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障碍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堆滿物品的室內

囤积障碍(英語:hoarding disorder,台湾作儲物症),也称強迫性囤積症病態性囤積症棄置恐懼症,是一種強迫行為,過度性地收購或收集物件,即使是不值錢、有危險性或不衛生的物品,不過也有些是屬於可能有用但是閒置的物品。無論如何,強迫性囤積病患者所聚集的物件數量通常會相當龐大,會干擾或損害到患者及身邊的人生活上的流動性和基本活動,或是造成經濟困難。囤積行為如果影響到包括煮食、打掃、洗澡及睡覺等正常活動的話即屬確診患病。

目前尚不清楚強迫性囤積症是否是一個孤立的病態,還是一種從其他病症影響而成的症狀,例如強迫症

症狀

[编辑]
囤積病者的客廳

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第五版定義為精神科疾病,另根據 Frost and Hartl 1996年所提供以下對這個心理疾病的定義為:

  • 患者有收集癖好,他們需要、大量收購或無法拋棄對別人看來價值不高或沒用的物件。
  • 居住的環境因收集物的大量堆積以致妨礙到這些空間原本的功能,例如甚至需要用到餐桌、椅子、床、樓梯或浴盆來擺放物件,臥室或浴室用作儲物室。
  • 由於囤積行為而有顯著的壓力及干擾或妨害到正常生活的運作。
  • 不願意或無法歸還借來的東西,當借送界線模糊時,有時候甚至會演變為偷竊行為或竊盜癖

強迫性囤積在其最壞的例子可能會造成火災、不衛生的環境(如老鼠橫行等等之現象)、因收集物摔倒受傷,甚至對自己和其他人健康和安全構成危險。

有些患者亦可能會錯誤地認為自己收集來的東西的價值,亦可能知道積累的物件是無用,或對物件有強烈個人的精神附屬感或寄托,則是患者明知物件是對其他人完全毫無價值的。

另有部分患者會將過期食物放保留下來,在某些情況下亦會強烈抗拒親友等人試圖清除掉他所囤積之物品。而在其他狀況下,患者仍會意識到電冰箱需要清潔,但由於被屋內其他地方的類似情況下導致他放棄清理的念頭,或因明白清除雜物的困難而導致放棄行動。

種類

[编辑]

囤積者中,有超過八成無法停止攫取物品,其中七成五的患者常買個不停,買的時候不會管自己錢夠不夠、家裡有沒有地方擺。 美國史密斯學院心理系教授藍迪佛羅斯特(Randy Frost)稱此行為是「購物療法」(retail therapy)。 在這類囤積症患者眼裡,購物是一種療法,透過買東西讓自己消除負面情緒、獲得心理滿足感。 除了此類「購物狂囤積者」,另有「拾荒型囤積者」,他們傾向撿個不停,不僅看到免費報紙、傳單、小贈品會忍不住多拿幾份,看到空瓶、空盒等堪用廢棄物,都會想辦法搬回家裡。 [1]

輔助治療方法

[编辑]

若身旁有「囤積者」,除了專業行為與藥物治療,也應從以下重點修正: 幫助囤積者維持專注,並提供必要情感支持,並且,不要替囤積者做命令式決定,也不要在囤積者面前「出一張嘴」,因為只靠囤積者慢慢清理,容易令患者洩氣而失去動力。

囤積者並該從學習「寬恕」出發,學習告別、割捨生命中過於沉重的負擔,為生命找回新空間的梳理秩序。 [1]

相關條目

[编辑]

相关书籍

[编辑]
  • Gail Steketee, Randy O. Frost. Treatment for Hoarding Disorder Workbook (Second Edition). Oxford, 2014. 此书对囤积症的评估和实际应对均给出了详尽的建议。
  • Randy O. Frost英语Randy O. Frost, Gail Steketee英语Gail Steketee. Stuff: Compulsive Hoarding and the Meaning of Things.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0. 此书介绍了作者的案例研究对象,并剖析了对象的囤积症的心理原因。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来源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