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卡尔·约翰尼斯·提艾利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弗里德里希·卡尔·约翰尼斯·提艾利 | |
---|---|
出生 | 普鲁士拉蒂博 现波兰拉席波尔兹 | 1865年5月13日
逝世 | 1918年4月17日 德意志帝国斯特拉斯堡 现法国斯特拉斯堡 | (52歲)
国籍 | 德国 |
母校 | 哈雷-维滕贝格大学 |
知名于 | Thiele管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化学 |
机构 | 慕尼黑大学 斯特拉斯堡大学 |
博士導師 | 雅各布·福尔哈德 |
博士生 |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杰克布·迈森海默 赫曼·施陶丁格 奥托·迪姆罗特 罗伯特·H·皮卡德爵士[1] |
弗里德里希·卡尔·约翰尼斯·提艾利(Friedrich Karl Johannes Thiele,1865年5月13日—1918年4月17日)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他是慕尼黑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等多所大学的著名教授。提艾利(Thiele)又译作悌勒、蒂勒。提艾利一生研发了很多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相关的实验室技术。1917年,他描述了一个能精确测定熔点的仪器,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为Thiele管。[2]
提艾利出生于普鲁士拉蒂博(现波兰拉席波尔兹)[3],曾在布列斯劳大学研究数学,后来转为研究化学,1890年获得哈雷-维滕贝格大学博士学位。1893年至1902年间,他在慕尼黑大学教书,这段时间他也被斯特拉斯堡大学任命为化学教授。[4]
1865年凯库勒提出苯的结构之后,他提出“余价学说”用以解释碳碳双键和叁键结构在反应中的活泼现象。这导致了1899年对苯的共振论的预测,同时通过使用一个环表示部分键提出了一个共振结构。后来这个问题随着量子力学的出现得到完满解决。
1899年,提艾利担任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学会有机化学系主任。他和他的同事奥托·霍尔津格一同合成亚氨基二苄,这个化合物由两个苯环通过氮原子和乙烯桥连接。[6]
他发现酮和醛能与环戊二烯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富烯衍生物。他认为这些有颜色的富烯衍生物与苯的衍生物相似,但并非是同分异构体。[7]
根据提艾利的一个学生海因里希·奥托·威兰,提艾利不喜欢天然产物化学[8]。
参考资料
[编辑]- ^ Aftalion, Fred. A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chemical industr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1. ISBN 0812282078.
- ^ Johannes Thiele. Zeitschrift für Angewandte Chemie. 1918, 31 (49): 117–118. doi:10.1002/ange.19180314901.
- ^ Fritz Straus. Obituary: Johannes Thiele (1865-1918).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927, 60 (6): A75–A132. doi:10.1002/cber.19270600633.
- ^ Thiele, Friedrich Karl Johannes. A Dictionary of Scientists 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 Freedlander, B.L.; French, Frederic A. Carcinostatic Action of Polycarbonyl Compoun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II. Glyoxal Bis(Guanylhydrazone) and Derivatives (PDF). Cancer res. 1958, 18 (3): 360–363. PMID 13523604.
- ^ Shorter, Edward. 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195176685.
- ^ Thiele, J. Ueber Ketonreactionen bei dem Cyclopentadiën.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900, 33 (1): 666–673. doi:10.1002/cber.190003301113.
- ^ Bynum, Ed. W. F.; Porter, Roy (编). Friedrich Karl Johannes Thiele.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Quot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