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察哈爾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旗察哈爾,亦稱“口外游牧察哈爾八旗”[1],是清代内属蒙古的建制,由原察哈爾部改置,初由驻京的八旗蒙古都统所辖,後由察哈爾都統總理遊牧事務。中华民国大陆时期被蒙政会改为察哈尔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并并入锡林郭勒盟。
建置沿革
[编辑]天聰九年(1635年),後金滅察哈爾部,皇太極封林丹汗之子額哲為亲王,其所部被安置於義州(今遼寧義縣一帶)。崇德元年(1636年)編為扎萨克旗,有一旗、四旗、八旗之說[2]。
康熙十四年(1675年),林丹汗之孫布爾尼起兵反叛,不久敗亡,林丹汗一族絕嗣。於是將察哈爾部眾改編為八旗,每旗設總管、副總管各一人,遷於宣化、大同邊外,成為內屬蒙古部落。其牧地“東至克什克騰界,西至歸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太僕寺牧廠及山西邊界,北至蘇尼特及四子部落界”[3]。後來又陸續將喀爾喀、準噶爾等部投誠之人編為佐領,隸屬於察哈爾。
“康熙十四年(1675年),设游牧察哈尔八旗时,以迁察哈部衆于宣化府、大同府边外,编为八旗如内制。三十八年(1699年),增设总管,初隸蒙古八旗都统,后又增设都统驻张家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增设都统、副都统以下官职有差”[4]。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設察哈爾都統一人,駐張家口,“總理遊牧八旗事務,兼轄張家口駐防官兵”;“設副都統二人,在左右翼邊界駐紮。”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裁汰副都統一人,留一人駐張家口。[5]。
八旗察哈爾
[编辑]- 鑲黃旗察哈爾:駐蘇明峰,在張家口以北三百四十里(今張北縣境內),轄今镶黄旗﹑化德县﹑卓资县等等。
- 正黃旗察哈爾:駐木孫忒克山,在張家口西北三百二十里(今張北縣境內),轄今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含集寧)大部、察哈尔右翼后旗东部等等。
- 鑲紅旗察哈爾:駐布林泉,在張家口西北四百二十里。
- 正紅旗察哈爾:駐古爾板托羅海山,在張家口西北三百七十里。
- 鑲白旗察哈爾:駐布雅阿海蘇默,在獨石口西北二百四十五里。
- 正白旗察哈爾:駐布爾噶臺,在獨石口西北二百九十里。
- 鑲藍旗察哈爾:駐阿巴漢喀喇山,在殺虎口東北九十里。
- 正藍旗察哈爾:駐扎哈蘇臺泊,在獨石口東北三百六十里。[6]
伊犁察哈爾八旗
[编辑]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發兵滅準噶爾部,又平定阿睦爾撒納及大小和卓之亂,從征的八旗察哈爾、錫伯官兵遂留守新疆伊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置伊犁察哈爾八旗:
- 左翼: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
- 右翼:正黃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