK-1教練機型航程達到滯空100分鐘的目標。
- 4月13日,2架F-CK-1B雙座機(編號1618與1621)演練戰備跑道油彈整補起飛。
- 6月30日,首批完成「翔展計畫」改裝的6架F-CK-1A/B MLU交機,並展示首架F-CK-1A MLU(編號1490號)。[13]
- 9月28日,空軍參謀長張惠榮今天表示,從2013年到2016年,將執行「翔展二號」計畫,對部署在台中清泉崗機場的56架「經國號」戰機進行性能提升,預估將花費160億。
- 11月15日,443聯隊第3作戰隊正式完成翔展戰機換裝訓練,並於臺南基地舉行IDF性能提升轉換訓練完訓典禮。
- 2012年
- 3月,F-CK-1A/B MLU執行天劍二型飛彈實彈射擊任務。
- 12月27日,翔展二號經國號性能提升計畫,完成建案程序。規劃在2014年至2017年委由漢翔公司執行性能提升專案。
- 2013年
- 4月,F-CK-1A/B MLU首度參與漢光二十九號演習、聯信操演。
- 6月,臺菲情勢升高,F-CK-1A/B MLU擔負護漁、護航任務。
- 8月8日,台南443聯隊一架F-CK-1A MLU(編號1470)在降落時衝出跑道,戰機起落架全數折斷、機身部分受損。飛行員中尉學官林昱奇平安。
- 8月31日,國防部民國103年預算報告書指出,空軍將斥資167億,為台中清泉崗基地57架F-CK-1A/B進行性能提升,民國103年並編列24億元,讓這批戰機具備發射「萬劍遙攻武器系統」(俗稱萬劍彈)的能力,以執行「遠距制壓作戰」和「防空制壓作戰」任務。
- 9月,F-CK-1A/B MLU執行執行天劍二型飛彈實彈射擊任務。
- 10月,東海情勢升高,F-CK-1A/B MLU起飛攔截不明機架次計160餘架次。
- 2014年
- 1月16日,台南443聯隊於台南空軍基地舉行第一批71架經國號戰機(F-CK-1A/B MLU)「翔展」專案接裝典禮,並首度展示由中科院研發的「萬劍機場聯合遙攻武器」
- 6月24日,空軍公佈IDF經國號彩繪機正式塗裝,塗裝以國旗紅白藍、鳳頭蒼鷹與國徽元素為主,屆時將由該架機公開亮相進行飛行性能展示,這架彩繪機的塗裝將會予以保留,平時除擔負性能展示機外,必要時同樣須擔負戰備。
- 7月17日,空軍四二七聯隊第二十八作戰隊劉世博少校,駕駛IDF經國號彩繪機首度在國人面前亮相。
- 2015年
- 4月18日,台南443聯隊一架F-CK-1A MLU(編號1447)在今天上午11點時由澎湖馬公機場起飛,進行例行性戰備訓練,飛行員李崇瑞上尉於11時發現右發動機疑似出現異常,於11時14分平安返降澎湖馬公機場跑道頭,並由拖車將戰機拖進機棚進行檢修,人機平安,在20餘分鐘全數處理完成。
- 6月8日,台南443聯隊一架F-CK-1B MLU(編號1605)展示二戰飛虎隊的鯊魚塗裝彩繪,以原中美聯隊第3大隊第7中隊隊長徐華江將軍在抗戰期間總計擊落5架日機的輝煌紀錄的P-40N為藍本,除了將鯊魚頭塗裝彩繪在經國號戰機上之外,並將擊落5架日機的紀錄,畫在經戰號戰機的駕駛艙外。而徐華江座機的「太公令」的字樣,也噴在座艙前。此外,也在經國號戰機的垂直尾翼上噴上代表青天白日的12道光芒。紀念中華民國國軍抗戰七十週年。
- 2016年
- 4月26日,中華民國國防部核定中科院2架F-CK-1C/D翔昇原型機移交空軍使用,因應空軍IDF戰機陸續進廠進行性能提升,可能會形成部分的戰力空隙。
- 2017年
- 2月24日,漢翔公司近期舉辦2場飛行授證儀式,由董事長廖榮鑫頒發空軍427及443聯隊,共62位飛行官「經國號戰機飛行時數滿千小時」證書。此次飛行滿2千小時以上,計有李上校等16位;飛行滿1千小時以上,則有黃上校等46位,上述人員各頒授飛行證書與飛行臂章,以表彰其精湛的飛行技術及卓越貢獻。
- 6月23日,空軍官校103年班畢業的范宜鈴中尉駕駛F-CK-1A(編號1445),於台南基地443聯隊的第3作戰隊,完成經國號戰機的首次單飛,隨後並由聯隊長盧少將頒贈單飛臂章。成為空軍二代戰機首位完成換裝訓練的女飛官。
- 10月11日,清泉崗基地427聯隊1架F-CK-1B戰機(編號1606),在上午9時39分執行飛行訓練,在10時22分返降時發生煞車失效,飛行員即依程序處置停在跑道,人機均安。但處置過程影響5架次民機起降,空軍司令部表達歉意,詳細原因刻由相關單位調查中。
- 10月21日,空軍新竹基地實施營區開放全兵力預校,一架F-CK-1A戰機(編號1428),在上午執行戰機性能展示,飛行員畢世全少校表示他最後在戰術拉升動作時,聽到飛機「碰!碰!」兩個異聲,飛機正常降落後,煞車和減速情況正常,緊急動力系統自動啟動後,發生冒黑煙的狀況,他在座艙內等燃燒時間結束後再離開飛機,這是正常處置程序。畢世全少校說,他在空中判斷動力沒有消失。[14]
- 2018年
- 1月25日,清泉崗基地第3聯隊1架F-CK-1A戰機(編號1424),在上午9時執行例行性訓練,9時50分返降本場發生左主輪煞爆,飛行員依程序處置停於跑道,人機均安。
- 7月21日,臺南基地第1聯隊1架F-CK-1A型戰機(編號1503),上午0759時執行例行訓練,0938時返降本場,發生防滑煞車失效,左主輪爆胎,飛行員即依緊急程序處置,飛機輕損,人員平安。
- 2019年
- 7月11日,清泉崗基地第3聯隊1架F-CK-1A戰機(編號1436),於今天下午2時許執行訓練任務,於下午1559時返場發現機械故障,鼻輪無法放下,千鈞一髮之際,機場立即通知消防單位於跑道鋪滿泡沫後,接著飛行員在戰管中心引導下,執行緊急迫降SOP,終於在下午5時許順利安全著陸,戰機除鼻輪嚴重磨損外,飛行員安全無虞。空軍司令部並強調,該架戰機並無機腹迫降,僅戰機輪胎磨損嚴重。[15]
- 7月12日,漢翔公司舉辦IDF經國號戰機飛行時數授證,共計空軍第3聯隊7位飛官獲頒證書,並佩掛象徵1000小時飛行時數臂章。[16]
- 2020年
- 5月8日,空軍第三聯隊一架F-CK-1B戰機(編號1604),於1530時降落清泉崗基地時發生左主輪爆胎,飛行員依照緊急程序處置,人機均安,事後清泉崗機場跑道關閉一小時,約有五航班受到影響。
- 2023年
- 8月10日,由於清泉崗基地將於12日開放,軍方先進行全兵力的預校,國軍三型主力戰機、雷虎小組、勇鷹高教機均依當天活動流程進行預演彩排,上午10時許,由F-CK-1A戰機進行單機展示操演,正當進行高G力轉彎時,發動機後燃器旁出現不明火光,該架F-CK-1A戰機隨即平安降落。[18]
升級計畫
[编辑]翔昇計畫
[编辑]F-CK-1 C/D雄鷹號戰鬥機 | |
---|---|
雄鷹號戰機 | |
类型 | 戰鬥機 |
原产国 | 中華民國 |
制造商 | 漢翔工業 |
设计者 | 漢翔工業 |
首飞 | 2006年10月4日 |
主要用户 | 中華民國 |
生產年份 | 2001-2007年 |
制造数量 | 原型機2架 |
计划成本 | 研發經費新台幣70億 |
单位成本 | 單座機F-CK-1 C每架新台幣6億6,063萬元,雙座機F-CK-1 D每架新台幣6億8,044萬元[19] |
发展自 | F-CK-1 A/B |
在完成F-CK-1A/B戰鬥機研發並順利完成量產後,中華民國國防部投資70億元研發經費於「翔昇計畫」,自2001年起以七年的時間,由中科院和漢翔公司分三階段以F-CK-1A/B戰鬥機為基礎研製兩架F-CK-1 C/D戰鬥機。雄鷹戰機上配備著改良型GD53雷達系統、先進彩色數位化航電系統及新型32位元飛控電腦,並可在機背上加掛兩具適形油箱以擴大作戰半徑。2004年7月19日完成首架單座機出廠,同年10月完成單座機首飛升空,2007年3月15日完成雙座機首飛,並於2007年3月27日親獲總統命名為「雄鷹戰機」。雄鷹戰機的研發除了機上電子裝備的數位化、現代化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了飛機核心軟體,因此成功整合中科院研製的飛彈,包括萬劍飛彈與滑射劍二飛彈等。
- 第一階段計畫旨在提升F-CK-1A/B戰機的掛彈量,由原本的2枚天劍二型空對空飛彈增加到4枚,整合新型的天劍二A型空對面反輻射飛彈及萬劍機場聯合遙攻武器(簡稱萬劍彈)。
- 第二階段計畫則包括F-CK-1A/B戰機任務電腦升級、電子反反制裝置(ECCM)、電戰系統、機首裝置「敵友識別」(AIFF)系統及地形跟隨與雷達系統的改良等。
- 第三階段計畫將包括地面和空中試飛測試,一旦通過空軍測評考核,改良型F-CK-1C/D戰機預定於2010年正式服役。
翔昇計劃主要目標是為機上的消失性商源找尋替代品,提升性能則是其次,改良重點就落在航電系統與機背適型油箱(CFTs)升級。航電系統升級項目包括換裝BAE公司的32位元飛控電腦,更換雷達元件增加電子反反制裝置、電戰系統、先進敵我識別系統,及地貌追隨模式等功能,任務電腦升級、座艙顯示器更換為三個全彩多功能顯示器。強化機體結構以裝置兩個容量約771公升的機背適型油箱(CFTs),同時因應增加CFT適形油箱增加的重量小幅提升發動機推力,機尾引擎段墊高,保留中線掛架(原要取消,但後來保留,這樣可保持掛載彈性),武器載量增加(天劍二型中程空對空飛彈掛彈量從2枚增加為4枚並能攜帶天劍二A反輻射飛彈),加強短場起降能力等改良。
第一架雄鷹機已於2006年10月4日進行首飛,並於10月9日中華民國國慶日前一天進行極為低調的公開展示,此展示只對漢翔員工與眷屬開放。F-CK-1C/D編號10005與10006,外觀塗裝由許良啟負責設計,試飛員為教官朱泰樺與尹禮雄。
翔昇專案技術發展階段預計生產兩架技術驗證機,廠方編號分別為單座的10005號與雙座的10006號。其中10005號機體結構仍為舊有構型,僅對航電系統進行升級驗證;而2007年出廠之10006號機體則為完整構型,將包含所有機體與航電改良項目。10006號機於2007年3月27日正式公開,並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命名為雄鷹(Goshawk)號戰機。
翔昇計劃的成果並沒有被中華民國空軍全盤接收,中華民國監察院調查後甚至認為翔昇計劃到翔展案間有不法疑慮,因此介入調查。最核心的問題便是F-CK-1發動機無法提升推力,改良案中增加航程與提升匿蹤等多項研發工項,完全未納入後續執行的經國號性能提升的翔展案中,浪費14餘億元稅款。空軍對於研發不符需求並非毫不知情,因此在提升與不提升間的決策擺動許久,最後因行政院下令因此照單全收,還表示樂觀其成[20]。
翔昇機座艙介面更新
[编辑]安裝一套全新的整合彩色顯示系統(ICDS)
主要元件包括下列:
- 一具掃瞄/向量抬頭顯示器(Raster/Storke HUD)
- 3具大型彩色液晶多功能顯示器(CMFD)
- 彩色座艙攝影系統(CCTVS)
- 新的整合平視控制/輸入面板(UFCP)
- 原先於右側面板下方的6組發動機監測儀表,更新為電子式發動機顯示系統(EEDS)
- 備用電子飛行儀表(STBY EFIS)
翔昇航電
[编辑]翔昇機航電系統採用英國航太系統公司(BAE Systems)的32位元飛控電腦取代原本的李爾航太(Lear Astronics)16位元1750標準飞行控制系统,該電腦內建新的線傳飛控(Fly By Wire, FBW)飛行控制模式(例如,地形跟蹤)提供了更多的處理能力。BAE公司F-CK-1C/D專案經理Albert Lin表示,這種基於PowerPC處理器的32bit電腦是F-CK-1C/D採用的第4代飛控電腦,取代了A/B型上的16位元1750计算机。A/B型的線傳飛控系統是三餘度數位加三餘度類比式備份,而C/D型已不需要原來的類比式備份系統。Lin表示類比式備份系統為F-CK-1A/B型提供了很好的飛控品質:「飛官們最初喜歡類比系統勝過數位系統」。Lin還表示,C/D型飛控系統及控制律的開發是AIDC的職責,BAE系統公司只是提供硬體——目前已為2架翔昇原型機提供了6台飛控電腦。
核心航電系統更新
[编辑]- 引進一套彩色顯示處理器(Color Display Processor)
- 將匯流排架構擴充為3組1553B軍規匯流排(預留有升級為4組1553B軍規匯流排的餘裕)
- 更新作戰飛行程式(Operational Flight Program)
通信/導航/敵我識別系統更新(CNI)
[编辑]- 換裝一套新式慣性導航系統(GPS/INS)
- 換裝兩套AN/ARC-210UHF/VHF無線電機
- 改良APX-113(V)AIFF先進敵我辨識系統[b]
GD53射控雷達更新
[编辑]GD-53的5件式LRU改為3件式LRU架構(AN/APG-67V4中華民國版),舊的雷達目標處理器、雷達資料電腦、控制/電源,等3個LRU都被1個新的雷達資料處理器(RDP)所取代
- 翔昇機的GD-53射控雷達的新操作模式:
- 組合雷達模式(CRM)
- 追蹤目標盲區指示器(NOTCH Zone Indicator)
- 掃瞄同時追蹤模式(TWS)自動掃瞄調整
- 搜索目標,絕對高度與速度向量顯示
- 增設飛行軌跡記錄器與故障診斷系統
GD-53射控雷達的電子反制功能(ECCM)增強(漢翔自製)[21]:
- 干擾源偵測(DOJ)
- 干擾源追蹤(TOJ)
- 被動測距(Passive Ranging)典型的被動測距有以下四種:
- 角速度測距
- 三角測距
- 信號強度測距
- 第三方資料
- 沉默模式(Sniff)
- 其他ECCM功能:
- 快速重鎖(Rapid Relock)
- 單接收波束(LORD)
- 脈衝邊緣距離(LET)
- 單接收錐形掃瞄(COSRO)
飛控性能及航程提升
[编辑]飛控軟體
[编辑]在軟體方面,配合新的飛控電腦,AIDC以C語言重新編寫了飛控軟體,提高戰機低空自動駕駛能力
起飛與落地性能提升
[编辑]- 精進戰機鼻輪抬起速度
- 提昇戰機側風能力至56km/h
提高進場攻角並縮短跑道距離
[编辑]- 戰機進場速度降低18.5km/h
- 落地距離縮減10%
- 換裝數位式煞車系統
適形油箱CFT
[编辑]雄鷹機掛載的兩具CFTs安裝位置較為靠後,幾乎包覆住整個後半部機背,兩具CFTs的總燃油攜帶量為1,200lb(545kg,僅F-16 Block50/52 CFT的40%),使翔昇機航程平均增加20%。
翔展計畫
[编辑]F-CK-1 A/B MLU經國號戰鬥機 | |
---|---|
类型 | 戰鬥機 |
原产国 | 中華民國 |
制造商 | 漢翔工業 |
设计者 | 漢翔工業 |
首飞 | 2010年 |
起役日期 | 2011年 |
主要用户 | 中華民國 |
生產年份 | 2010年-2017年 |
制造数量 | 127架 |
单位成本 | 每架新台幣4億9,669萬元[3] |
发展自 | F-CK-1 A/B |
翔展一號
[编辑]翔昇計畫的測試持續到2009年,中華民國空軍則在2009年12月和漢翔簽訂「翔展計畫」合約,漢翔獲得總額170億6,000多萬元新台幣的經費依分年預算執行,在2009年至2013年這4年間為台南基地下轄之71架F-CK-1實施升級[22],但是「翔昇」更名為「翔展」的原因乃空軍並未接受全套翔昇案的提升內容,「翔展計畫」只選擇了部分必要性機能進行強化,因此升級後的IDF稱為F-CK-1A/B MLU,真正全規格的F-CK-1 C/D仍只有原型機而已。
第一批F-CK-1 A/B MLU已於2011年6月30日由漢翔公司交付空軍。[23]全數71架的翔昇計畫案預計於2013年底前完成升級工作交付空軍。[24]
翔展二號
[编辑]除目前佈屬於臺南基地的71架F-CK-1A/B戰機外,清泉崗基地的56架F-CK-1戰機進行性能提升。升級案(翔展二號),民國103年至106年委由漢翔公司執行,升級案於民國101年12月27日完成建案程序。[25],不過受限於政府編列預算的法令限制,來不及在民國102年起編列預算[26],而在103年國防預算報告書內明確表示翔展二號將待翔展一號結束後隨即實施,中華民國空軍在民國103年至106年斥資167億新台幣為臺中清泉崗基地57架經國號(IDF)戰鬥機進行性能提升,民國103年已編列24億元,隨後依序補入;翔展二號案於2014年8月13日正式決標,總價161億新台幣[27]。全數共有127架的經國號戰機已於2017年12月21日完成性能提升。 [28][29]
萬劍彈(神斧計畫)
[编辑]類似美軍AGM-154聯合戰區外武器(JSOW)、歐洲DWS 39武器散佈子系統(submunition dispensor weapons)的長程攻陸飛彈,彈體內裝有集束彈藥,專門用於破壞機場跑道,以癱瘓機場的起降功能,就預算報告書的說法,萬劍彈為執行「遠距制壓作戰」和「防空制壓作戰」任務之反擊武器。
萬劍彈開發時間不明,外界最早取得的公開資訊是1999年中科院30週年公開時展示之10004號原型機掛載照片,直到2006年初報章再度報載進行測試之訊息,民間取得非官方照片則要等到2008年8月網路上傳之清泉崗作戰隊F-CK-1掛載萬劍彈之影像,推測當時已少量生產供作戰單位測評。而翔展計畫第一階段的F-CK-1MLU在改良工程中已接受整合工程,但當時並未量產配發,應為當時測試尚未完成。
正式量產的官方訊息則是國防部民國103年(2014年)預算報告書內提出,不過立委林郁方指出空軍對萬劍彈的預訂量將被砍半,理由不明。量產將在民國104年(2015年)後開始進行,實際服役要到民國106年後,屆時翔展案均已完工,F-CK-1機隊將全具備此裝備使用能力。
天劍2A反輻射飛彈
[编辑]代號為TC-2A,2014年初,空軍透露瞄準雷達回波、專門攻擊對方雷達站的天劍二A反輻射飛彈已試射成功,將配屬在翔展性能提升後的經國號戰機上。[30]
- 彈長:3.593米(11.79英尺)
- 彈徑:19厘米(7.5英寸)
- 彈重:184公斤(406英磅)
- 彈頭:22公斤(49英磅)
天劍2C空對空飛彈
[编辑]主條目:天劍2C空對空飛彈
代號為TC-2C,因IDF戰機經「翔展專案」性能提升後,戰機機翼結構可裝置具滑軌發射能力的天劍二型中程飛彈,空軍於2015年以代號「奔劍計畫」進行劍二空射型飛彈的性能提升。有效射程可由現役天劍二型飛彈的六十公里,提高為一百公里,速度提升至6馬赫,並提升電子作戰能力。[31]
雄鷙專案
[编辑]軍方相關官員指出,繼艦射型、陸射型雄三飛彈之後,中科院現正積極研製與測評空射型雄三飛彈,藉以強化IDF戰鬥機的反艦戰力,空射型雄三飛彈彈體較現役的艦射型、陸射型縮小,重量減輕,可比照萬劍彈模式掛載在IDF戰鬥機的機翼下方,在空中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型水面艦艇進行遠距精準攻擊。
據指出,萬劍彈的重量約為800至900公斤之間,而現役艦射型、陸射型雄三飛彈重量約在1,300-1,400公斤之間,若要掛載在IDF戰鬥機機翼下方,空射型雄三飛彈的重量,勢必要減至1,000公斤以下,才能減輕IDF戰鬥機的承載負荷,但彈體縮小丶重量減輕的同時,空射型雄三飛彈的射程自然會較艦射型、陸射型的射程來的短。
中科院及空軍過去曾以AT-3自強號高級教練-輕攻擊機研改的A-3雷鳴號攻擊機以及IDF戰鬥機,配掛空射型雄二飛彈進行對地、對海的實彈射擊驗證,測評結果認為這兩型機都達到配備及射擊空射型雄二飛彈的要求,但空軍最後在多方考量下並未採購空射型雄二飛彈。
官員表示,中科院近年來在雄風飛彈系統上不斷精進研改,加上IDF戰鬥機已全數完成性能提升,因此以強化版的IDF戰鬥機搭配空射型雄三飛彈,能力已不成問題,目前相關研製任務已進入新的階段,中科院部分已完成大部分的測評工作,後續將交由空軍進行作戰測評,若各項測評結果符合空軍需要,最快將在2022年年底進行少數量的先導型空射型雄三飛彈的量產工作。
此外,為迎接天弓三型防空飛彈、雄風二型及三型反艦飛彈、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等國造飛彈系統在民國112年進入量產高峰期,中科院的飛彈量產廠房工程,將在2022年6月之前全數完工,相關官員指出,屆時將邀請總統主持產廠房啟用儀式。[32][4][33][34]
合作單位
[编辑]生產與服役
[编辑]最早中華民國空軍預定生產250架F-CK-1A/B,由於1989年六四事件讓國際輿論轉向反對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售軍火,減少了中華民國的壓力,再接著冷戰結束讓各國軍火商積極對外開拓市場。中華民國趁機成功自法國採購60架幻象2000-5,美國在中華民國市場被趁虛而入後,也同意販售150架F-16,F-CK-1的生產與提升方案便在預算排擠及總量考量的規劃下因而遭到犧牲。
於1991年,F-CK-1A/B戰機總產量減為130架。生產工作規劃為自1992年始而至1999年生產線終止,共計8年度以每月4架產量生產。其部分後續維修零件和生產零件,由引進多方民間資金和技術的官民合股公司台翔航太工業生產,隨減產和生產線中止,2000年後該公司變賣廠房,日後變成純投資控股公司。
初期生產10架先導量產型機,供空軍427聯隊第7中隊執行作戰測試評估與訓練換裝之種子教官使用。第一架先導型為F-CK-1B雙座機,而後陸續完成4架雙座與6架單座機之生產。1994年開始運交第一架生產型(雙座機)給空軍427聯隊第8中隊。量產順利後逐步運交給空軍其它聯隊。
生產批次
[编辑]- F-CK-1A - 單座型經國號
- F-CK-1B - 雙座型經國號
- F-CK-1A MLU - 單座型經國號翔展機
- F-CK-1B MLU - 雙座型經國號翔展機
- F-CK-1C - 單座型雄鷹機(已改為經國號翔展機構型服役)
- F-CK-1D - 雙座型雄鷹機(已改為經國號翔展機構型服役)
服役情形
[编辑]- F-CK-1戰機的服役單位主要以駐防臺中清泉崗機場(CCK Air Base)的第三聯隊與臺南基地的第一聯隊為主,每個聯隊配屬三個F-CK-1經國號戰機中隊。
- 中華民國空軍實施「精實案」之後,空軍單位大量改編與裁減;原大隊層級裁減,原中隊層級改為大隊層級,稱為「獨立作戰隊」。
F-CK-1戰機的服役單位,合計五個獨立作戰隊使用。
- 臺中第三聯隊下轄:
- 第七戰鬥機作戰隊
- 第廿八戰鬥機作戰隊
- 測試暨評估中隊
- 臺南第一聯隊下轄:
- 第一戰鬥機作戰隊
- 第三戰鬥機作戰隊
- 第九戰鬥機作戰隊
F-CK-1A/B 25週年彩繪機
[编辑]塗裝含義
[编辑]為紀念經國號戰機服役滿二十五週年,以國人自製雄鷹戰機的獨特性以及台灣常見猛禽「鳳頭蒼鷹」結合,並以鷹與爪為元素構成,象徵國機國造的國防自主精神。
- 金色蒼鷹代表無上尊榮
- 藍、白、紅三色彩帶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理念,崇高偉大、公正無私、勇敢奮鬥之精神,經年守護自由大地,馳騁日月風雲。
戰備實錄
[编辑]- 為因應解放軍每年4月到9月的出海訓練爭取空防預警時間,台中清泉崗基地的第三戰術戰鬥機聯隊與台南基地的第一戰術戰鬥機聯隊,都會派遣部分戰機駐防澎湖馬公基地,進駐澎湖的部隊代號為「天駒」。
- 由於中華民國台中清泉崗機場(CCK)離解放軍義序基地僅一百二十六浬、漳州基地僅一百六十三浬,解放军戰機僅需10分鐘時間便可飛臨台灣本島上空,故空軍清泉崗機場空軍第三聯隊警戒室擔負中華民國空防第一線警戒重任,在接獲空軍作戰司令部指令後,必須在五分鐘內完成警戒戰機開車、校準、各項空電設定,並起飛向管制單位報到。經國號戰機亦是目前中華民國唯一能在五分鐘內完成緊急起飛、攔截的空軍主力機種。
- 2013年5月16日,2架F-CK-1經國號戰鬥機飛往菲律賓巴丹島東側海域與操演支隊各艦執行海空聯合策應海巡護漁任務[37][38]。
- 2017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轟六轟炸機編隊繞台飛行,空軍F-CK-1經國號戰鬥機首次執行伴飛攔截,中華民國國防部公開相關照片。[39]
- 2018年12月18日,國防部下午證實,解放軍轟6、運8、蘇愷30等各型機多架,另有2艘作戰艦也於台湾東南防空識別區外西太洋海域航行。中華民國國防部下午也公布上午剛拍攝的照片,空軍IDF經國號戰機掛上響尾蛇飛彈升空,超近距離近逼偵監。[40]
- 2019年3月31日,福建省福州義序機場有4架殲11起飛,直接朝台灣海峽中線飛行,但兩架殲11則轉回海峽中線以西,但第二批次殲11型戰機則直接穿越海峽中線,當時空軍兩架在空執行任務的2架經國號戰機前往攔截,並要求2架殲11立即返回海峽中線以西,嘉義空軍基地派遣4架F16戰機緊急起飛,解放军飞机最後返海峽中線以西空域。[41]
墜毀記錄
[编辑]經國號戰鬥機目前總計有4架墜毀:
- 1995年7月4日,第427聯隊1架機號1408號的F-CK-1A墜毀,飛行員李宗仁上尉跳傘平安獲救。
- 2003年4月29日,第427聯隊1架機號1617號的F-CK-1B失事墜毀在南投山區,飛行員王祖祥少校及宋岳暾上尉跳傘平安獲救。
- 2003年9月27日,第443聯隊1架機號1625號的F-CK-1B失事墜毀在澎湖西南方海域,駕駛王培疆中校及蔡崑男上尉跳傘平安獲救。
- 2008年10月20日,第427聯隊1架機號1615號的F-CK-1B在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南方失聯,駕駛古智賓上尉及後座的航空工程官陳建廷上尉殉職。[42]
影視文化
[编辑]電影
[编辑]動畫
[编辑]- 信長之槍中,出現中華民國空軍派出F-CK-1戰機對抗進化侵略體,卻遭到全部殲滅。
遊戲
[编辑]- 由索尼互動娛樂於1999年在PS平台推出的RTS遊戲新.戰鬥國家中則是以隱藏機體登場,機型為F-CK-1A單座機,只能在兵器構成選單中選擇並在遊戲中生產並投入戰鬥,不過該機裝備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則是影射原中科院開發,中華民國空軍最後沒有採用的空射型雄二C型反艦飛彈,而事實上現今的F-CK-1戰機並無裝備任何反艦飛彈。
- 由Konami於2001年在XBOX平台推出的飛行模擬射擊遊戲Airforce Delta Storm中,做為可操作的機體,以IDF Ching-kuo的型號呈現。
註釋
[编辑]- 腳注
- ^ 2千公升(530美制加侖)
- ^ 美國軍事工業電子列表與F-16 Block20通用
- 引用
- ^ 翔昇機構改案交機. [2021-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 ^ IDF經國號戰機飛行時數滿千小時 原製造廠漢翔授證. [2021-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7).
- ^ 3.0 3.1 兩架IDF翔昇原型機升級 加入機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16-04-26
- ^ 4.0 4.1 中科院測評空射型雄三飛彈 彈體縮小丶重量減輕由IDF戰機掛載.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2-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4).
- ^ IDF (Indigenous Defensive Fighter) 經國號. [2011-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6).
- ^ 楊葆芝. 《台海翔鷹--IDF研發的故事》. 臺北: 雲皓出版社. 1997年8月: 140頁. ISBN 957-8902-20-4.
- ^ 謝仲平、張立德,2003年台北國際航太科技暨國防工業展,〈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第229期,2003年9月,第17頁。
- ^ Honeywell的F-125IN簡介. [2010-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8).
- ^ F-20 Tigershark AN/APG-67 (V) Radar. [2013-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9).
- ^ 台灣光華雜誌:近看IDF戰鬥機 1991年4月.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4).
- ^ 【武備巡禮】IDF經國號戰鬥機 國機國造捍衛領空.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2).
- ^ BBC中文網:美國批准向台灣出售軍用雷達技術。.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8).
- ^ 經國號升級版「復活」翔展月底交機。. [2011-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7).
- ^ 經國號新竹冒黑煙 飛官空中聽到碰碰異聲. [2017-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快訊》IDF戰機起落架故障 緊急迫降清泉崗. [201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2).
- ^ IDF飛行1000小時 7飛官獲證書. [2019-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 ^ IDF戰機降落左主輪爆胎 台中機場跑道關1小時影響5航班. [2020-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6).
- ^ 護焰器間隙過大 IDF噴火迫降.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 ^ 羅添斌. 兩架IDF翔昇原型機升級 加入機隊. 自由時報 (台北市). 2016-04-26 [2019-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7).
- ^ 國軍天鷹專案、翔昇計畫疑涉弊. [2013-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 脫鉤卡關貴5倍! 拒重蹈「翔展計畫」覆轍.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6).
- ^ 漢翔與8廠商 協同接單. [2021-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 ^ 經國號戰機(IDF)性能提升首批交機 總統親臨見證 2011/6/30 - 漢翔公司. [2012-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3).
- ^ 空軍司令部-IDF「翔展計畫」性能提升案預計明年底完成. [2012-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6).
- ^ 萬劍飛彈測試畢 103年部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新聞
- ^ 10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行政院主計處
- ^ 中華民國政府電子採購網決標公告. [2014-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8).
- ^ 空軍戰力升級》飛彈更新、零附件到位 幻象戰機恢復戰力. [2017-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8).
- ^ IDF翔展二號計劃 完成階段性交機. [2017-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 ^ 萬劍飛彈首亮相射程遠到對岸內陸,聯合新聞網, 2014年1月17日
- ^ IDF性能提升 劍二掛載增為4枚. [2017-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6).
- ^ 鎖定解放軍航母與大型艦艇 國防部擬研發空射型「航母殺手」.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2-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4).
- ^ 【雄鷙專案】雄三空射型反艦飛彈研製5年拼戰備 成IDF戰機制海利器. 上報UP MEDIA. [2022-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4).
- ^ 【借鏡俄烏】雄三陸基增程型+空射型反艦飛彈 提前量產部署抗中威逼. 上報UP MEDIA. [2022-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4).
- ^ F-CK-1A 經國號戰鬥機 (IDF) 1443 服役25周年紀念彩繪機. [2018-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6).
- ^ F-CK-1B 經國號戰鬥機 (IDF) 1624 服役25周年紀念彩繪機. [2018-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6).
- ^ 海空操演跨越護漁南界巡弋,聯合新聞網,2013-05-16. [2013-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7).
- ^ 國軍、海巡聯合操演戰力,聯合新聞網,2013-05-16.
- ^ 中國轟6繞台 國防部首度公佈伴飛監控照,自由時報,2017-07-21. [2017-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7).
- ^ IDF經國號掛響尾蛇飛彈升空 超近逼共軍運八畫面曝光. [2018-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9).
- ^ IDF飛官攔截殲11戰機 退伍學長肅然起敬. [201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6).
- ^ IDF失事 2飛官失蹤. [201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9).
參考資料
[编辑]- 楊葆芝著,《台海翔鷹—IDF研發的故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記載IDF戰機研發過程。出版社:雲皓,出版日期:1997年,ISBN 978-957-8902-20-6,171頁,《尖端科技》特刊(繁體中文)
- 華錫鈞著,《雲漢的故事—IDF戰機引擎研發過程剖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記載IDF戰機引擎研發的過程。編者:李振昌,出版社: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日期:1997年2月12日,ISBN 978-957-9130-28-8,235頁(繁體中文)
- 華錫鈞著,《戰機的天空-從U2、雷霆到I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記載IDF研發到成軍過程。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1999年1月23日,ISBN 978-957-621-622-0,336頁(繁體中文)
- 黃孝宗口述殷正慈撰寫,《IDF之父—黃孝宗的人生與時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記載IDF之父黃孝宗的人生與時代。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01年3月20日,ISBN 978-957-621-828-6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