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逢祿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逢祿(1776年—1829年),字申受,一字申甫,號思誤居士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翰林,政治人物,官至禮部郎中儒學學者,專長《春秋公羊傳》。

生平

[编辑]

嘉慶六年(1801年)拔貢生,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十二年(1807年)中式丁卯科順天鄉試舉人

十九年(1814年),中式甲戌科會試殿試位列第二甲第三十三名進士出身朝考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二年(1817年),翰林院散館,分發禮部主事上學習行走。[1]

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帝駕崩,劉逢祿搜集治喪大禮的往例,創新為長編禮制,並且制定全部治喪過程禮儀,典章具備。

道光三年(1823年),通政使司副使盧浙奏請將湯斌從祀文廟道光帝交禮部議,有人認為湯斌曾被康熙帝譴責而反對,劉逢祿覆議:「后夔典樂,猶有朱、均;呂望陳書,難匡管、蔡」,禮部尚書汪廷珍讚賞而採納,奏請以湯斌從祀文廟。

四年(1824年),補授禮部儀制司主事,兼辦祠祭司事。越南貢使請求賜人蔘給越南王之母,得到旨意賞給;然而上諭中有「外夷貢道」用語,貢使請求改為「外藩」,禮部認為詔書難以變更,逢祿以草牒覆議:「《周官》職方王畿之外分九服,夷服去王國七千里,藩服九千里,是藩遠而夷近。《說文》羌、狄、蠻、貊字皆從物旁,惟夷從大、從弓。考東方大人之國夷,俗仁,仁者壽,有東方不死之國,故孔子欲居之。且乾隆間奉上諭申飭四庫館不得改書籍中『夷』字作『彞』,舜東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我朝六合一家,盡去漢、唐以來拘忌嫌疑之陋,使者無得以此為疑。」越南使者無話可說而退。同年升授郎中[2][3]

六年(1826年),充丙戌科會試同考官。九年(1829年),卒於任上,年五十四歲。誥授中憲大夫。以孫劉嘉樹覃恩晉贈通奉大夫[1]國史館國史有傳。前後在禮部任職十二年,始終引用經義決疑事,為眾所欽服。[2]特別專精《公羊傳》,時人以為有董仲舒之風。

學術

[编辑]

劉逢祿專攻董仲舒、何休李育等人學說,發展成新的思想體系,強調「務通大義,不專章句」。以春秋公羊傳為中心,旁涉尚書今古文問題與天文(取《史記·天官》、甘石《星經》疏證,成書數卷)、小學,與表弟宋翔鳳齊名, 二人同為莊柱曾外孫(劉為莊存與外孫,宋為莊培因外孫),幼時一同讀書,日後皆為清代常州學派的代表。弟子有龔自珍魏源等。龔自珍作詩讚其:「昨日相逢劉禮部,高言大居快無加。從此燒盡蟲魚書,甘作東京賣餅家。」劉氏弟子對晚清世局與思潮的劇烈變遷有主導性的影響。[4][5]

著作

[编辑]
  • 《禮部集》十一卷(長子劉承寬、魏源所編)
  • 《儀禮決獄》四卷
  • 《公羊春秋何氏釋例》三十卷,《後錄》六卷
  • 《公羊春秋何氏解詁箋》一卷,《答難》二卷
  • 《申何難鄭》四卷
  • 《儀禮決獄》四卷
  • 《論語述何》一卷
  • 《夏時經傳箋》一卷
  • 《中庸崇禮論》一卷
  • 《漢紀述例》一卷
  • 《緯略》二卷
  • 《春秋賞罰格》一卷
  • 《左氏春秋考證》二卷
  • 《易虞氏變動表》一卷
  • 《六爻發揮旁通表》一卷
  • 《卦象陰陽大義》一卷
  • 《虞氏易言補》一卷
  • 《尚書今古文集解》三十卷
  • 《書序述聞》一卷
  • 《詩聲衍》二十七卷
  • 《四書是訓》十五卷
  • 《發墨守評》
  • 《箴膏肓評》一卷
  • 《榖梁廢疾申何》二卷(收入阮元清經解
  • 《庚申大禮記注長編》十二卷
  • 《春闈雜錄》一卷
  • 《東陵勘地圖說》
  • 《石渠禮論》一卷
  • 《說文衍聲記》
  • 《五經考異》(未完成)
  • 編《八代文苑》四十卷
  • 編《唐詩選》四十卷[6]
  • 編《絕妙好詞》二十卷
  • 編《詞雅》四卷

家族

[编辑]

劉逢祿為武進西營劉氏第十六世。

妻妾

[编辑]

子女

[编辑]

皆正室所生。

  • 長子:劉承寬(1796年-1853年)。
  • 次子:劉承寵(1798年-1827年)。
  • 三子:劉瀛(1801年-1868年),原名承向,官至河南滎陽縣知縣
  • 四子:劉承宴(1804年-1827年)。
  • 五子:劉承宣(1807年-1829年)。
  • 六子:劉承實(1809年-1827年)。
  • 七子:劉承安(1813年-1832年)。
  • 八子:劉承宇,早卒。
  • 女:早卒。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82》,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

[编辑]
  1. ^ 1.0 1.1 劉琛、劉善強等修,《武進西營劉氏家譜》(1929年)卷三·世表·葉一百八十三。
  2. ^ 2.0 2.1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列傳二百六十九.儒林傳三。
  3. ^ 《清史列傳》卷六十九.儒林傳。
  4. ^ 李兆洛《禮部劉君傳》
  5. ^ 戴望《故禮部儀制司主事劉先生行狀》
  6. ^ 《清詩記事》嘉慶朝卷
武進西營劉氏
宅邸 - 劉綸舊居(志王府) · 近園 · 青果巷劉氏宗祠 · 劉海粟舊居

始遷祖

劉真劉敬劉俊劉敏劉璠2劉崟劉應時劉純仁劉熙祚劉晉蕃劉朝鑑劉泌劉棨劉煥章劉企埰
劉漸逵劉國鉉劉淇劉行彬劉顒照劉絮窗
劉永祚劉恆立劉廷鋐劉仕清劉汝霖劉烜劉遵陸劉儀劉曉華劉珸劉承高劉其昌
劉儼劉紹文
劉統文劉灨
劉侃
劉僖劉藹華劉濟勳劉寯
劉濟楣劉宬
劉映甲劉仲冕劉鋆劉璵劉承誥
劉國齡劉則祁劉緒景劉念詒
劉如煇
劉錫齡
劉兆登劉芳劉祖述
劉紹詹劉彥劉祖濬劉緯
劉震修劉之鎨劉清劉樹初劉爾熾劉蔭
劉綿祚
劉純敬劉光斗劉謙尊劉維禎劉淑
劉履旋劉維祺
劉維烈劉沆
劉澯劉楫劉繼留3劉埏之劉鳴盛劉咸吉劉允中劉佩纕
劉埴之劉錫祜劉紹汾
劉錫嘏劉紹沅劉念暉劉元長
劉紹灝劉持敬劉勳麟
劉持恭劉勳承
劉持謙劉勳名
劉持泰劉勳達
劉持成劉勳午
劉持原
劉持直
劉紹洽劉同文
劉均之劉梁成劉乾吉劉樹煊
劉坊之劉鈞調劉清泰劉樹基
劉鈞貽
劉域之劉鏞劉清巖劉家鳳劉際昌
劉海粟
劉申鎔劉清望
劉淳劉樞劉星煒劉謹之劉用錫4
劉種之劉用霖劉辛甫劉嵩壽劉源浩
劉書常
劉用和劉紹光劉嵩萼劉文清
劉用康劉紹悌劉心珤劉岳壽
劉紹怡劉巖
劉維寧劉演劉機劉綸劉圖南
劉躍雲
劉召揚劉逢祿劉承寬劉嘉樹劉瞻漢
劉宗嶽
劉瀛劉翰清
劉懌
劉櫓劉同劉培原劉熊彩劉琪劉載陽
劉文蔚劉達善劉亹
劉培基劉瓚劉燮宸劉毓森劉鴻烈
劉叔寅劉翊宸劉鏞
劉覲宸劉瀚
劉澐劉辰駿
劉維熊劉淵劉芝劉寄晨劉在容劉安復劉懋功
劉成志
劉永童劉冠劉奄劉應明劉啟美劉漢卿劉一夔劉於義劉復劉寅賓劉汝藻
劉汝器劉琬懷
劉嗣綰劉延和劉曾撰劉康來
劉庭來劉煌
劉曾慈
劉汝謩劉嗣富劉延朗劉道倫劉宗海
劉延祐劉道久劉頌年
劉汝錫劉嗣裴劉延濬劉道鈞5劉宗濂
劉應朝劉啟藻劉漢佐劉一德劉長發劉遵路劉方澍6劉汝剛7
劉汝誠劉炳照
劉奩劉京劉克昌劉憲章劉元起劉廷鑨劉正治劉高林劉復亨劉燮劉汝達劉勳


本家族樹僅列出家族中進士及博鴻(黃底)、官七品以上者、女性文學家(粉紅底),以及對譜系關聯較重要的人物,其餘子女未包括在內。
【註1】璠子早卒,以親甥張崟改姓入嗣。   【註2】楫無嗣,以樞次子繼留入嗣。     【註3】應朝無嗣,以胞兄應明四子啟藻入嗣。
【註4】謹之無嗣,以弟種之三子用錫入嗣。  【註5】延濬無嗣,以堂兄延英次子道鈞兼嗣。 【註6】遵路無嗣,以胞弟詔次子方澍入嗣。
【註7】汝剛無子,以胞弟汝誠子炳照兼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