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容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鄒容 | |
---|---|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85年![]() |
逝世 | 1905年4月3日![]() |
国籍 | ![]() |
教育程度 | 東京同文書院 |
职业 | 作家 |
活跃时期 | 20世纪 |
政党 | ![]() |
经历
| |
代表作
|
鄒容(1885年—1905年4月3日),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生於四川省巴縣(今重慶市),曾經在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是中國近代革命宣傳家,《革命軍》一書的作者。
生平
[编辑]1885年在出生四川省巴縣的鄒绍陶,幼年曾就讀於英國倫敦基督教公誼會(又稱貴格會)於1892年創立的廣益中學,是第一屆畢業生。
1902年自費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同文書院,開始參加革命運動。
1903年因與同學張繼、陳獨秀等人一同剪去清政府留學生監督姚文甫的髮辮,事後被迫回國。至上海後,與章太炎、章士釗、張繼拜盟為兄弟[1],積極參加拒俄運動與愛國學社的革命活動。是年出版《革命軍》和《流血革命》,亟言排满反清,號召人民起來革命,誅殺清帝及滿人,建立獨立自由的「中華共和國」[2]。
不久,苏报案发,因清政府的要求,邹容與章太炎一同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通缉。鄒容原本可以逃得掉,然而在吳稚暉慫恿愛國學社的人,在鄒容家門口丟磚塊叫罵「不入獄為無恥」下,與愛國學社不合的鄒容憤而投案。[3]
鄒容入獄後,章太炎被關一起,在引渡和無期徒刑的風波後。最後被租界判处2年有期徒刑(章太炎3年),監禁期間,罰作苦工。監禁期滿,逐出租界。鄒容在獄中,因受印度獄卒虐待及憤怒,開始衰弱、生病。最後大病四十天。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二十九日(4月3日)深夜病死於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4],年僅二十歲。[5]距離刑期結束還剩七十天,隔天,章太炎撫屍哀働,看見鄒容口中有血,兩眼微睜。邹容墓位於現今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6]
身後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1/1924%E5%B9%B4%E6%B8%85%E6%98%8E%E8%8A%82%E7%AB%A0%E7%82%B3%E9%BA%9F%E5%81%95%E6%9D%8E%E6%A0%B9%E6%BA%90%E3%80%81%E7%AB%A0%E5%A3%AB%E9%92%8A%E7%AD%89%E5%89%8D%E5%BE%80%E5%8D%8E%E6%B3%BE%E7%A5%AD%E5%A5%A0%E9%9D%A9%E5%91%BD%E5%85%88%E7%83%88%E9%82%B9%E5%AE%B9%E3%80%82%E5%90%8C%E5%8E%BB%E7%9A%84%E8%BF%98%E6%9C%89%E4%BA%8E%E5%8F%B3%E4%BB%BB%E3%80%81%E7%94%B0%E6%A1%90%E3%80%81%E5%BC%A0%E7%BB%A7%E3%80%81%E6%9B%BE%E9%81%93%E3%80%81%E5%90%B4%E7%A7%89%E9%92%A7%E3%80%81%E5%90%B4%E5%BA%B6%E5%92%B8%E3%80%81_%E9%BB%84%E6%AC%A1%E4%B9%9D%E3%80%81_%E5%90%B4%E5%89%91%E7%A7%8B%E3%80%81%E4%B8%98%E5%BF%97%E4%BA%91%E3%80%81%E7%AB%A5%E5%AD%90%E9%92%A7%E3%80%81%E7%AB%A5%E6%98%BE%E6%B1%89%E3%80%81%E5%88%98.jpg/200px-thumbnail.jpg)
《革命軍》一書風行海內外,暢銷一百餘萬冊,是清末革命書刊中流傳最廣的,對散播革命思想有很大貢獻。蔣中正[7]、胡適[8]等在青少年時期都曾閱讀過此書並受其感召反清。
1912年3月29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追贈鄒容為陸軍大將軍。
1943年12月,重庆市政府将城内的新生路改名为邹容路,至今仍是重庆市区CBD的重要道路。
1946年6月,重庆市政府在重庆市渝中区公园建立起邹容烈士纪念碑。
評價
[编辑]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楊瑞松指出,從學術研究和思想文化中的探究角度而言,鄒容的著作《革命軍》可謂只是出自於一位熱血青年的未成熟之作,其中所提到的思想觀點大多缺乏原創性,甚至有明顯的轉借拼貼之斧鑿痕跡。鄒容在挪用其他思想家的過程中並未照單全收,除了有意地刪減若干論點外,其論述的主要用意仍是要明確界定所謂漢族和滿洲人的敵我分明界線。他亦指出,對於許多閱讀《革命軍》的讀者而言,該書最大的吸引人之處正是其鮮明的排滿言論和仇滿意識[9]。關於鄒容對於「漢人如何遭受滿洲人嚴重迫害和奴化」的各種革命宣傳控訴,日本學者桑原隲蔵曾於辛亥革命剛結束後針對這些指控提出一些觀點,在革命黨指控滿人殘暴屠殺,以及嚴行剃发令的指控上,桑原雖然認為這些指控有誇大的嫌疑,並且缺乏和歷史上其他類似事件的比較視角,但他基本上同情漢人針對這些屠殺和壓迫事件有強烈的情緒反彈現象。然而在有關「政治權力分配上是全由滿人壟斷而漢人淪為奴隸」的指控上,他認為和事實大有出入,清統治期間滿漢政治勢力的分配,遠比先前的異族政府(例如元朝)公平得多,特別在同治中興後,內政外交的大權大半已由漢人官僚所掌控。因此以「主奴」的關係界定滿漢之間的政治權力分配情況並不符合事實[9]。
参考文献
[编辑]- ^ 章士釗.
伯兄太炎先生五十有六壽序. 制言月刊. 1939-01 (48期).
時滄州張繼、巴縣鄒容,忿東京監學姚某辱國,劫取其辮而逸,少年英發,不可一世……一日,先生絜釗與繼、容同登酒樓,開顏痛飲,因縱論天下大事,謂吾四人,當為兄弟,僇力中原,繼首和之,一拜而定。
- ^ 贾逸君. 《民国名人传》. 岳麓书社. 1993年: 17–18页. ISBN 978-7-513-90142-0 (中文(简体)).
- ^ 日後章太炎出獄後,批評吳稚暉在清廷抓人前即與「來滬察辦」的俞明震密會,引起吳稚暉著文反駁。章太炎在回信中揭發「愛國學社先進諸生,忿於社事,抵慰丹之門,拋磚罵咒云『章某已入獄,爾不入獄為無恥,』此非足下教之乎?」見《民報》第22號。1908年5月29日。在張篁溪寫蘇報案實錄,亦言「鄒容之入獄,又是敬恆之所致矣。」
- ^ 《先生带我回家 虹口卷》. 程小莹著 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9 第110页. [2020-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 ^ 蘇報案. [2015-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3).
- ^ 上海名人殡葬老照片讲述先烈先贤的殡葬往事. web.archive.org. 2008-04-09 [2023-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9).
- ^ 蔣在日本振武軍校對此書「晨夕覽誦,寢則懷抱,夢寐間如與晤言,相將提戈逐殺韃虜」。引自毛思誠編,《民國十五年前之蔣介石先生》;轉引自杜呈祥,《鄒容的思想演變及其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之地位》,收入吳相湘主編,《中國現代史叢刊》(第一冊),頁203。
- ^ 胡適1904年在上海梅溪小學唸書時「有一天,王言君借來了一本鄒容的革命軍,我們幾個人傳觀,都很受感動。借來的書是要還人的,所以我們到了晚上,等社監查夜過去之後,偷偷起來點著蠟燭,輪流鈔了一本革命軍。正在傳鈔革命軍的少年,怎肯投到官廳去考試呢?」。引自胡適,《四十自述》(台北:遠東,1990),頁58。
- ^ 9.0 9.1 楊瑞松《打造共同體的新仇舊恨:鄒容國族論述中的“他者建構”》,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Vol.28 No.6, Nov_2011
外部連結
[编辑]- 《革命軍》全文
- 楊瑞松:〈打造共同體的新仇舊恨:鄒容國族論述中的「他者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