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發電廠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觀發電廠
大觀發電廠行政中心與控制中心大樓
大觀發電廠行政中心與控制中心大樓
地图
國家/地区 中華民國臺灣
位置南投縣水里鄉車埕村明潭巷73號
坐標23°51′15″N 120°52′15″E / 23.8542°N 120.8708°E / 23.8542; 120.8708
現況運行中
始建日期1985年(兩廠合併)
持有單位臺灣電力公司
水力发电站远程集控中心
所属廠房數2
集控機組數9
發電水壩數3
總额定容量1110MW
發電概況
额定容量1110MW
網站
大觀發電廠簡介 - 臺灣電力公司
(本信息框数据截至2016年2月)
日治時期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現為大觀一廠

大觀發電廠,全名為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大觀發電廠,簡稱大觀電廠,位於臺灣南投縣水里鄉,即日月潭西側的水里溪溪谷,是台灣電力公司所轄的水力發電廠,包括「大觀一廠」及「大觀二廠」。

大觀一廠原稱「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啟用時總裝置容量排名全球第二,同時是亞洲最大的發電廠,也是日治時期台灣最大的發電廠;大觀二廠又稱「明湖抽蓄水力發電廠」,於1985年竣工,是台灣第一座抽蓄式水力發電廠[1]

沿革

[编辑]

大觀發電廠原為獨立之慣常式水力發電廠,最早興建於臺灣日治時期,當時名為「日月潭第一發電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來台,時任台電機電處處長孫運璿在日籍技術人員協助下,於1946年10月30日恢復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的電力供應。1946年10月,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由蔣介石取名為「大觀發電廠」。1985年,為了與甫完工運轉的明湖抽蓄式水力發電廠區別,大觀發電廠改稱為「大觀發電廠一廠」,簡稱「大觀一廠」,而該兩廠之中央行政管理中心沿用原名,即大觀發電廠。

組織架構

[编辑]
大觀發電廠 組織架構(原始資料由明潭發電廠提供)

旗下機組

[编辑]

大觀一廠

[编辑]

大觀一廠係一般傳統慣常水力機組,水源來自於日月潭,主要係將日月潭湖水經由長約3公里的地下引水隧道引到水里溪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現今的大觀一廠)上方,再流入五支長592.2公尺的壓力銅管,然後進入廠房,推動五部1923年出廠、外觀像蝸牛狀的橫軸佩爾頓式水輪發電機組,每部機組裝置容量為2萬2千瓩(22MW),總裝置容量為11萬千瓦(110MW),落差達320公尺。發電後的尾水再由引水隧道接往銃櫃調整池,然後流至「日月潭第二發電所」(現今明潭發電廠鉅工分廠)發電。2001年,大觀一廠經中國工程師學會等六大土木、工程科技團體評選為「台灣十大土木史蹟」。

大觀二廠

[编辑]

明湖抽蓄水力發電廠與明潭抽蓄水力發電廠皆係利用日月潭為上池,明湖水庫及明潭水庫則作為下池。明湖抽蓄水利發電廠的進水口位於日月潭西側水社附近,即頭社壩北側,經由兩條直徑7公尺、長度分別為2,380公尺及2,350公尺的引水隧道,穿過中潭公路下方,跨越頭社溪,再以壓力鋼管將水輸送至電廠發電,與水里溪上游山腹內的地下發電廠形成一發電系統[1]。電廠共裝置四部「豎軸法蘭西斯可逆式」抽水/水輪機及電動/發電機,利用上、下池間達309公尺的位能差帶動發電機。當正轉時,可帶動發電機發電,反轉時,則可將下池的庫水抽回至上池蓄存,故可配合電力負載需求,將水力能源配合火力及核能基載發電運作,有效增加尖峰時間之供電量[1]。發電後的尾水,蓄存大觀電廠之下池壩,在配合附載調度將發電完的水抽回上池(日月潭)。

名稱 發電機組型號 機組數量 發電方式 設計水頭(公尺) 單部機組流量(CMS) 容量(MW) 所屬水系 位置 啟用年代 引用水壩 機組圖片 狀態
大觀一廠(慣常水力發電機組) 橫軸佩爾頓式水輪機 5 水庫式發電 320 9.3 110 水里溪 南投縣魚池鄉五城村與水里鄉車埕村 1934年 日月潭 運轉中
大觀二廠(明湖抽蓄水力發電機組) 可逆型豎軸法蘭西斯式抽水水輪機與發電機 4 抽蓄式發電 310 93.2 1,000 水里溪 南投縣水里鄉車埕村 1985年 日月潭 運轉中

水壩壩體

[编辑]

濁水溪流域

[编辑]
名稱 動工 竣工 水壩類型 壩高(公尺) 壩長(公尺) 壩體積(立方公尺) 計畫容量(立方公尺) 有效容量(立方公尺) 集水區面積(平方公里) 滿水位面積(公頃) 水位標高(公尺) 水壩圖片 備註
武界壩 1919年 1934年 混凝土重力壩 57.6 86.5 1,400萬 70萬 501.5 17 764.4
明湖水庫大壩 1981年 1985年 混凝土重力壩 57.5 169.5 975萬 745萬 37 53.4 448

日月潭

[编辑]
名稱 動工 竣工 水壩類型 壩高(公尺) 壩長(公尺) 壩體積(立方公尺) 計畫容量(立方公尺) 有效容量(立方公尺) 集水區面積(平方公里) 滿水位面積(公頃) 水位標高(公尺) 水壩圖片 備註
水社壩 1919年 1934年 混凝土心牆土壩 30.3 363.6 1億7,162.1萬 1億3,356.1萬 17 8.3 748.45
頭社壩 1918年 1934年 混凝土心牆土壩 19 166 1億7,162.1萬立方公尺 1億3,356.1萬 17 8.3 748.45

鄰近景點

[编辑]

參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1.0 1.1 1.2 抽蓄式水利發電系統.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2013-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9)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