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寿山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赵寿山(1894年11月12日—1965年6月20日),原名赵生龄,男,陕西户县人,中国军事将领。曾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17师长、三十八军长、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席[1]

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编辑]

赵寿山是陕西户县定舟村人。1909年考入陕西陆军小学,1911年入西北大学预科,后转入陕西陆军测量学校学习,于1915年毕业。

从军经历

[编辑]

先在冯玉祥部任地形教官,1917年秋在陕西靖国军司令部任科员。1919年到北京,在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上尉参谋。1921年任少校参谋、教官。1924年春,赵寿山加入杨虎城部队,任排长、军事教官、营长等职。1926年,随杨虎城军进入西安,死守西安八个月,打退吴佩孚刘镇华的围攻。1926年11月,任国民军第十军二师混成团团长。

1929年11月,赵寿山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十七师五十一旅旅长。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对作战,1930年12月,所部进驻汉中。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鄂豫皖苏区转移川陕,赵旅被其击溃。此后,与红四方面军建立联系,订立互不侵犯的秘密协定。1935年10月起,他先后到北平南京上海,结交杨明轩杨晓初等。1936年回陕,向杨虎城递交“抗日救国意见书”,建议“必要时把蒋介石抓起来”。西安事变时,他兼任西安市公安局长,受命负责指挥西安市内的军事行动。事变后,调任渭北警备司令、第十七师师长。

七七事变后,赵寿山率领第十七师参加太原会战。10月,率部参加娘子关保卫战,激战十三昼夜。1938年,在高平关设伏,打击日军。同年4月,第十七师、第五二九旅与八路军决死队发起晋东南1938年战役,先后攻克长治晋城沁水等县。同年夏升任第三十八军军长,8月率部进驻平陆县,在中条山地区坚持抗日战争,击败日军十一次扫荡。1942年,在赵寿山的申请下,中共中央批准接收赵寿山为中共特别党员。1943年冬,蒋介石调赵寿山到重庆中训团受训。1944年3月,赵寿山任中央军部队第八战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他在调离前筹划三十八军的叛離,所属部队投奔共產黨解放军。

1946年8月,国民政府撤销他的总司令职务,以派其出国考察水利为名,调他到南京。在此期间,经董必武安排,乘坐救济总署轮船,展转上海天津等地,于1947年3月由河北静海进入解放区。7月3日,赵寿山通电全国反蒋。1948年1月,赵寿山调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率部进入外线,参与指挥宜川战役荔北战役等。1949年,担任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接连率部发动春季攻势和陕中战役,并参与扶郿战役兰州战役,平定西北战事。

从政经历

[编辑]

1949年底,赵寿山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1952年调任陕西省省长。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赵寿山主持陕西工作时,在建设三门峡水库问题上坚决反对苏联专家方案,在周恩来保护下,最后终于降低了坝高。在大跃进中,坚决对那些欲放高产卫星的人进行核查,使他们不敢虚报。庐山会议后,赵给毛泽东打报告,并几次到挂甲屯看望彭德怀。习仲勋被打成反党集团以后,赵寿山又几次要求并会见毛泽东,为习仲勋辩解。此外,赵寿山还是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65年6月20日,赵寿山病逝于北京。

家庭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王健英编. 第七届中央领导成员和解放战争时期党政军高级领导人.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6.01: 196–197. ISBN 978-7-5098-3472-5. 
  2.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1955年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4).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职务
新頭銜 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
1950年1月-1952年11月
繼任:
张仲良
前任:
馬明方
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席
1952年11月-1954年12月
繼任:
赵寿山
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省长
前任:
赵寿山
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席
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省长
1954年12月-1959年7月
繼任:
趙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