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108874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 | |
---|---|
星座 | 后髮座 |
星官 | |
赤經 | 12h 30m 26.8829s |
赤緯 | +22° 52′ 47.383″ |
視星等(V) | 8.76 |
特性 | |
光谱分类 | G5 V |
B−V 色指数 | 0.764 |
V−R 色指数 | 0.4 |
R−I 色指数 | 0.4 |
变星类型 | ”None” |
天体测定 | |
徑向速度 (Rv) | -30.7 km/s |
自行 (μ) | 赤经:-45.05 mas/yr 赤纬:-105.39 mas/yr |
视差 (π) | 14.59 ± 1.24 mas |
距离 | 220 ± 20 ly (69 ± 6 pc) |
绝对星等 (MV) | 3.72 |
詳細資料 | |
質量 | 1 M☉ |
半徑 | 1.22 R☉ |
亮度 | 1.14 L☉ |
溫度 | 5407 K |
金屬量 | [Fe/H]=+0.14 |
自轉 | 37.82 days |
年齡 | 7.26 Gyr |
其他命名 | |
參考資料庫 | |
SIMBAD | 资料 |
系外行星資料庫 | 资料 |
系外行星百科 | 资料 |
HD 108874是一顆光譜類型 G5V 的黃矮星,位於后髮座。該恆星距離地球約223光年,並且有兩顆軌道共振可能是4:1的太陽系外行星。
恆星狀況
[编辑]HD 108874的年齡約72.6億年,表面溫度5407 K,光度是太陽的1.14倍,金屬量是太陽的1.38倍。它的質量和太陽大致相同,但半徑比太陽大22%。
行星系統
[编辑]2003年美國天文學家保羅·巴特勒、傑佛瑞·馬西、史蒂文·沃格特和黛布拉·費希爾在該恆星旁發現一顆系外行星HD 108874 b[1]。該行星從母恆星接收的輻射量是所有系外行星中最接近地球的。2005年更進一步觀測發現另一顆距離母恆星更遠的類木行星HD 108874 c存在[2]。這兩顆行星的軌道共振比例是4:1。這代表HD 108874 b公轉4周,HD 108874 c公轉一周。
成員 (依恆星距離) | 质量 | 半長軸 (AU) | 轨道周期 (天) | 離心率 | 傾角 | 半径 |
---|---|---|---|---|---|---|
b | >1.34 ± 0.11 MJ | 1.053 ± 0.061 | 394.48 ± 0.60 | 0.128 ± 0.022 | — | — |
c | >1.064 ± 0.099 MJ | 2.77 ± 0.16 | 1680 ± 24 | 0.273 ± 0.040 | — | — |
參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Butler, R. Paul; et al. Seven New Keck Planets Orbiting G and K Dwarf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3, 582 (1): 455–466 [2012-07-19]. Bibcode:2003ApJ...582..455B. doi:10.1086/3445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3).
- ^ Vogt, Steven S.; et al. Five New Multicomponent Planetary System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5, 632 (1): 638–658 [2012-07-19]. Bibcode:2005ApJ...632..638V. doi:10.1086/432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 ^ Wright; et al. Ten New and Updated Multi-planet Systems, and a Survey of Exoplanetary Systems (abstract).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9, 693 (2): 1084–1099 [2012-07-19]. Bibcode:2009ApJ...693.1084W. doi:10.1088/0004-637X/693/2/10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6). (web Prepri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 HD 108874. Extrasolar Visions. [2012-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3).
- Extrasolar Planet Interactio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Rory Barnes & Richard Greenberg, Lunar and Planetary Lab, University of Ariz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