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書)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莊子
其他名称《南华经》
《南华真经》
作者庄子
编者注解者:郭象
类型四部分类子类
语言文言文
文字:漢文
成书年代战国中期
發行信息
保存状态篇数:共33篇
  • 內篇:7篇
  • 外篇:15篇
  • 雜篇:11篇
出版地點東周
四庫全書中的《莊子》
Yin Yang

系列條目

道家思想
道家人物
皇德 三皇五帝 广成子 伊尹 太公望
老子 尹喜 文子 庄子 列子
環淵 杨朱 黄石公 张良 刘安
道家典籍
老子》《莊子》《列子》《文子
黃帝書
相關條目
諸子百家 兵家 儒家 法家
黃老 玄学 中医学
道教 佛教 禅宗

庄子》一般認為是集合了莊子及其後學的篇章,整理而成,分为内篇、外篇與雜篇。道教中奉《莊子》為經典,也称为《南华真经》或《南华经》。民國以來,多認為內篇為莊子言行、外篇為弟子雜說、雜篇為後世學人敷衍,此說逐漸成為定論。

司馬遷史記》所載,《莊子》有十餘萬言,由之間,都為五十二篇。今本所見《莊子》則為三十三篇,七萬餘言,應是郭象作注時所編定。歷代《莊子》注本,以郭象注、成玄英疏解最為重要。嚴靈峰所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正、續二編已經多達數百部注本。今人王叔岷所著《莊子校詮》最為精詳。

魏晉玄學稱《老子》、《莊子》、《易經》為「三玄」,為清談的主要典籍。唐代时,《庄子》与《文子》、《列子》、《亢倉子》并列为道教四子真經。列禦寇中有莊子言行,借盜跖微言大義。

《庄子》标志先秦散文已经由语录体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也标志着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中國當代學者經幾十年研究攷證,近年來複原了失傳的戰國魏牟版《莊子》初始本和西漢劉安版《莊子》大全本。魏牟被認爲是戰國後期莊學集大成者。[1][2]魏牟版初始本包括内篇七,外篇二十二,共29篇。刘安版大全本则有52篇。[1]

成書源流

[编辑]

《莊子》書分內、外、雜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莊子》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篇、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司馬遷認為莊子思想「其要本歸於老子」。然而就《莊子》書中寓言、義理及《天下篇》對老子思想所評述,老子與莊子思想架構有別,關懷亦不相同,所謂「道家」思想體系與《莊子》書,實經過長期交融激盪,經漢代學者整理相關材料,方才編定。

注疏

[编辑]

[编辑]

[编辑]

[编辑]

[编辑]
  • 《莊子通》十卷,沈一貫撰。[3]
  • 《莊子翼》,焦竑撰。[3]
  • 《南華真經旁注》,方虛名撰。[3]
  • 《南華發覆》,釋性𣻢撰。[3]
  • 《莊子內篇註》,憨山釋德清註。

[编辑]
  • 《莊子集解》,王先謙撰。[3]
  • 《莊子集釋》,郭慶藩撰。[3]
  • 《南華經解》,宣穎撰。[3]

內篇

[编辑]

內篇可謂莊學之內,一般認為應是莊子所著[4],是莊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構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內七篇篇目都為三字,與外、雜篇取各篇篇首兩字為題不同,內篇篇目皆標明題旨,應屬後人所加。

逍遙遊第一

[编辑]

《逍遙遊》為莊子哲學總綱,展現莊子思想的境界與理想。「逍遙」原是聯緜詞,但也有學者將「逍遙」解釋為「消、搖」,也就是消解、消融的意涵。篇中點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與儒家墨家乃至老子的理想生命型態做出分判,同時展現「莊學」的修養境界與工夫進路,以「無己」、「無功」、「無名」的工夫,消解形軀與世俗的羈鎖,達到超越的逍遙境界。

而所謂「逍遙」的境界,即是「無待」,莊子透過「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於無窮者,彼且惡待之」加以豁顯,而託寓「藐姑射之山之神人」呈現這樣的高遠形象。

篇首以大荒無稽的寓言「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開始,透過鵬鳥學鳩的對比,點出生命境界的不同,大鵬鳥可以「摶扶搖羊角而直上者九萬里」,飛到南冥。而像斥鴳之類的小鳥,所能飛到的不過數仞之間而已。藉此點出「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的「小大之辨」。而其中小與大的境界差別,正在於「有待」與「無待」,亦即能否超脫外在事物的負累,甚至進而超越大與小的差別。

莊子在篇中還藉由要讓位給許由的寓言,指出「聖人無名」的觀點。須知,此處的聖人許由而非。莊子推崇的是許由無視名位辭而不受的態度,暗中批判了作為儒家精神偶像的以名位為重、用最高的名位來匹配最有德之人的思想。最後透過魏王贈給惠施的大瓠瓜,點出世俗之人都受困於有用無用的刻板思考,反而無法見到生命的真實樣貌,彰顯生命最適切的「大用」。

齊物論第二

[编辑]

《齊物論》有兩種意涵,有學者認為是「齊物」之「論」,也有認為指「齊」諸「物論」。歷來皆認為本篇是《莊子》思想最豐富而精微的一篇,因而也最難掌握。歷代對於《齊物論》的注釋、說解在莊學之中最為可觀,無形中也增加後代學者解讀與詮釋的障蔽。

莊子透過《齊物論》意圖消解人類對於世俗價值的盲從與執著,解開「儒墨之是非」等各種是非對立的學說論辨。莊子並不對各種價值高低或學說議論重作衡定、釐清,認為如此反而治絲益棼,所謂是非更無終止。莊子認為止辯之關鍵,在於「照之以天」,洞澈價值與學說彼此之間相異卻又相生的道理,進而消辯、忘辯。因為所有辯論的爭端,都來自於人類對自我的「成心」,各學說都對其終極價值有所執著與預設,難以去除,根本無從建立論辯各方共同承認的前提,因而所有的辯論也無從解決任何爭端。所以莊子透過忘言忘辯的進路,超越彼此相非相生的對立,依順著萬物天生的自然,達到「道通為一」的境界。

人類對於萬物的指稱,並非確定不變的,所有對於「指稱」、「名相」的執著或否定,總會陷入無窮無盡的迴旋之中。而所有的指稱、名相,都不是所指稱的「物」自身。所以莊子認為應讓所有的「彼」、「此」,所有的萬物各自依順本性,才能保持心靈真實的虛明與自由。

《齊物論》首段透過南郭子綦與子遊問答,提出「天籟」、「地籟」、「人籟」的不同,所謂「天籟」乃是「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誰也!」,也就是讓萬物能全幅展現自身,所謂的「」就是「天然」,就是天生萬物的自然面目。南郭子綦說「吾喪我」,就是指透過主體工夫的修養,不讓心思外馳,無止盡地追求,而體察內在「真君」。所謂的「我」是指人的「成心」,會隨著言語,不斷往外追索。而「吾」是人的「超越主體」,莊子稱為「真君」、「真宰」,人心應回復最自然的虛靈狀態。這就是《齊物論》的工夫與境界。

養生主第三

[编辑]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是庖丁解牛的寓言,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包含公文軒見右師、澤雉十步一啄、秦失弔老聃、薪火相傳四個寓言。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人間世第四

[编辑]

此篇談論自處與處世之道。包含七部分:

  1. 顏回孔子:心齋。
  2. 葉公問孔子。
  3. 愛有所亡。
  4. 櫟社樹。
  5. 無用之樹。
  6. 「支離」。
  7. 接輿

莊子以為人要有慈悲心和責任感,而又能「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所以顏回想拯救衛國人民;而子之愛親與臣之事君,二「大戒」也無可逃避。但是,一味直接求取「大用」,必遭橫禍;一味退隱自願「無用」,又白來這一趟,都不圓滿。必須知道要「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盡人事而「自事其心」、「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因無用而大用。「因無用而大用」就是人間世合情合理的人生真實與態度。

德充符第五

[编辑]

此篇談論。包含四部分:

  1. 三名兀者。
  2. 魯哀公仲尼
  3.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
  4. 惠子莊子談論情。

「道德內全之無形符顯」就是莊子所說的「德充符」。《文始經》說:「聖人終不能出道以示人。」「道德內全」之人,外表是看不出來的。所以,《金剛經》也說:「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德充符第五》中,王駘、申徒嘉、叔山無趾、哀駘它等人,都是殘障或貌醜之人,可是他們都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不言而教,無形而心成」之才德內全的聖人。雖然五體殘障或面貌醜陋,只要道德內全,自有無形的符顯,使他們成為比身體健壯、面貌美好的人更尊貴的聖人。「道不在五形或肉身」,這是《德充符第五》的要義。

大宗師第六

[编辑]

大宗師就是道德與能力都達到頂點的真人或師者。他們已經「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而且「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於萬物,不為愛人。」《大宗師第六》中,真人境界的描述很多,例如:「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淒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但是真人不必「駕鶴飛昇」,就能自由出入於仙境與人間,他們的言行心境是如何?《大宗師第六》說:「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此所遊已。」又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所以,入於「遊戲三昧」,「同於大通」,才是真正莊子所說的大宗師。

應帝王第七

[编辑]

《應帝王第七》談的是君主治理國家應該採用的方法。道家治國的理念是「民主自由,無為而治」,《應帝王第七》的見解當然也是一樣。所以,「正而後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遊於無有者也」,「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道家視宇宙萬物為一體,所以有「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的說法。因此,莊子對萬事萬物的態度,也一樣採取不干預的方法。對民心民情、萬事萬物,若「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就能勝物而不傷。否則,(寓言)對渾沌「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就大大不美矣!

外篇、雜篇

[编辑]

外、雜篇來源駁雜,秦漢以來,多數仍認為與內篇同屬莊子作品。宋代蘇軾指出其中有四篇,應非莊子所作。清代王夫之論析外、雜篇思想與內篇不同,不是莊子之書。至今,一般認為外雜篇,應是莊子後學及道家相關學者所作,經長期積累,由漢朝人所編匯,附於內篇之後。外雜篇之編纂,反映漢朝人對莊子思想與道家體系的理解。《史記》中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所論道家,與今日學者所論,差異很大,即可見其中梗概。《莊子》外、雜篇,篇目雖雜,大體包括述莊、黃老、無君等主要內容。[5]

外篇

[编辑]

駢拇第八

[编辑]

馬蹄第九

[编辑]

胠篋第十

[编辑]

本篇闡述老子思想,反對聖人、仁義等概念,主張「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蘊含反智論點。姚鼐說:「胠篋篇是先秦時文字,此人蓋有慨於始皇,故言最憤激。」

在宥第十一

[编辑]

此篇類似胠篋,闡發老子思想。但羼入莊子泯是非的主張,以及黃帝廣成子談長生的段落,結構較駁雜。

天地第十二

[编辑]

此篇談論道本於自然。包括黃帝遊於赤水北、與許由、孔子老聃離堅白、子貢南遊等部分。

天道第十三

[编辑]

此篇混雜老子莊子儒家思想,假托齊桓公老子孔子等人之對話,文中出現「素王」一詞,應為漢代作品。

天運第十四

[编辑]

此篇主張以天地為宗,師法自然。文中出現六經一詞,為漢代作品。開頭有問天三段,之後皆為責難孔子之文。

刻意第十五

[编辑]

“刻意”篇批评各种刻意有为的人生态度,认为只有“虚无恬淡”才合“天德”,“澹然无极”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要求“无为”,主张“贵精”。“贵精”即不失“纯”、“素”,这样的人是“真人”。称恬淡、寂漠、虚空、无为,是天地赖以存在的基准,是德行的最高境界。[6]

繕性第十六

[编辑]

秋水第十七

[编辑]

以起首二字為篇名。秋水的思想本於齊物論。但形式上,秋水比齊物論有更嚴密的推理邏輯,談論認知事物的複雜性。

包括七段:

  1. 河伯北海
  2. 、蚿、蛇、風。
  3. 孔子匡之圍。
  4. 公孫龍問魏牟。
  5. 楚國神龜。
  6. 鴟得腐鼠,因嚇鵷鶵。
  7. 濠梁之辯

文中提到公孫龍與魏牟對談、燕王噲讓國、秦代建立的「太倉」等,大概是間的作品。

秋水篇名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7][8]

至樂第十八

[编辑]

達生第十九

[编辑]

本篇闡發養生主。認為養生是與自然化合,王夫之評論其文句深刻。包含以下部分:

  1. 總論通達本性的重要。
  2. 列子關尹
  3. 痀僂者承蜩。
  4. 仲尼論外重內拙。
  5. 田開之論養生。
  6. 祝宗人說彘。
  7. 齊桓公見鬼。
  8. 鬥雞寓言。
  9. 孔子觀於呂梁
  10. 梓慶削木。
  11. 東野稷御。
  12. 工倕。
  13. 扁子論至人之德。

山木第二十

[编辑]

田子方第二十一

[编辑]

知北遊第二十二

[编辑]

无为谓

[编辑]

知北遊中有個人叫无为谓,名字意思是无为而又无言。[9][10]在知北遊裡面的寓言故事中,有一个叫“知”的人,向北游历来到玄水旁,登上一个名叫“隐弅”的山丘,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向无为谓请教问题,问了好几遍无为谓都不回答。知后来碰到黄帝,知对黄帝说:“我向无为谓请教问题,无为谓不回答我,为什么呢?”黄帝说:“正是因为无为谓什么也不回答、什么也不知道,那才是真正了解大道的。而你和我最终不能接近大道,是因为我们什么都知道。”[11]

老龍吉

[编辑]

知北遊中還有個仙人老龍吉,他是神農老師。妸荷甘是神農的同學,一起拜老龍吉為師。神農靠著几案,把門關著,在大白天裏睡覺,中午時,妸荷甘推門進去,說:「老龍死了!」神農拿著拐杖起來,「嚗」一聲擲落拐杖而笑著說:「上天知道我鄙陋懈怠、所以要老師離我而去。完了,老師沒有啟發我這些狂妄的言論,就自己死去了啊!」[12]

弇堈吊知道了這事,說:「體會道的人,天下一切君子都將歸附於他啊。如今對於道,連秋毫之末的萬分之一也未能得到的人,尚且知道要深藏他狂妄的言論而死,又何況真正體會道的人呢!道看起來沒有形狀,聽起來沒有聲音,人們對於它的說法是昏晦幽暗,所用來討論的道,並不是真正的道。」[13]

雜篇

[编辑]

庚桑楚第二十三

[编辑]

徐無鬼第二十四

[编辑]

則陽第二十五

[编辑]

外物第二十六

[编辑]

寓言第二十七

[编辑]

讓王第二十八

[编辑]

盜跖第二十九

[编辑]

說劍第三十

[编辑]

漁父第三十一

[编辑]

列禦寇第三十二

[编辑]

天下第三十三

[编辑]

以“天下”为题。全篇分七段,是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历史渊源,并且加以批评的总结性文章,是中国学术批评史的开山之作,历来都颇受学者重视。与之类似的总结性的先秦论文是《荀子·非十二子》。

天下篇首次提出了“内圣外王”概念。基本思想是,“古之人其备乎”,贯彻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分裂为百家,“皆有所明,不能相通”,“不见天地之纯”。“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天下篇描述《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即不能用庄重书面语言跟人生大梦中的人论道,故写作方式是“用随意自然的论点来推演、借重先贤的事例使人信服,并以丰富的寓言拓展思想。”[14][8]

关于作者有三种说法:一派认为是庄子,一派认为是战国末期的庄子后学,一派认为本篇成于西汉初期。

篇目舉隅

[编辑]

《刻意》是《庄子·外篇》中一篇,一共分为三节。篇名按取自文章首句“刻意尚行”,刻意是“克制欲意,雕饰心志”的意思。本篇是论述养神之道。《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为篇名,可自然分为十一个部分。主要论述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及人应怎样对待宇宙和外部事物。「道在屎溺」语出其中。《盜跖》是《庄子·杂篇》中的一篇,盜跖为人名,可分为三部分。中心是抨击儒家,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主张返归原始,顺其自然。

風格特色

[编辑]

《莊子》汪洋恣肆,浪漫主義色彩濃厚,變化莫測,幽默諷刺,採用大量神話傳說與寓言故事來表達主題,「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引証歷史故事與古人的話。修辭方面,善用譬喻和擬人法,詞彙豐富,文辭變化多端(「卮言日出」)。

陶弘景真誥》稱「仙書《莊子內篇》,義窮玄任之境」,同《妙法蓮華經》、《上清經》,足以包括萬象,體具幽明。

參考書目

[编辑]

以下為莊子的相關參考論著資料:[15]

注釋

[编辑]
  1. ^ 1.0 1.1 庄子复原本注译. 庄学三书. 由张远山翻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399-3606-2. 
  2. ^ 2.0 2.1 学者张远山《庄子复原本》修订典藏版新出,考证复原《庄子》两大历史版本概貌. 深圳晚报. 2021-08-23 [202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3).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庄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4. ^ 陳品卿,1984。《莊子三十三篇真偽考辨》。師大學報,二十九期:339-367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就各篇章整理歷來各家對莊子的各篇真偽之辨。
  5. ^ ,更詳細的各家意見可參閱[註釋一]陳品卿文。
  6. ^ Specs. 《庄子 · 外篇 · 刻意》 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序 - [周]庄子. 每日诗词. [2024-08-23] (中文). 
  7. ^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_庄周文言文_古诗文网. www.gushiwen.cn. [2024-09-07].  参数|title=值左起第2位存在零宽空格 (帮助)
  8. ^ 8.0 8.1 瑜正. 傅说得道 位居星神之列(图) - 修炼文化 - 瑜正. 看中国. 2022-01-20 [2024-09-07] (中文(简体)). 
  9. ^ 宣颖《南华经解》:无为谓者,无为无谓也。
  10. ^ 吕惠卿《庄子义》:无为则无事,无谓则无言矣。
  11. ^ 《庄子.知北遊》:知北遊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12. ^ 妸荷甘與神農學於老龍吉。神農隱几闔戶晝瞑,妸荷甘日中奓戶而入曰:「老龍死矣!」神農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無所發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13. ^ 弇堈吊聞之,曰:「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繫焉。今於道,秋豪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況夫體道者乎!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
  14. ^ 《庄子·天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www.kekeshici.com. [2024-09-07]. 
  15. ^ 何晉編著:《新編中國歷史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507頁。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南華真經 (四部叢刊本)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莊子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莊子內篇註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