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種子識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一切種子識(梵語:sarva-bījaka-vijñāna),又稱種子識,大乘佛教術語,源自《解深密經》。解深密經認為,一切種子識為所有生命最初的根本識,阿陀那識、阿賴耶識與心為其異名。後世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一切種子識就是阿賴耶識[1]。
概論
[编辑]種子識(bījaka-vijñāna),其字根源自植物種子(梵語:bīja)。經量部認為,業與果報的媒介,是意的種子,由意的活動熏成,剎那相續,成為習氣。在種子成熟時,成為果報。
《解深密經》提出,所有意的種子都儲存在種子識中,因此稱為一切種子識。一切種子識為生命的根本識[2]。
註釋
[编辑]- ^ 無著《攝大乘論》:「阿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為別異住?為無別異?非彼種子有別實物於此中住,亦非不異。然阿賴耶識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別,名一切種子識。」
世親《攝大乘論釋》:「阿賴耶識中雜染法種子,為異?為不異?若爾何失?若有異者,彼諸種子應分分別,阿賴耶識剎那滅義,亦不應成,有別異故,由善、不善熏習力故,種子應成善、不善性,然許無記;若不異者,云何有多,此不應理。是故二說俱有過失。非彼種子有別實物於此中住,亦非不異,乃至名一切種子識者,為避如前所說過失,故不定取異及不異。如是而生者,謂由如是品類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別者,謂有能生雜染品法功能差別相應道理。由與生彼功能相應故,名一切種子識。於此義中有現譬喻,如大麥子於生自芽有功能,故有種子性。若時陳久或火相應,此大麥果功能損壞,爾時麥相雖住如本,勢力壞故無種子性。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有生雜染諸法功能,由此功能相應故,說名一切種子識。」「剎那滅者,謂(內外)二種子皆生,無間定滅壞故。所以者何,不應常法為種子體,以一切時其性如本無差別故。」 - ^ 《解深密經》卷1〈心意識相品第三〉:「廣慧當知,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廣慧, 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