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3月1日)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Владимир Набоков | |
---|---|
出生 | 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 | 1899年4月23日(儒略历4月10日)
逝世 | 1977年7月2日 瑞士蒙特勒 | (78歲)
職業 | 小说家、鳞翅类学者、教授 |
文學運動 | 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 |
代表作 | 《天賦》 《洛丽塔》 《微暗的火》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 |
配偶 | 薇拉·纳博科夫 |
子女 | 迪米特里·纳博科夫 |
受影響於 | 安德鲁·别雷、安东·契诃夫、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弗兰兹·卡夫卡、古斯塔夫·福樓拜、尼古莱·果戈理、爱伦·坡、馬塞爾·普魯斯特、托馬斯·马因·里德、列夫·托爾斯泰、詹姆斯·喬伊斯 |
施影響於 | 托马斯·品钦 |
簽名 |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羅馬化: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3日—1977年7月2日),俄裔美国作家,同時也是20世紀一位文體家、批評家、翻譯家、詩人、教授以及鱗翅目昆蟲學家。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他在流亡時期創作了大量俄語小說,包括俄語文學《天賦》,但真正使他获得世界聲譽的是他用英语完成的《羅莉塔》。他同样也在昆虫学、国际象棋等领域有所贡献。
納博科夫在1955年写的小說《洛麗塔》,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并且获得极大荣誉,他之後发表的英文小说《普寧》、《微暗的火》、《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都展现了納博科夫对于字句斟酌以及细节描写的钟爱。
生平
[编辑]俄国早年生活
[编辑]1899年4月23日(儒略历4月10日)[1]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a]一个显赫而富有的俄罗斯贵族家庭,其根源可追溯到14世纪鞑靼王子纳博克穆尔扎,他进入沙皇政府,家族的姓氏由此而来[2][3]:16[4]。他的父亲弗拉基米尔·德米特里耶维奇·纳博科夫(1870–1922年)是自由派律师、记者和政治家,母亲艾伦娜则是矿业豪门的女继承人叶莲娜·伊万诺夫娜·鲁卡维什尼科娃,金矿矿主百万富翁的孙女。他的父亲在革命前是自由宪政民主党的领导人,著有许多有关刑法和政治的书籍和文章。[5] 表亲包括作曲家尼古拉·納博科夫。他的祖父德米特里·纳博科夫(1827–1904年),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期间,担任俄国司法部长。他的祖母是波罗的海德意志人男爵夫人玛丽亚·冯·科夫(1842-1926年)。通过他祖母的德国血统,他也是作曲家卡爾·海因里希·格勞恩(1704–1759)的亲戚[6]。
弗拉基米尔是家中的长子和最受喜爱的孩子,有四个弟妹:谢尔盖(1900–45)、奥尔加(1903-78年)、埃琳娜(1906-2000年)和基里尔(1912-64年)。谢尔盖因公开谴责希特勒政权,于1945年在纳粹集中营诺因加默集中营被杀。艾茵·兰德回忆奥尔加(在斯托伊尼娜中学的密友)是君主立宪制的支持者,她首先唤醒了兰德对政治的兴趣。[7][8]埃琳娜后来成为弗拉基米尔最喜欢的兄弟姐妹,1985年发表了她与弗拉基米尔的通信,是纳博科夫后来传记作者的重要来源。
纳博科夫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在圣彼得堡,以及该市以南西弗斯卡亚附近的乡村庄园维拉度过。纳博科夫自称他的童年,是“完美”和“世界主义”的。他的童年生活有几点特别之处:家中使用俄语、英语和法语,所以他自幼就通晓三种语言。他讲述了他的母亲给他读的第一本英文书是弗洛伦斯·蒙哥马利的《误解》(1869年)。事实上,纳博科夫还未懂得读写俄语,已能读写英语,使爱国的父亲十分失望。纳博科夫在《说吧,记忆》一书中,仔细描述童年养尊处优的生活细节。他对童年往事记忆犹新,尽管日後终生流落异乡,他仍然对童年生活优裕而感到欣慰。童年生活点滴成为他的写作题材,从他的首部著作《玛丽》,到到後期作品《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均有他早年生活的影子。尽管家庭名义上信奉东正教,但家人都不太热衷於宗教,而納博科夫对宗教失去兴趣後,也没有被逼到教堂礼拜。1916年,納博科夫继承了叔叔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鲁卡维什尼科夫的罗日德斯特韦诺庄园,就在维拉庄园旁边。但不到一年,十月革命爆发,他便自此失去了庄园。这是他唯一曾经拥有的房子。
纳博科夫的青春期,也是他第一次认真从事文学工作的时期。1916年,纳博科夫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诗集》(Stikhi),书中收录了68首俄文诗歌。当时他就读于圣彼得堡的特尼舍夫学校,他的文学老师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吉皮乌斯一直批评他的文学成就。《诗集》出版后不久,在一次社交活动中,弗拉基米尔·吉皮乌斯的堂姐、著名诗人季娜依达·吉皮乌斯对纳博科夫的父亲说:“请告诉你的儿子,他永远不会成为一名作家。”[9]
流亡
[编辑]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纳博科夫的父亲曾任职于圣彼得堡的俄国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爆发後,納博科夫举家离开圣彼得堡,前往克里米亚。他们本没有打算长期离国,便寄居朋友的庄园里,1918年9月,他们移居至由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控制的利瓦季亞,而父亲则出任克里米亞地方政府的法律部长。
1918年11月,德军撤走;1919年年初克里米亚白军起义失败後,納博科夫一家离国前往西欧,开始背井离乡的生活。1919年从俄国流亡之后,納博科夫一家先在英国定居,納博科夫成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学生,最初修读动物学,後来学习斯拉夫语和罗曼语。负笈剑桥的经历,亦成为后来写作《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和《荣耀》等作品的素材。
1920年,納博科夫家人迁往德国柏林,父亲亦於柏林创办流亡人士报章《船舵》(Rul')。1922年6月,納博科夫於剑桥取得法文与俄文学位後,便跟随家人前往柏林。
柏林岁月 (1922-1937)
[编辑]1922年3月,納博科夫的父亲在德国柏林,被俄罗斯君主主义份子彼得·沙别利斯基·博尔克和谢尔盖·塔博里茨基刺杀。暗杀者真正的目标其实是流亡政党立憲民主黨领袖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米留科夫,但納博科夫的父亲却因舍身掩护米留科夫而身亡,因此,納博科夫日後的小说反复出现角色因误会而被错手残暴杀害的情节,例如,在《微暗的火》中,刺客错将诗人约翰·谢德认作逃亡的君主,而将其刺杀。父亲逝世後不久,纳博科夫的母亲和妹妹叶莲娜移居布拉格,以遗孀的身份领取政府抚恤金。
納博科夫留在柏林,在那里成为流亡人士之间颇有名气的诗人和作家。他以笔名 V. Sirin写作,这个笔名出自俄国神话生物西琳鳥。他的写作收入不多,因此他也靠私人教授英语、法语、网球和拳击帮补生计。[10]迪特尔·齐默(Dieter E. Zimmer)曾写到他在柏林的15年岁月:“他从未喜欢过柏林,最后他非常不喜欢柏林。他住在柏林活跃的俄罗斯社区里,这个社区或多或少是自给自足的。他留在那里,只因无处可去。他只认识几个德国人。除了女房东、店主和警察总部的移民官员之外,他认识的德国人很少。”[11]
1922年,纳博科夫与斯韦特兰娜·西维特订婚。1923年初,因为女方父母担心纳博科夫不能养活妻子,女方解除了婚约。[12]1923年5月,纳博科夫在柏林的一次慈善化装舞会上,邂逅了犹太律师的女儿薇拉(Vera Slonim,1902年1月5日-1997年4月7日) 两人在1925年4月于柏林成婚,[10]独子德米特里於1934年出世。
1936年,薇拉因为德国反对犹太人的环境而失去工作。同年,行刺纳博科夫父亲的凶手,坐上了流亡白俄群体的第二把交椅。同年,纳博科夫开始寻找於英语国家的职位。1937年,纳博科夫离开德国,移居法国,在那里他与俄国移民伊琳娜·瓜达尼尼有过短暂的恋情。 他的家人跟着他去了法国,途中最后一次造访布拉格,然后先后住过戛纳、芒通、昂蒂布和弗雷瑞斯,最后在巴黎定居。1940年5月,纳粹德军进军法国,納博科夫一家乘搭尚普兰号轮船前往美国。只有弟弟謝爾蓋没有登船离开,他于1945年1月9日死於诺因加默集中营[13]。
在欧洲生活的这些年里,纳博科夫出版了9部俄文长篇小说:《瑪麗》、《王,后,杰克》、《防守》、《眼睛》、《荣耀》、《黑暗中的笑声》、《绝望》、《斩首之邀》和《天赋》,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译作品、诗集、诗剧和剧本。剧本《事件》与《华尔兹发明》在巴黎以俄语上演。
美国生活
[编辑]赴美後,纳博科夫一家最初居於纽约曼哈顿,纳博科夫则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担任义务昆虫学家;1941年成为卫斯理学院比较文学住校讲师,每周教授俄语三日。学校特别为他设立教职,让他有足够收入和空馀时间,進行创作和研究鳞翅类昆虫学。纳博科夫也是卫斯理学院俄语系的创办人。1941-42年,他和家人都住在麻省韦尔斯利,而1942年9月至1948年6月则住在麻省劍橋;1944年,他在美国各地舉行巡回讲座後,回到韦尔斯利教授俄语;1945年与薇拉归化成为美国公民;1942年以後,他同时担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馆长一职;1948年至1959年则在康奈尔大学担任俄国与欧洲文学教授,学生包括日後成为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鲁思·巴德·金斯伯格。金斯伯格指納博科夫深深影響了她的寫作生涯。1952年,納博科夫同时兼任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文客座教授。
每年夏天,纳博科夫會到美國西部旅行,採集蝴蝶樣本,他在旅途中動筆創作小說《洛丽塔》,而妻子則擔任「秘書、打字員、編輯、校對、翻譯和書目編撰;他的經紀、營業經理、律師和司機;研究助理、教學助理和後備教授」。納博科夫試圖把未完成的《洛丽塔》稿件焚毀,但被妻子阻止,並指妻子是他生命中最幽默的女子。
1953年6月,他舉家搬到俄勒岡州阿什兰市;他在那裡完成《洛丽塔》,並動筆創作小說《普宁》。他跑到鄰近的山丘找尋蝴蝶,並寫成詩歌《Lines Written in Oregon》。1953年10月1日,他們一家回到紐約,他後來也在紐約教授年輕作家托馬斯·品欽。
他在留美期间出版了《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尼古拉-果戈里》、《俄国三诗人》、《庶出的標誌》、《故事九则》、《确证》等书。
1955年,《洛丽塔》遭四家美国出版社拒绝后,轉由巴黎的奧林比亞出版社(Olympia Press)出版。1958年,《洛丽塔》在美国出版。期间他还出版了《菲雅尔塔的春天》、《普宁》、《纳博科夫十三篇》,并与独子德米特里合譯米哈伊尔·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
晚年在瑞士蒙特勒
[编辑]1961年10月1日,纳博科夫夫妇移居瑞士沃州蒙特勒,长住在费尔蒙特莱蒙特勒宫酒店,直到生命终结。1977年7月2日去世。[14] 遗体安葬于蒙特勒附近的Clarens公墓[15]:xxix–l。
昆虫学
[编辑]納博科夫在昆蟲學上的成就同樣令人矚目。他花很多業餘時間在蝴蝶上,納博科夫自己不会開車,所以每次外出捕捉蝴蝶時,都是由妻子薇拉載他。他們為追逐一隻蝴蝶,可以跋涉十幾英里。他對捕獲的蝴蝶進行分類,並用顯微鏡仔細觀察。1940年代,他還出任了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鱗翅目部的負責人,組織收集得來的標本。[16]不過納博科夫是自學成才的學者,在世時,不少鱗翅目專家對他的研究成果不以為然。
納博科夫主攻灰蝶的其中一支,他認為這種灰蝶在數百萬年前從西伯利亞經白令海峽遷徙至美洲大陸,即由阿拉斯加飛越千山萬水到達智利。他於1945年公佈此結論,稱這種灰蝶有過五次大遷徙;他亦將這種灰蝶在美洲大陸的分佈區域形容為一隻“大馬蹄”,但結論遭到學界尖銳批評。2011年1月,英國皇家學會宣布,學者經過為期十年的基因研究,證實納博科夫的研究成果具有充足的科學依據,並認為他對完善灰蝶分類系統,作出“重大貢獻”。[16][17]
- Hemiargus分支(1070萬年前,第一波)
- Icaricia分支(930萬年前,第二波)
- Lycaeides分支(240萬年前,第三波)
- Agriades分支(110萬年前,第四波)
- Vacciniina分支(1百萬年前,第五波)[18]
作品列表
[编辑]纪念
[编辑]1985年,小行星7232以他的名字命名。
注釋
[编辑]- ^ Confusion over his birth date was generated by some people mis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ulian and Gregorian calendars. At the time of Nabokov's birth, the offset between the calendars was 12 days. His date of birth in the Julian calendar was 10 April 1899; in the Gregorian, 23 April 1899.[19] The fact that the offset increased from 12 to 13 days for dates occurring after February 1900 was always irrelevant to earlier dates, and hence a 13-day offset should never have been applied to Nabokov's date of birth. Nevertheless, it was so misapplied by some writers, and 23 April came to be erroneously shown in many places as his birthday. In his memoirs Speak, Memory Nabokov indicates that 23 April was the correct date but that he nevertheless preferred to celebrate his birthday "with diminishing pomp" on 23 April (p. 6). As he happily pointed out on several occasions during interviews, this meant he also shared a birthday with William Shakespeare and Shirley Temple.[3][20]
資料來源
[编辑]- ^ 納博科夫的出生日期按照俄罗斯儒略历算是1899年4月10日,按公历算是1899年4月23日,比儒略历的计算方法相差了12天。
- ^ Nabokov, Vladimir Vladimirovich. Speak, Memory: A Memoir. Gollancz. 1951: 37.
- ^ 3.0 3.1 Boyd, Brian. Vladimir Nabokov: The Russian Yea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978-0-7011-3700-7.
- ^ Wyllie, Barbara. Vladimir Nabokov. Reaktion Books. 2010: 7.
- ^ Vladimir Nabokov | American author. 大英百科全书. [2016-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8).
- ^ Giroud, Vincent. Nicolas Nabokov: A Life in Freedom and Mus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2.
- ^ Sciabarra, Chris Matthew, Ayn Rand: The Russian Radical, Penn State Press: 66, 367–68, 2013.
- ^ Gladstein, Mimi Reisel, Ayn Rand, Major Conservative and Libertarian Thinkers, New York: Continuum: 2, 2009, ISBN 978-0-8264-4513-1
- ^ Cycnos. [2015-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10.0 10.1 Amis, Martin, Visiting Mrs Nabokov: And Other Excursions reprint, Penguin Books: 115–18, 1994 [1993], ISBN 978-0-14-023858-7
- ^ Zimmer, Dieter E. Presentation of the book Nabokov's Berlin. The International Vladimir Nabokov Symposium. St. Petersburg. 2002-07-15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 ^ Schiff, Stacy. Vera, chapter 1, para 6.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0).
- ^ Grossman, Lev, The gay Nabokov, Salon, 2000-05-18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
- ^ McCrum, Robert. The Final Twist in Nabokov's Untold Story. The Observer. 25 Octo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通过theguardian.com.
- ^ Alexandrov, Vladimir E. (编). The Garland Companion to Vladimir Nabokov.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1995. ISBN 978-0-8153-0354-1.
- ^ 16.0 16.1 2011年1月28日俄塔社倫敦電
- ^ Zimmer, Carl. Nabokov Theory On Butterfly Evolution Is Vindicated. 紐約時報. 2011年1月25日 [2011年2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8月5日).
- ^ Vila, Roger; Bell, Charles D.; Macniven, Richard; Goldman-Huertas, Benjamin; Ree, Richard H.; Marshall, Charles R.; Bálint, Zsolt; Johnson, Kurt; Benyamini, Dubi; Pierce, Naomi E. Phylogeny and palaeoecology of Polyommatus blue butterflies show Beringia was a climate-regulated gateway to the New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1-01-26, 278 (1719). doi:10.1098/rspb.2010.2213.
- ^ Brian Boyd p. 37
- ^ Whitman, Alden. Interview with Vladimir Nabokov. The New York Times. 23 April 1969: 20.
外部链接
[编辑]- Vladimir-Nabokov.or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ite of the Vladimir Nabokov French Society, Enchanted Researchers (Société française Vladimir Nabokov: Les Chercheurs Enchantés).
- "Nabokov under Gla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exhibit.
- Herbert Gold. Vladimir Nabokov, The Art of Fiction No. 40. The Paris Review. Summer–Fall 1967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9).
- The Atlantic Monthl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view of Nabokov's Butterflies
- "The Life and Works of Vladimir Nabokov".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profile and lectures. 2002
- WorldCat 聯合目錄中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的著作或與之相關的著作
- 網路推理小說資料庫上的Vladimir Nabokov
- Vladimir Nabokov poet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俄文)
- Nabokov Online Journal
- "The problem with Nabokov"(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Martin Amis 14 November 2009
- "Talking about Nabokov"(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eorge Feifer, Russia Beyond the Headlines, 24 February 2010
- "The Gay Nabokov"(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lon Magazine 17 May 2000
- BBC interviews 4 October 196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mages of Nabokov First Editio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Nabokov Bibliography: All About Vladimir Nabokov in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