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東南亞戰區的一部分
台儿庄戰役中的中國守軍
南京大屠殺期間堆積於秦淮河旁的中國军民遗体
九一八事變时在奉天小西門的准備進攻的日軍
日期1931年9月18日—1937年7月7日
(局部战争)(5年9个月又19天)
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9日
(全面战争)(8年2个月又2天)
地点
结果 中國勝利(為同盟國第二次世界大战勝利的一部分),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向同盟国無條件投降
参战方

地方割據政權: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2年—1937年)[註 2]
支援(同盟国):
 美国(1941年—1945年)
大英帝国(1942年—1945年)
 苏联(1937年—1941年,1945年)[註 3]
 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
中德軍事合作
 魏瑪共和國(1931年—1933年)
 納粹德國(1933年—1938年)
海外華僑民間支援:
南洋華僑司機和技工(1939年-1942年)[註 4]
 日本 投降
日本傀儡政權
泰国[註 5](1943年—1945年)
指挥官与领导者
蔣中正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主席(1931年12月15日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1943年8月1日為国民政府主席)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林森 国民政府主席(1931年12月15日担任国民政府主席,1943年8月1日因车祸逝世,其职位由蒋中正继任)
何应钦 中国陆军总司令(1944年12月25日担任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
其他主要指挥官: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阎锡山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李宗仁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馮玉祥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陳誠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顾祝同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薛岳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白崇禧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張發奎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程潛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宋希濂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杜聿明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林森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张自忠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朱紹良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李品仙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孫立人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陈绍宽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毛澤東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周恩來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林彪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彭德懷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朱德
美国 約瑟夫·史迪威
美国 阿尔伯特·魏德迈
美国 陈纳德
納粹德國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至1938年)
苏联 亞歷山大·切列帕諾夫
苏联 約瑟夫·史達林
與其他……
裕仁 天皇 投降(1926年12月25日登上皇位,1945年8月宣告投降
東條英機 内阁总理大臣 處決(1941年10月18日担任内阁总理大臣,1948年12月23日被处死)
岡村寧次 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官 投降(1944年11月担任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官,1945年8月投降停止进攻)
其他主要指挥官:
大日本帝国 阿南惟几 (自殺)
大日本帝国 橫山勇
大日本帝国 畑俊六
大日本帝国 板垣征四郎 處決
大日本帝国 载仁亲王(病逝)
大日本帝国 杉山元 ×
大日本帝国 寺內壽一 投降
大日本帝国 西尾寿造
大日本帝国 梅津美治郎 投降
大日本帝国 河边正三
大日本帝国 土肥原賢二 處決
大日本帝国 松井石根 處決
大日本帝国 长谷川清
大日本帝国 近卫文麿 ×
汪兆銘(病逝)
陳公博 處決
滿洲國 溥仪(被俘)
殷汝耕 處決
與其他……
兵力

中國国民革命军
最高近500餘萬(另民兵達200萬)[2]:188
陸軍共2,029,000人,可參戰部隊40%,多為輕兵器;海軍新舊艦艇74艘,共59,015噸;空軍能作戰315架(1937年)[3]:108
1,700,000人(1937年的陸軍)[4]:19
2,600,000人(1939年的陸軍)[5]
5,700,000人(1945年的陸軍)[6]

其中由中国共产党領導的部队[註 6][7]
92,000人(1937年)
440,000人(1941年)
1,318,294人(另加民兵2,687,698人,1945年[8]:55
910,000人(另加民兵2,200,000人,自衛軍10,000,000人,1945年4月)[9]:203
日軍:
最高近200萬[2]:188
陸軍共約25萬人,後增15萬人,飛機250架;海軍285艘,共1,153,000噸;空軍陸基623架,海基182架,共134,036人(1937年)[3]:108-109
380,000人(1937年)[4]:19
610,000人(1941年)
1,088,500人(1945年)[7]:313
偽軍:
最高100餘萬[2]:188
1,006,086人(1945年)[7]:314
伤亡与损失

國民革命軍
中华民国官方数据[10]
:1,328,501人陣亡
1,769,232人受伤
130,126人失踪
總傷亡:3,227,926人

中國平民:
17,000,000-22,000,000[11]
日本皇軍:
日本医疗数据:[12]
455,700人死亡

中國抗日戰爭,簡稱抗戰,也被稱為日本侵华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註 7],也有以戰爭持續時間來命名的八年抗戰十四年抗戰,是指1930年代至1945年中華民國大日本帝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戰場主要位於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13]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4]:608。次年3月1日,日本參謀本部關東軍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一新傀儡政權,名為「滿洲國[14]:612。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由北平郊外卢沟桥闖入平津地区,因拒不撤退而進犯华北地区,致使中日全面开战。8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发表自卫抗战书,发动淞沪会战,中日在上海與周边大规模激烈会战数月。12月13日,南京保卫战南京失守,日軍開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达30万人以上(身體殘障、心理疾病或其他因素並未統計);中国首都迁至重庆徐圖再起。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国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国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15]德國意大利[16]宣戰[14]:689ABCD包圍網逐漸形成,日本因在中國的消耗戰而資源吃緊,故欲奪取東南亞的石油和橡胶等资源。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旨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註 8]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14]:712-713。8月6日与8月9日美军分别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单方面废止《日苏中立条约》并且根据《雅尔塔协定》的约定准备展开八月风暴行动。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14]:715,中華民國也成為了聯合國創始國與常任理事國地位(后随着中华民国政府败退台湾,其常任理事国地位于197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

第二次中日戰爭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日军约百萬的主力部队被牽制于中國战场[17][18],而無法向北进攻苏联配合德国的要求牵制蘇聯兵力,使得蘇聯遠東部隊調往歐洲得以保衛莫斯科,並使得日本无法調派精锐兵力支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事,从而減輕了其他同盟国在各个战场的作戰壓力;雖然日軍占領東南亞及印尼等地,但日本海军無法登陸澳大利亚,阻斷同盟国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劃以失敗告終[19]。抗日战争間接帮助盟军在太平洋戰場反攻[20],令日本無法和德國配合共同進攻蘇聯,亦间接改变苏德战争双方的兵力对比,紅軍之所以能夠全力對付德軍,也是因日本必先通過擊敗中國,才能完全配合在日軍進而入侵英屬印度及其它地區,甚而打破當時日本和德国及意大利战略合作的構想及打通欧亚大陸的目標[21]

名稱

[编辑]

這場戰爭在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其他華人社會常稱為「抗日戰爭」,簡稱「抗戰[22][23],亦稱「第二次中日戰爭」、「抗日衛國戰爭」。台灣史料常稱為「中華民國抗日戰爭[24][25][26],中国大陆則通常称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23],亦称作“八年抗战”或“十四年抗战”,中国大陆官方于2017年将“八年抗战”改称“十四年抗战”[27],其中“八年抗战”名称源于以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开始至日本投降的八年时间,而“十四年抗战”则源于以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开始计算至日本投降的十四年时间。當描述的主語為日本時,则稱為「侵華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或「日軍侵華战争」。

日本方面,纷争爆发之初称为“北支事变”,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時,9月日本近衛文麿首届会议官方稱戰爭為「支那事變」(日语:支那事変しなじへん Shina jihen ?[28][29][30]。這四年期間,日方之所以用特別名稱描述軍事行動,一方面是要配合近衛聲明中的政治主張,即日本的行動其目的非滅亡與傷害中國人,而是為了協助推翻所謂的「殘暴」南京政府,並扶植滿蒙與汪政權[31],而中方认为此举實際目的,乃是用以規避「戰爭」字眼,構成「中日雙方從未正式宣戰」的理由,並在1941年偷襲珍珠港成功以前,成功以此避免作為重工業物資主要進口國的美國執行美國中立法「禁止出口戰爭原材料至任何交戰國」的措施,以免日本國內軍備工業斷炊[30]。而日方更表示之所以没有宣布被称为战争,就是因为没有出現国际法要求对国家发动战争的意图[32]

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東條英機內閣將其納入為「大東亞戰爭」的一部分,遂正式更名為「日支戰爭」承認其戰爭行為(日语:日支戦争にっしせんそう Nisshi sensō ?[33]。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6月,在中国抗议下,以外交部总务局长名义提出“关于中华民国的称呼”,要求避免使用“支那”,次官通报《关于避免支那称呼的事》传达给各省次官等,日本禁止繼續使用「支那」這個詞稱呼中國[34],日本陆军省军事科长田中新一上校在8月14日的内阁会议上称:“北支事变应该改名为日华事变。对方是扩张主义,所以我们的不扩张不成立。”[註 9][32][35],遂改名為「日華事變」,而至此「支那事變」一詞僅作為一個歷史名詞在歷史書中出現[36]

日本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日语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从1951年(昭和26年)修订开始,中学学习指导要领社会课编日语中学校学習指導要領从1955年(昭和30年)修订开始,从1957年(昭和32年)开始全社会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使用日华事变。从1975年(昭和50年)开始,教科书中出现「日中戰爭」(日语:日中戦争にっちゅうせんそう Nicchyū sensō ?[註 10],但学习指导要领仍然是“日华事变”。随着强调日本对华“侵略”的倾向与使用“日中战争”的称呼成比例增加,历史的认可也对该称呼产生重大影响,且随着中日联合声明,1970年代“日中战争”普及,“日华事变”不再使用[34]

在國際上,出於中立性考慮,「第一次中日戰爭」指中日甲午戰爭;而將「抗日戰爭」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13],并依不同情况将其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戰爭背景

[编辑]

工業革命后,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传统农业国家,在政治、军事上皆面对西方列强的威胁。日本在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推动日本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化。而主政中国的清政府在同一时期开始推行的洋务运动并未完全成功。至抗日战争结束,中国亦未能完成国家的工业化

甲午战争中登陆澎湖列岛的日军士兵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日渐强大,在各種因素之下,日本對外擴張,確立「大陆政策」。此后,日本亦进入瓜分中国的列强行列。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制造牡丹社事件,事後與清政府簽訂《北京专约[37]:77-79。1878年,日本設立直屬於天皇的參謀本部[37]:76-77。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清政府求和,訂立《馬關條約》,依照條約:中國承認朝鮮獨立,賠款二亿兩白銀,割讓台灣全島澎湖列島遼東半島,並開四處商埠與日通商;隨後,俄國立即聯合德國法國等,要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滿清政府,增加賠款3千萬兩,此為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因此種下日俄之間仇恨,而引起1904年之日俄戰爭[38]:8

1900年,大清國發生義和團運動,引起八國聯軍事件[38]:9。紛爭不斷,積弱不振,東北成為日、俄兩國覬覦侵奪目標[39]:1,最終被俄軍佔領。

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俄國戰敗,與日本訂立《樸次茅斯和約》,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有各種優越利益,及監督保護之權;俄國將旅順大連讓與日本;俄國築長春、旅順間之鐵路及其支線,及附屬利益讓與日本[38]:10

1914年7月,七月危機,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日本因與英國同盟關係,對德國宣戰;中華民國則宣佈中立[38]:10。日本第一步即以參戰國姿態出兵山東半島,奪取德國租借地;進而兵臨濟南,佔領膠濟鐵路全線[38]:10。日本隨後在龍口登陸,竟完全越出租借地區,以及中國政府所劃之日德交戰區域,進佔濰縣,兵臨濟南,其間日軍徵收物資,役使人民,把中國視同敵人一般,直到德國在青島守軍完全降服後[38]:10

1915年1月7日,中國北洋政府認為戰事已告一段落,照會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要求日本撤兵[38]:10。日本大隈重信內閣訓令駐華公使答覆中國日本拒絕撤兵,另外再令其向袁世凱直接提出分為五號之《二十一條》要求[38]:11。1月18日,五號《二十一條》條約由日本駐華公使親手交到袁世凯手裡,打破國際慣例[38]:11。5月7日,袁世凱政府承認日本二十一條要求[38]:16

1928年5月,日本為保護僑民,試圖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炮轟濟南城,與中國北伐軍發生交戰,造成濟南慘案,殺害國民政府外交部山東交涉員蔡公時等17人[40][41]。1929年在全世界範圍內發生經濟大蕭條,日本經濟當時依賴於美國,也同受重創陷入混亂,加上蘇聯的共產主義威脅,促成了日本政經人士要求當局在中國東北,採取更趨激進的對外政策[42]

1931年—1937年

[编辑]

九一八事變

[编辑]
1931年9月18日,由於張學良未料日軍大舉進攻[43],令王以哲不加抵抗,故日军輕取沈阳。事後,蔣為「安內」而忍耐,並寄希望於國聯

1931年6月19日,日本參謀本部制定《滿蒙問題解決方策大綱》,決定在一年內佔領中國東北,旋命令關東軍執行[44]:296。关东军、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在东京策划入侵中國东北的军事行动[45]:247。6月25日,為進犯中國東北尋找借口,日本制造「中村上尉事件[44]:296。1931年7月1日,日本警察萬寶山地區屠殺中國農民,制造“万宝山事件”,並煽動朝鮮排華[44]:296蔣介石親任總司令,動用3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三次圍剿[44]:296。7月6日,張學良密電東北政務委員會[46]:24:「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我要求割地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避免衝突,以公理為周旋。」[47]:3875。傳「8月16日,蔣介石以“銑電”密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希轉飭遵照執行。』」[44]:296,但為張本人一貫否認,「瞎說,瞎說,根本沒有這種事情」,至今也未發現蔣有所謂的「不抵抗指令」[48]:195-220。1931年9月6日,张学良從北平發「魚」電給東北邊防長官公署軍事廳長榮臻[49],與東三省政務委員會代主席臧式毅[50]:488:“查現在日方對外交漸趨吃緊,應付一切,亟宜力求穩健,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当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免滋事端。希迅即密電各屬切實注意為要。」[51]:125[52]9月6日,張學良電令駐瀋陽北大營旅長王以哲稱:「中日關係現甚嚴重,我軍與日軍相處須格外謹慎。無論受如何挑釁,俱應忍耐,不准衝突,以免事端。」,同日張學良電臧式毅、榮臻稱:「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萬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47]:3915同日,部分日本兵員在東北召開領事會議,準備發動事變[38]:27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制造「柳条湖事变」,攻打瀋陽北大營中國駐軍,「九一八」事變爆發[44]:296。当夜11時15分,日本關東軍自動將南满铁路柳条溝段鐵橋炸毀,誣指为东北军所为,開始攻进瀋陽北大营[53]:97。時張學良方滯留北平,严令駐軍王以哲不作抵抗,日本軍遂於9月19日晨6時佔領瀋陽[53]:97。東北軍在「少帥」張學良指示之下,不予抵抗[54]:12。11月齐齐哈尔江桥抗战爆发,日军占领黑龙江省。東北三省遂全部失陷[38]:28

一二八事变

[编辑]
一·二八事變中的中國軍人
一·二八事變中的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在上海阻擊日軍

1932年,蔣重返南京主持政府後,就開始秘密準備抗日[54]:19。1月2日,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55]。第一次淞滬會戰,發生於1932年1月28日,又稱「一二八事變」,日方稱「第一次上海事變」[56]。「九一八事變」後,日方為轉移國際視線,並壓迫國民政府屈服,在上海不斷挑起事端[56]。1932年1月28日晚11時半,日本海軍司令官鹽澤以發動事宜準備就緒,乃命日軍向上海闸北区虬江路、青雲路、天通菴等地進犯,中國駐軍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以守土有責,遂奮起抵抗[53]:99淞滬抗戰開始[44]:296。2月1日,日本軍艦砲轟南京;2月4日,國民政府召集各界領袖,在洛陽舉行國難會議,惟軍政負責人仍留南京,至12月政府正式遷還[14]:611。2月3日,蔣抵洛陽,會商對日抗戰計劃,2月5日由洛陽往鄭州,行經黑石關以東至汜水之間,觀察地形[57]:126。2月8日,以最精銳之第八十七、八十八兩師編成國民革命軍第五軍,馳滬增援,仍以第十九路軍名義加入戰鬥[53]:99。2月14日,張治中奉命率第五軍到上海增援[44]:296

陳銘樞第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率領下奮起抵抗[56]。日軍三度增兵,四易主帥,前後出兵10萬人,戰線延及吳淞、太倉嘉定一帶,日機並轟炸蘇州杭州,軍艦亦逼近南京威脅[56]。3月2日,第十九路軍因後援不繼,蒋光鼐、蔡廷鍇、戴戟發表撤退通電[44]:296

戰役歷時33天,3月2日,日軍在太倉瀏河登陸,第十九路軍腹背受敵,被迫全線撤退;其後日軍佔領真如南翔,宣布停戰[56]。3月19日,中國在上海英國領事館與日方舉行會議,5月5日签訂《淞滬停戰協定》五款[53]:100。主要內容如下:劃上海為非武裝區,规定中國在上海至蘇州、昆山地區無驻兵权,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在該地區則可以驻兵[44]:297。日軍返回戰前原駐地,國軍暫留現駐地位[14]:611。5月19日,蔣下令調十九路軍開往福建剿共[44]:297。是役參戰日軍約6萬人,國軍約7萬人,武器雖遠遜於日本,仍能力戰月餘,士氣民心之旺,博得各界贊佩與同情[14]:611。11月,蔣在參謀本部下設立「國防設計委員會」,悄悄展開與德國軍事和經濟合作[54]:19-20

满洲国

[编辑]
滿洲國士兵

1932年1月16日,鄭孝胥、臧式毅等在瀋陽舉行「滿洲善後大會」,籌備組織日本傀儡國滿洲國[53]:101。3月9日,傀儡組織舉行建國典禮,以清朝遜帝溥仪為「執政」,定年號為「大同」,定都於長春(改名為「新京」),重要機關或由日本人任顧問,或由日本人充要職[53]:101。鄭孝胥任國務總理[44]:296。由駒井任「國務院」總務廳廳長,總攬大權,日本人分任次長及司長把握主權,各機關均有日本人[38]:28本庄繁於是時對外國干涉提出威嚇[38]:29。6月14日,日本政府對「滿洲國」予以承認[38]:29。8月8日,日本派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為駐「滿洲國」特派全權大使及關東長官,其權力等於總督[38]:29。9月13日,日本武藤信義為大使,於9月15日與其總理鄭孝胥簽訂「日滿協定書」,許日軍駐紥東北,確認日本人在東北之權利與利益[53]:102。於是攫取東北鹽稅、郵權,及關稅,東北遂淪入日本人鐵蹄之下[53]:102

由於國際社會對日本在中國東北侵略態度放任,日本扶植「滿洲國」傀儡政權得以出籠[56]。1934年3月1日,滿州國發佈日人代擬之「滿洲國組織法」[53]:101。溥儀在長春由「執政」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44]:297

长城戰役

[编辑]
1933年长城抗战中,手持大刀的中國士兵

1933年1月1日,日軍进攻山海关,中國守軍何柱國所部安德馨營英勇抵抗,經兩昼夜激戰,全部殉國[44]:297。日本關東軍在山海關炮擊榆縣城,中國守軍奮力還擊,與日軍巷戰[58]。1月3日,日军攻陷山海關[53]:100。隨後日軍加緊西進,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部署3路進犯熱河,東北軍守凌源腹背受敵,退守長城要塞喜峰口[58]。3月1日,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扣留軍用汽車偷運鴉片輸送天津,3月3日夜竟率所部滿載私物潛逃[53]:101,不戰棄守承德[44]:297。3月4日,日軍以120名騎兵先頭部隊佔領承德[44]:297,熱河各地隨之陷落[53]:101,日本将热河并入满洲国[59]:8。3月6日,蔣由漢口乘車北上,3月7日到鄭州;3月8日抵達石家莊;3月9日到保定;3月25日,蔣才乘機離開[60]:357。3月8日,政府通緝湯玉麟,命軍政部何應欽駐節北平,馳調國軍北上增援[53]:101。3月9日,日軍搶佔喜峰口,傍晚,奉軍長宋哲元令,第一〇九旅旅長趙登禹率兵跑步馳援抵達戰場;考慮到日軍日間火力優勢,宋哲元派趙登禹帶隊夜襲,並將第三十八師董升堂團也交趙登禹指揮[58]。3月10日,第二十九軍趙登禹在喜峰口與日軍激戰[44]:297。3月11日深夜,趙登禹親自帶「大刀隊」500人只帶大刀和手榴彈分兩路雪夜行軍,於3月12日凌晨夜襲日軍,砍死砍傷逾千人,繳獲坦克11輛、裝甲車6輛、大炮18門、機槍36挺、飛機1架,500名大刀隊員僅23人生還[58]。此后,日军继续进攻,突破中国守军的长城防线[59]:8。中日兩軍在長城爆發軍事衝突,雖然中國軍隊在幾次戰鬥中占上風,但在日軍迂迴包抄下,北平、天津受到威脅,因而簽訂《塘沽協定》,中國軍隊撤到長城以南[54]:12。5月31日,黃郛遣代表熊斌與日方代表岡村寧次签订《塘沽協定[53]:101

1933年5月初,日本关东军派遣伪军刘桂堂部、张海鹏部、李守信部,共约1万6千多人向察哈爾進攻[61]:126。5月26日,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張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44]:297。6月22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復康保[44]:297。一个月后伪军反攻,重新占领了多伦[61]:131-135

華北事变

[编辑]
「華北五省自治」示意圖。日方以排除反滿抗日勢力為由,對各省威逼利誘,策動華北獨立,被閻錫山以公開信揭穿圖謀。最後,中方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河北、察哈爾部分自治

1934年11月7日,蔣在綏遠會見榮王、德王、潘王等蒙人與黨政人員,並對各主席和邊外將領指導一切[60]:366

1935年與1936年,中國為保衛華北,兩度不惜一戰[14]:659。1935年4月起,日軍開始積極策動「華北自治運動」[62]。日本軍方以動武威脅,迫使中央政府黨、政、軍人員和機關撤出河北省察哈爾省,並要求中方取締軍民排日行為[54]:12。6月27日,察哈爾省政府代主席秦德純接受關東軍特務長土肥原賢二之條件,撤退張家口駐軍及中國國民黨黨部,解散排日機關,協助日本人在內蒙活動,允許不向察哈爾省移民,是為「秦土協定[14]:634。7月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与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达成《何梅協定[59]:11。從此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繼駐平政務委員會之後,同歸終了,國民政府失去對河北省之統馭力[14]:634。國民政府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由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出任委員長,第二十九軍各師師長分任北平、天津等市市長[54]:13土肥原賢二催宋哲元與商震宣布自治[14]:637。冀察政務委員會是受南京國民政府節制之地方行政機關;但對日本軍部,宋哲元等人就是下一個溥儀[54]:14

1935年11月9日,上海公共租界發生中山水兵射殺事件。11月,土肥原賢二操縱多个漢奸組織聯名致电北平宋哲元河北商震、山東韓復榘山西徐永昌綏遠傅作義、察哈爾張自忠等,要求開放政權,允許「自治[63]。11月24日,河北省薊州密雲區兼灤州榆關區行政督察專員殷汝耕在日軍唆使下[14]:637,在通縣通電全國,宣布脫離國民政府獨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14]:637宣告成立,殷汝耕擔任「委員長」[62]。12月25日,殷汝耕又宣布將「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改組為「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25縣[14]:637,自任「政務長官」[62]。1935年12月18日,國民政府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對抗殷汝耕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使日本軍方所期盼之「自治」政府完全失去設立之根據,土肥原擾攘數月之分離華北陰謀只得暫時擱置[64]:378。1937年7月,日軍相繼攻陷北平、天津,在日軍指令下,冀察政務委員會經濟委員會主席王克敏等人在北平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也被併入[62]

绥远抗戰

[编辑]
1936年11月,傅作義部在綏遠戰鬥

1936年5月12日,成吉思汗第三十世孫、察哈爾省原政府委員德穆楚棟魯普親王(即德王)在日軍支持下,宣布成立「蒙古軍政府」並自任「總裁」[62]。11月,德王自組織內蒙古軍政府,“西北蒙汉防共自治军”改称大漢義軍,并一再侵攻綏遠[65]:51-66。1936年11月26日,綏遠省政府主席傅作義部克復蒙軍盤踞之百靈廟,是五年來中國首次攻勢[14]:639陳誠率軍赴援,稱:「人所待我者為不戰而屈,今後我決戰而不屈。」[14]:639

攘外必先安內

[编辑]

蔣提倡的「先安內,後攘外」國策,即先剿平中共和地方割據勢力,再凝聚力量抗日,與國內激昂的民族主義浪潮背道而馳[54]:20

1933年11月20日,在福州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中華共和國」,李濟深任主席,廢除中國國民黨[14]:615-616。11月21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及工農紅軍曾與福建省政府第十九路軍訂立同盟協定,雙方停止軍事行動;第十九路軍允盡力消滅福建與蘇區間一切障礙勢力,雙方恢復商品貿易,並採互助合作原則;福建省政府及第十九路軍贊同福建境內革命之一切組織之活動[14]:624

中國軍隊擁有龐大陸軍系統,從1933年起陸軍裝備、編制整頓[44]:53

1934年,中共依蘇聯指示长征,冀取得物資;蔣介石則藉「剿共」控制西南
1934年8月1日,《红色中华》全文刊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1935年,蔣加快備戰,首先在全國各地推行「新生活運動」,灌輸民眾「軍國民教育」;接著,國防設計委員會改為資源委員會;藉著追剿「長征」紅軍,中央軍政進入西南各省;統一貨幣,實施「兵役法」[54]:20。8月1日,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是關於建立抗日民主統一戰線之嶄新綱領,又稱《八一宣言》;宣言果斷放棄中共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一直執行之左傾關門主義的「反帝下層統一戰線」策略,首次提出建立第二次國共合作之主張[66]:93。12月9日,中共北平临时市委彭涛等人通过「北平学联」发动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67]。學生1,000餘人出動示威,反對自治运动,要求停止一切內戰,與軍警衝突,數人被捕[14]:641。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召開瓦窰堡會議,正式將「反帝下層統一戰線」策略發展為反日反蔣、上層與下層雙管齊下之統一戰線策略[66]:93

1936年,蔣暗中和中共談判,積極和各個地方軍系談和,完成中央軍30個師整編[54]:20。5月,日本破壞海關緝私,並增兵華北,中國一再提出抗議[68]:33。日本總想待中國內變,但是不若其所希望,兩廣問題不但未引起內戰,反使團結加強[14]:659。9月,基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局,中共中央發布《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放棄反蔣方針,確立「逼蔣抗日」[66]:93。12月23日,日本首相廣田弘毅樞密院報告,如果國民政府以容共為條件,與張學良妥協,日本即斷然排擊[14]:659。國內各股勢力都願意服從蔣指揮,共同對抗日本;促使蔣必須一改從前暗中準備抗日之態度,採取更強硬立場回應日本挑釁[54]:20。中共在西安事變後認為:「目前只要三方面團結,真正的硬一下,使中央軍不敢猛進,有可能釋放張學良,完成西北半獨立之局面。」[69]:37

1937年—1938年

[编辑]

1937年初,天津日本駐屯軍司令田代皖一郎再與冀察政務委員長宋哲元談判華北經濟問題,以南京不同意日方要求,仍無結果[14]:659。日本有「甲等師團」17個陸軍常備師團,加上各特種部隊,兵力約40萬人;有後備軍人動員體系,完全編組後備師團,兵力可達400萬人[54]:21-22。4月,日本再增兵平、津;外務相、大藏相、陸軍大臣、海軍大臣會議,決使華北成為防共、親日、親滿地區;報紙聲言擴大塘沽協定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不令華北「中央集權化」,甚至有驅逐第二十九軍之說[14]:659

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就模仿普魯士參謀本部建立參謀作業;戰術靈活,戰場部署不苟,單兵戰鬥基本動作完全按照教典展開;砲兵測量與步兵、裝甲部隊協同作戰熟練,空中火力到位[54]:21-22。戰爭開始時,日本在軍事和經濟方面都佔有強大優勢,計劃採用速戰速決之作戰方針,甚至提出「三個月滅亡中國」;面對日軍強大攻勢,在中國形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制訂全國抗日軍事方針,建立全民族抗戰之政治、軍事體制[70]:164。中國在抗戰爆發前夕,陸軍共138個師,180多萬人,部隊編制、器械和訓練落伍,戰力低落,沒有後勤動員能力;部隊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原來地方勢力之武力,靠主官個人關係維繫士氣,沒有國家觀念;政府國軍德械師只有8萬人;軍隊現代後勤、醫療和訓練體系建立不久,個別省區部隊裝備是民初單發槍械,停留在清末水平[54]:22。戰爭初期,日軍憑藉軍事裝備,相繼佔領北平、上海、南京等城市,控制主要交通點線;中國軍隊武器裝備落後,利用廣闊國土空間,採取逐漸消耗乃至消滅日軍之防禦作戰方針,挫敗日軍速戰速決之計劃[70]:164。日本艦艇有285艘,排水量1,400萬噸,空軍飛機2,500架;中國艦艇有50多艦,排水量5萬7千噸,空軍飛機500架[54]:22-23

面對日本侵略,在中國抵抗日本侵略之戰爭中,正面戰場之中國軍隊頑强抵抗日軍之進攻,在淞滬抗戰、武漢保衛戰、長沙保衛戰等多次大規模戰役中顯示中國軍民之決心[70]:164。可見,倘若不是中國百般忍讓,全面戰爭早就發生;倘若不是日本要在華北製造另一滿洲國,全面戰爭或將再延遲相當時日[14]:659

七七事变

[编辑]
七七事变前形势图

1937年5月,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熱河承德田代皖一郎在天津分別召開會議,加緊壓迫綏遠、華北[14]:659。6月初,近衛文麿組閣,廣田改任外相,一意將就軍人;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揚言,為對俄作戰,應先予南京政府以武力打擊[14]:659。4月日軍宛平城外演習砲聲傳到鄰縣,6月以來,駐豐台日軍演習漸增至三至五日一次,初為虛彈射擊、晝間演習,後竟實彈射擊、實行夜間演習,且有數次演習部隊竟要求穿宛平城而過[47]:5457-5458

手持大刀和步槍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戰士

1937年上半年以前,中國軍隊在華北前線駐防只有第二十九軍1個軍兵力,分散於張家口、北平、天津及平綏鐵路、北寧鐵路沿線,兵力十分單薄[44]:53宋哲元的第二十九軍,轄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個特務旅、2個保安旅,總兵力約10萬人[44]:56

7月6日,駐豐台日軍不顧大雨、道路泥濘,在蘆溝橋鐵路橋東北龍王廟演習場地,以蘆溝橋為攻擊目標,進行攻擊演習,至宛平城東門外要求通過宛平城到長辛店地區演習,遭中國軍隊拒絕,雙方交涉至晚間,日軍退回豐台[47]:5463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晚7時30分,駐豐台日軍河邊正三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由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至蘆溝橋西北龍王廟附近演習,晚10時40分宛平中國軍隊突然聽到城東北日軍演習響起槍聲,數名日軍到宛平城聲稱丟失一士兵,國軍拒絕其進城搜查要求,日軍立即包圍宛平城,並開槍示威;北平東交民巷日本華北駐屯第一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據清水節郎報告,即令豐台一木清直大隊長帶領第三大隊前往盧溝橋指揮戰鬥,夜12時,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久太郎電話通知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第二十九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秦德純當即答覆,「蘆沟桥是中國領土,日本軍隊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該地演習,已違背國際公法,妨害我國主權,丟失士兵我方不能負責;日方更不得進城檢查,引起誤會」[47]:5463-5464。在日本的寺平副官依然堅持下,日軍包圍盧溝橋,開始從東西兩門外炮擊城內,中國軍隊第二十九軍吉星文奉命率團反擊,是為盧溝橋事件或七七事变[37]:307-308。日本則稱為“北支事變”[37]:317。7月8日凌晨2時,冀察政務委員會派宛平縣長王冷齋與松井久太郎交涉,當時失落之日軍已歸隊,4時日方代表要求宛平城內國軍從東門撤至西門,由日軍佔據東門再行調查被拒;談判期間,4時50分日軍向宛平城開炮轟擊,國軍第二十九軍吉星文第二一九團金振中營開槍還擊,中國抗日戰爭揭幕[47]:5464。「七七事變」在日方看來,仍然算是許多大小衝突之一;日軍在宛平縣郊演習,姿態耀武揚威,還要求進城搜索,全是在製造藉口,壓迫中方讓步;實際上,日本並不將中國放在眼裡,軍部設定假想敵是蘇聯;東京根本沒有打算在中國擴大戰事,只打算鞏固華北勢力範圍,擴大日本利益;但華北、東北日本少壯軍官卻嫌打打停停太緩慢,主張再給中國「一擊」,令中國就範;七七事變後,日本內部「擴大」與「不擴大」兩派相持不下;擴大派占上風,東京下令增兵華北[54]:12-13

7月8日,蔣在當日寫下:「倭寇在蘆溝橋挑釁:一、彼將乘機我準備未完之時,使我屈服乎;二、與宋哲元為難乎,使華北獨立化乎;三、決心應戰,此其時乎;四、此時倭無與我開戰之利。」[54]:19中共中央發表通電,向中國人民呼籲:「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扺抗日寇的侵掠!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66]:94

事變發生時,宋哲元在山東老家,幾天後才趕回天津坐鎮;宋為保存實力,不願拿地盤和部隊與日本硬碰,想透過與日方交涉保持局面,盡量委曲求全;於是宋擱置部下之備戰計畫,不顧南京電報,和日軍私下洽談停戰協議;宋為「表示談判誠意」,下令撤除北平沙包和拒馬[54]:18

蔣介石发表廬山聲明

7月17日,蔣寫道:「倭寇使用不戰而屈之慣技暴露無餘,我必以戰而不屈之決心待之,或可制彼兇暴,消彌戰禍乎。」[54]:21蔣发表《對於蘆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廬山聲明),正式表明準備全面抗戰的方針[37]:328-329

7月14日,毛澤東等致葉劍英電,向南京政府表示:「願在蔣指揮下努力抗敵,紅軍主力準備隨時出動抗日,已令各軍十天內準備完畢,待令出動,同意擔任平緩線國防。」[66]:94中國共產黨毛澤東及紅軍將領,請蔣嚴令第二十九軍保衛平、津、華北,動員全國海陸空軍,驅逐日寇出中國,紅軍願在其領導之下為國效命[14]:662。中国共产党首要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聯名電呈蔣,願在領導之下,為國效命[53]:120-121。蔣之嚴正表示得到中國各地勢力支持,陝北中國共產黨及紅軍四川川系廣西桂系山西晉系西北马家军云南滇系等軍政将领一致表态拥护南京國民政府,要求共同抗日[37]:330-332

平津作戰

[编辑]
日軍使用化學和生物武器。圖為1940年731部隊在吉林省農安縣進行人身活體實驗

日軍於7月25日攻占廊坊车站[37]:334。7月26日,日本總攻北平、天津,第二十九軍缺乏戰備,奮力抵抗[54]:27。月底,日軍進佔天津、北平,第二十九軍主力退守保定一線,餘部由張自忠率領接受日軍條件而困居北平,平津作战結束[37]:335-344

7月27日開始,日本軍根據參謀總長之命令組建派往中國戰場之化學部隊;此後,又培訓各部隊中從事化學戰之人員,並在中國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70]:134-135。據統計,日軍使用化學武器超過2,000次,有9萬餘中國軍民受害,其中國軍士兵受傷4.7萬,死亡6,000;八路軍士兵受傷3.7萬,死亡1,500;平民與戰俘傷亡1萬餘人[70]:135

7月31日,蔣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只有抗戰到底,與倭寇死拚[14]:662-663。8月初,蔣復宣示抗戰方針,隨時隨地抵抗,使日本人戰而不取;各地重要軍事將領,如廣西白崇禧、山西閻錫山、四川劉湘、雲南龍雲、中共朱德等,不論以往與蔣有何意見,均會集南京[14]:663。8月7日,蔣召開國防黨政聯席會議,各地方軍事領袖都出席參加,蔣在會上宣示,戰事一起,「各省與中央須完全一致,各無異心,各無異言。」[54]:33與會人員全體起立,一致贊成[54]:33

战争动员

[编辑]
戰爭之初劃分5個戰區,以第三戰區為重心,保衛京滬杭,至1945年增至12個戰區

1937年8月8日,日本曾擬有《停戰條件》及《國交調整案綱要》,準備談判[14]:663。8月12日,中國中央政府決設置國防最高會議,推蔣為陸海空軍總司令,以軍事委員會為統帥部[14]:663。国民政府設立國防最高委員會[53]:111。推蔣為陸海空軍大元帥,統率全局,領導對日抗戰[53]:112。8月15日,日本正式下動員令,編組上海及華北派遺軍[14]:664。8月16日,改以蔣為大元帥,組織大本營;南京失守後,大本營撤銷,仍由軍事委員會總攬軍事[14]:663

1937年8月20日,中國劃分南北各戰區[14]:664。同日,國民政府頒布戰爭指導:
⑴本大元帥受全體國民與全黨同志之付托,統率陸海空軍及指導全民,為求我中華民族之永久生存及國家領土之完整,對於侵犯我主權與企圖毁滅我民族生存敵國倭寇,決以武力解決之。
⑵大本營對於作戰指導,以達成持久戰為基本主旨,因此將軍令、戰略、財政、經濟、宣傳、訓練劃為六部,分擔任務,各部應本主旨,適切運用,緊密聯繫,俾獲最後之勝利,為共同一致之最高原則。
⑶各部之「作戰指導」
軍令部。將全國分為五戰區:第一戰區(平津線)對進迫該戰區當面之敵,實行軟性之攻擊,以吸引其主力,俾第二、三戰區之作戰,如敵軍企圖決戰時,應毅然盡力以防制之。第二戰區(察晉)打破敵軍包圍行動之企圖,使其對第一戰區,不敢放膽實行正面攻擊;第三戰區(滬京)迅將目下侵入淞滬之敵陸海軍及其空軍陸上根據地,掃蕩撲滅,以預備敵軍再來時之應戰。第四、五戰區(略)。

  • 政略部。內求社會內部之安定,以樹立長期抗戰之基礎;外謀國際輿論之同情,使敵國受孤立無援之壓迫。
  • 財政部。安定金融,整理稅務,籌發公債及募集外債。
  • 經濟部。擴張產業,以極力謀求自給自足之方法,縱使國際間之交通被敵國遮斷,我國軍民與民眾戰時生活上必需之資料,不因此而受重大之威脅。
  • 宣傳部。永保精神動員之團結鞏固,並將國軍自衛而應戰之決心與事實,昭告國際朝野,免為敵人反宣傳所蒙蔽。
  • 訓練部。以軍事化之目的,組織及訓練民眾,使人人皆有為國犧牲之決心與技能,並防止漢奸間諜之暗中活動與蔓延[3]:109-110

1937年8月20日至25日,中共召開洛川會議,確立抗戰方針[71]:32:“創造根據地,牽制消滅敵人,配合国民革命军作戰,保存和擴大紅軍,爭取共產黨對「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權。”[72]同日,毛澤東則命令八路軍跨越山西至河北,支持傅作義部隊作戰,卻事後透過無線電告知前線指揮官,早先命令純粹為宣傳,事實上八路軍應盡量放慢移動速度,「每天移動五十里(徒步25公里),每行軍三天,休息一天。」[73]:40-41

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宣布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改編令,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及陝北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編為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66]:96。八路军轄3個師(第115、120、129師),計3萬人,師長為林彪、賀龍、劉伯承,副師長為聶榮臻、蕭克、徐向前,政治委員聶榮臻(兼)、關向應、鄧小平[14]:665。全軍共4.6萬人[66]:97。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從第115、第120、第129師各抽一部共9,000餘人,組成直隸中央軍委的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蕭勁光任主任[66]:97。9月11日,按全國統一戰鬥序列,八路軍改番號為第十八集團軍,朱德、彭德懷由正副總指揮改稱正副總司令,但八路軍稱呼仍被指戰員和群眾習慣沿用[66]:97

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將南方八省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任命北伐名將葉挺為軍長;爾後,由中共中央提名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核定,又任命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周子昆為副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副主任[66]:97。新四军轄4個支隊,計1萬餘人,支隊長為陳毅、張雲逸等[14]:665。全軍共1.03萬餘人[66]:98

8月28日,日本宣佈封鎖中國港口,對沿海一帶,中國苦無海軍,僅由陸軍固守[38]:75。日軍曾砲轟廈門[38]:75。9月6日,日軍攻赤灣,威脅香港,日艦巡行於伶仃洋面,港粵航行陷於停頓[38]:75

9月22日,中共中央发表《共赴國難宣言》(即《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53]:121。宣示服從國民政府領導,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並且派遣朱德周恩來葉劍英等到南京[54]:33。9月23日,蔣為中共共赴國難宣言發表談話:「……余以為吾人革命所爭者,不在個人之意氣與私見。……中國共產黨人既捐棄成見,確認國家獨立與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惟望其真誠一致,實踐其宣言所舉之諸點,更望其在禦侮救亡統一指揮之下,人人貢獻能力於國家,與全國同胞一致奮鬥,以完成國民革命之使命。……」[54]:34-35中国国民党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74]:323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37]:355-357[74]:323[75]

淞沪會戰

[编辑]

1937年北平蘆溝橋事變後,蔣為長期作戰,將日軍入侵方向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同時也為引起國際社會(上海公共租界)注意日本侵華,在上海主動攻擊日軍;中日兩國不宣而戰,由地區衝突真正升級為全面戰爭[56]。蔣對麾下稱:「上海這一仗,要打給外國人看看。」[54]:337、8月之交,中國部分軍隊已開抵上海附近,並計劃封鎖江陰要塞,使長江日本船艦無法逃脫;行政院秘書黃濬受日本收買,洩露消息,漢口一帶日艦、日僑先期退出[14]:663-664。7月中旬,日本駐上海艦隊司令長谷川清建議東京,不宜將戰場局限於華北,應同時攻取上海、南京,分散中國兵力,制其死命[14]:664。7月下旬,長谷川清借口陸戰隊1名失蹤,布防上海閘北[14]:664。8月9日,中、日士兵在上海機場衝突[14]:664。8月11日,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接南京電話:「進軍上海」[54]:39;8月12日,國軍德械師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分別出現在江灣、閘北[54]:37

日軍設置的步兵砲陣地
國軍在戰鬥中救護傷兵

1937年8月13日上午9時15分,淞滬會戰揭幕[14]:664。國軍第八十八師先頭部隊在八字橋遭遇日軍,雙方互指對方先開火[54]:39。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首場大型會戰,是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之戰役[76]。中方稱「八一三戰役」,日方稱「第二次上海事變」[56]。中日雙方約有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持續3個月,日軍宣布死傷4萬多人,國軍統計死傷30萬人[44](日軍死傷實則近10萬人[77])。上海日軍初僅陸戰隊1萬人,中國陸軍4萬人,空軍轟炸日本軍艦;此後雙方陸續增兵,國軍雖不惜犧牲,終不抵日本砲火[14]:664。據學者李君山統計,30個國軍德械師,有21個師先後派到淞滬戰場[54]:42

八一四空战英雄高志航(前中)

日軍機13架轟炸杭州[14]:664。日本軍機分批襲杭州及廣德機場,時國軍第四大隊各機甫自周家口抵筧橋機場,即緊急升空作戰,由大隊長高志航率機27架,分途攔截,結果擊落日軍九四式轟炸機3架,後世稱八一四空戰[78]:283-286。中國空軍取得九比零戰績,1940年國民政府明令訂8月14日為空軍節[54]:40

空軍寇蒂斯霍克三型(前)與日本九七式戰鬥機(後)進行空中纏鬥
遭轰炸的上海南火车站

1937年8月14日,國民政府宣布自衛抗戰[14]:664。中國可供作戰飛機僅220餘架[14]:664。中國空軍分批出擊上海敵軍事據點及船艦,並以驅主力防衛首都南京[78]:283-286。8月23日,日軍松井石根率兩個師團登長江南岸,上海戰事從市區攻防轉為大規模陣地戰[54]:40。第一階段,日軍剛登陸,國軍在長江沿岸強攻圖打擊日軍;第二階段,9月11日起,國軍因傷亡過大改採守勢,將主力撤到瀏河—羅店—蘊藻濱—江灣一線,日軍轉守為攻,主攻羅店,國軍死戰不退;第三階段,日軍在北線進展,南面防線突出,一部向南迴轉,欲包抄國軍後路,鏖戰蘇州河[54]:42。9月中旬,國軍退守第一預備陣地;日軍約10萬人,國軍約30餘萬,制空權則在日本之手[14]:664。日本啟動後備動員體系,共12個師團抵上海[54]:42。戰役後期,國軍敗退,上海將失守[76]。由於國軍抗敵死傷極為慘烈,戰史學家喻之為「血肉磨坊戰爭」,甚至被喻為「中國版凡爾登戰役」[56]。9月28日,國際聯盟譴責日本暴行[54]:54

日軍閘北三義里匍匐前進
四行倉庫保衛戰中,被戰火包圍的四行倉庫頂樓升起了中華民國國旗

9月下旬,國軍退守第二預備陣地;10月26日,主要陣地失陷,退向上海西部[14]:664。10月,國府決議遷都重慶[56]。10月下旬,日軍迂迴包抄後方,國軍主力開始撤向蘇州河南岸[54]:45。10月21日,國軍以廣西軍隊為主力兵分三路總攻頓挫,日軍立刻跟縱逆襲;10月26日,蔣親自下達「固守」命令,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手令:「著第五二四團中校團附謝晉元,率該團第一營(加強)楊瑞符部,於本晚先在北火車站附近,占領陣地,掩護師主力轉進後,迅速進入四行倉庫固守待命。」[54]:49謝晉元率領由約430人組成一個加強營,固守四行倉庫;他們從此成為上海「孤軍」[76]。10月27日,最多三萬民眾在蘇州河畔四行倉庫觀戰;10月29日,由女童軍楊惠敏冒險送入之中國國旗在四行倉庫頂樓升起[54]:50

11月7日,日軍組成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同日日軍在金山衛登陸[54]:55。日軍2個師(第10軍)登陸杭州灣,國軍全線西撤[14]:664。11月9日,國民政府發表自上海撤退之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金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14]:64111月11日,國軍撤出上海[54]:55。11月12日夜,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56]。11月17日,蔣於陵園官邸召開第三次會議,獨排眾防守南京,陸軍訓練總監唐生智表示願意防守首都[54]:63。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言,決不為城下之盟[14]:664,「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更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以中華人民之眾、土地之廣,人人本必死之決心,以其熱血與土地凝結為一。吾人外得國際之同情、內有民眾之團結,繼續抗戰,必能達到維護國家民族生存獨立之目的,特此宣告,惟共勉之。」[54]:59由於苦戰之後,實力喪失十之六七,無法遏止日軍前進,預設之長江至蘇州、嘉興及江陰至無錫國防線不守[14]:664-665。除軍隊耗損,淞滬會戰後期毫無章法之撤退令戰線完全崩潰,令日軍得以長驅直入,間接導致南京保衛戰提早開戰[56]。東京大本營主張不進攻南京,設下追擊「統制線」,限制日軍在蘇州、嘉興以東之線;日軍前線將領則主張「暴支膺懲(懲罰暴戾的支那)」,認為只要逼迫中國,占領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就能屈服中方求和,逐漸成為日本輿論主流;12月1日,東京大本營頒布《大陸命第八號》,正式下達「敵國首都南京攻略」之命令[54]:62-63。根據相關研究,日本陸軍自1937年7月7日至12月31日至少在華東死亡24,026人,其中戰死至少18,344名,戰傷死至少3,554名,病死至少2,093名,事故死至少35名(實際死亡人數很可能遠高於上述數據)[79]

南京攻守

[编辑]
日軍攻佔中國首都南京

1937年11月下旬,松井石根5萬部隊兵分6路,進兵南京[54]:63。12月3日,數十架日機飛臨南京上空,中國空軍只剩下兩架零件完整能起飛之戰機,樂以琴董明德駕駛美國造「霍克III型」雙翼驅逐機迎戰,樂以琴殉國,年僅23歲[54]:63-64。12月8日晚,日军全线突破中国军队的外围防线,直逼南京城[80]:99。12月12日,中國首都南京陷落,12月24日,杭州繼之[14]:665

日軍活埋中國人

攻陷南京後,日軍入城大肆搜捕中國士兵,第6師團奉命「不論婦孺,一概格殺」,又以「未和中國宣戰」為由,中國士兵不具俘虜資格,默許集體殺戮、施暴[54]:66。12月13日南京失守後,日軍遂進行震驚世界之「南京大屠殺[56]。當時南京各國記者(包括日本隨軍記者)報導:民眾被迫自掘墳坑,然後日軍以機槍集體射殺;中國人遺體堆疊山高,成堆拋入長江[54]:66。日軍進入南京後,大肆劫掠、姦淫、屠殺,被擄官兵、平民婦孺,或遭集體掃射或被砍死,為時一週[14]:665。國軍第七十三軍七十七師排長徐朝祿少尉見到「沿街滿是屍體,還有好多赤裸的女人及女孩,被日本人用刺刀從下體挑得肚破腸流,躺在那裡。」[54]:66日軍用繩索,將數百名徒手士兵或民眾捆綁在一起,用機槍掃射,或用汽油焚燒[81]:31-32。由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底,日軍在6個星期內,屠殺至少20多萬人[54]:68。在張純如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裡,列出不少機構和學者對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之研究數據:根據當時南京之埋葬紀錄,最少也有20萬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錄得死亡人數為26萬;南京軍事法庭提出遇難者總數在30萬人以上,在中國被普遍接受[82]:169。12月15日,蔣發表《為我軍退出南京告國民書》:「中國持久抗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強固之民心。」[54]:6512月17日,中支那方面軍舉行南京入城式[80]:103。而根據日本陸軍內部資料,自1937年11月8日至12月13日止,日本華中方面軍總共死傷兩萬六千多人[83]

华北作战

[编辑]

華北日军占领北平后,一方面以主力沿平汉铁路进攻河北保定沧州石家庄德县一线;另以一部在主力右翼,沿平绥铁路北攻南口[14]:665。1937年日軍在關東軍參謀長坂垣策劃下,以相當大兵力主攻南口,中方由湯恩伯部之王仲廉師苦守,8月9日,日军開始正式攻击[38]:94。察哈尔境內日軍南攻張家口,激戰16天,8月下旬,南口失守,張家口亦陷[14]:665。8月31日,日军中国驻屯军与到达的国内援军编组为华北方面军、第1軍和第2軍[80]:82。日軍進陷山西大同[14]:665。9月13日,李服膺部在天鎮陽高一線守護不力,大同棄守[38]:95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平型关雁门关一线组织防御[80]:83

太原会战

[编辑]
平型关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115师缴获的军需物资

第八路軍朱德部奉命增援,與山西王靖國部配合兩方夾擊[38]:96。1937年9月25日,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被八路軍第115师在平型关以东设伏,經過激戰,該部日軍1,000餘人被全殲,並繳獲大批軍用物資[74]:323;擊毀汽車100輛、大車200輛,繳獲步槍1,0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戰馬53匹[84]。甫經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之紅軍林彪師會同晉軍、陝軍重創4,000日軍於晉北平型關,為中國在北戰場之首次勝利[14]:665。9月26日,中國軍隊殲敵一個聯隊,日軍向蔡峪口潰退,中國軍隊繼伏重兵於平型關之土溝,待其增援之兩聯隊經過,盡予以殲滅,遂成平型關大捷[38]:96。蔣致電嘉獎[74]:323。9月26日起,日軍於連雲港與中國軍隊發生炮戰,圖在墟溝登陸[38]:75。9月27日,中國軍隊乘勝攻靈丘,兩敗日軍[38]:96。10月2日,日軍佔領連雲港外東西島[38]:75

1937年10月,國軍第179旅开赴前线,太原市民夾道送行

10月初,卫立煌率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从河北石家庄转赴晋北增援,并负责指挥忻口会战[80]:87。忻口正面中国守军与处于日军后方第十八集团军密切配合,多次重创日军,使日军在晋北苦战[37]:434-452。10月26日,日军左纵队进抵娘子关侧后,中国守军主力仓促后撤,日军当日攻破娘子关,并追击溃退的中国守军[80]:91。中央軍及晉軍破之於忻口,軍長、師長戰歿,而戰地不為之動[14]:665

10月,日军一支西陷绥远省城归绥,一支南犯太原[14]:665。11月2日,晋东方向日军占领昔阳,形成与晋北日军会攻太原之势,忻口中国守军当夜南撤保卫太原[37]:470-475。日軍改自河北攻晉東;11月9日,日軍佔領太原[14]:665

8月8日,蔣分析國軍作戰態勢時認為:「全部戰略之弱點,乃在山東,應設法補救。」[54]:82南口之戰告一段落後,日軍循平漢鐵路南下:9月,攻陷河北保定;10月,攻陷石家莊;11月,攻陷河南安陽;另一路由津浦鐵路南下,攻陷德州[14]:665青島以陷於海陸夾攻,守軍於炸燬紗廠後西撤[14]:665。1938年1月11日,蔣由武昌飛開封,召集第一戰區第五戰區團長以上軍官會議,演講「抗戰檢討與必勝要訣」,要求各將領要剷除保存實力、擁兵自重之亡國思想,演講完畢,當場下令逮捕韓復榘[54]:83

根據利用日方官報死者名單所做出之研究,1937年日軍至少在華北戰死8,177人、戰傷死1,164人、病死546人、事故死87人、原因不明死去1人,總共在華北至少死亡9975人;在內蒙至少戰死112人、戰傷死13人、病死5人,總共在內蒙至少死亡130人,合計1937年日軍在華北與內蒙至少死亡10,105人[85](然華北戰場實際戰死者數量應該有更多的上修空間,因為根據日軍之後的機密文件顯示,當場戰死的人數往往是傷重不治者的十多倍[86][87],所以華北戰場實際的當場戰死人數應比8,177人多出不少)。

華東作戰

[编辑]
徐州會戰形勢圖

1938年2月,津浦鐵路北段日軍(华北方面军)深入魯南,南段日軍(華中派遣軍)越過淮河,企圖合犯徐州[14]:665。面對徐州北面門戶洞開,李宗仁調整部署,同白崇禧商定改為節節抵抗、誘敵深入,吸引日軍孤軍南下,相機將敵圍殲[54]:85。3月,南來日軍進攻臨沂,為時8日,傷亡頗大[14]:665;在津浦鐵路南段,張自忠第五十九軍(30,000人)強行軍不到24小時到臨沂近郊沂河西岸,3月12日分兩路強渡沂河,同時龐炳勳第三軍團(第四十師5個團,13,000餘人)從臨沂殺出,坂本支隊(第5師團第21旅團為主力)向北潰退[54]:86-88。3月17日,國軍第二十二集團軍第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3,000多人殉國;3月18日,瀨谷支隊(第10師團第33旅團為主力,配屬砲兵、工兵、裝甲車之「戰鬥群」,約萬餘人)攻下滕縣[54]:85-86

台兒莊大戰逐屋争夺

徐州東北台兒莊攻守尤為激烈,為時4週[14]:665。瀨谷支隊以第63聯隊組成「台兒莊派遣隊」,3月24日開始進攻台兒莊;同日蔣帶白崇禧到徐州,隔日白崇禧向蔣建請調來有德式反戰車炮之中央砲兵第十團;孫連仲第二集團軍第三十一師池峰城部守台兒莊,至3月31日全師傷亡超過七成,孫連仲掛電話給池峰城:「士兵填完了,你就填上去,你填進了,我就來填進去!」[54]:88-89。中國以4倍兵力,截斷日軍補給,殲其16,000人,日軍於4月7日後撤,證明其並非無敵[14]:665。4月7日,湯恩伯第二十軍團(10個師,72,000人)大敗坂本支隊;同日李宗仁、白崇禧下令全線反攻,湯恩伯軍團、孫連仲集團軍反攻大破瀨谷支隊,重創坂垣師團[54]:91-92。3月16日至4月15日之「台兒莊會戰」,中國軍隊約29萬人和日軍約5萬人在徐州台兒莊激戰一個月,中方傷亡5萬餘人,斃傷日軍2萬多人;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曾3次赴徐州視察督戰[84]。捷報傳到武漢,10萬人上街遊行慶祝[54]:95。南京失守後之士氣為之重振,人心尤為興奮[14]:665。日軍兩個師團傷亡近2萬人,中方死傷3萬餘人[54]:95。日軍改向山東、河南之交與安徽北部進攻[14]:665。5月17日,李宗仁主動放棄徐州,國軍主力撤出[54]:95;月底,河南蘭封、歸德相繼失陷,日軍攻打襄陽、樊城[54]:106。5月,國軍放棄徐州,戰場移於豫東[14]:665歷史學家黃仁宇稱:「不是先有國軍才有抗戰,而是因為抗戰才造就出國軍」;4月25日,李宗仁呈蔣四月敬電:「前次台兒莊作戰,孫總司令連仲指揮所部,固守台兒莊各村落,雖敵屢以主力,集中炮火,猛烈攻擊,皆能不恤傷亡,沈着應戰,並時反擊,予敵以重創,使湯軍團及張軫師,達成包圍,把握勝利。湯軍團長恩伯,指揮主力,迂廻棗、嶧,行動敏捷,側擊敵軍,果敢攻擊,獲取勝利之基礎。該總司令、軍團長,忠勇奮發,指揮洽當,寔已開國軍勝利之途徑,樹袍澤奮鬥之楷模,懇予特別褒獎,以勵有功,至所部各級官長作戰功績,已令查明呈報,以資分別獎敍。謹電呈鑒核」[54]:96

黃河花園口決堤,中斷下游局地交通,遲滯了日軍,也致数百万民眾受災

1938年6月5日,國軍不守開封[14]:665。國軍掘毁鄭州以東花園口黃河堤防,洪水向南泛濫,人民損失慘重[14]:665-666;6月9日決口成功,開始放水[54]:109。總計淹沒40餘縣,河南民宅沖毁140餘萬家,陸沉800餘萬畝,安徽、江蘇耕地陸沉1,100餘萬畝,傾家蕩產者480餘萬人[14]:666;奪去89萬民眾性命[54]:109。日軍進攻鄭州、南窺武漢之企圖為之滯延[14]:666

华中华南作戰

[编辑]
薛岳指揮第九戰區激戰13晝夜,殲敵1萬4千餘

武漢為南京撤退後最高統帥部所在地,亦為日本次一攻擊目標[14]:666。1938年2月以來,日本空軍不斷轟炸,遭到堅強抵抗:2月8日,中國空軍及蘇俄義勇軍擊落日機14架,中國大隊長李桂丹戰歿;4月29日,擊落日機21架,中國損失9架,蘇俄損失2架[14]:666。6月15日,日本海軍溯長江西上攻陷安慶,會同陸軍突破江西馬當要塞[14]:666。7月25日,九江失守,武漢外圍會戰開始,日軍分3路前進[14]:666

9月底,日軍主力第106師團孤軍深入到江西九江德安縣萬家嶺地區,國軍第九战区部隊由薛岳指挥下屬10萬將士,在南浔铁路战场與日軍約28,200人激戰13晝夜,殲敵1.4萬,日軍前所未遇重挫[84]

10月12日,日軍4萬人登陆大亚湾,10月21日佔领广州[14]:666。10月24日,國軍主動退出武漢,武漢會戰結束;11月11日,日軍占領岳陽;11月12日長沙大火,20萬人無家可歸[54]:114-115。《中國大百科全書》認為:「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和單純防禦之戰略方針,致使中國大片土地相繼淪陷」[88]:472。蔣致孔祥熙十一月皓電:「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用人失察,防範疏忽,致長沙大火人民受殃,着即革職留任,責成善後,以觀後效。」[54]:117尤其是武漢失守以後,抗日力量嚴重削弱[88]:472

1938年—1941年

[编辑]
1940年日軍佔領區

中國敵後軍民展開「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即散兵作戰)等廣泛之遊擊戰爭,牽制與消耗日軍,並在1940年進行「百團大戰」;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相互配合抗日持久戰,使戰線延長[70]:164。日軍雖然佔領大片中國國土,但無力全面進攻中國,無法實現征服中國之目的;於是,日軍在正面戰場採取局部軍事打擊以迫使國民政府投降之策略,把軍事進攻之重點轉向後方,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作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美英等盟國成立中國戰區,在中國建立空軍基地,中國則出兵緬甸聯合盟軍對日作戰[70]:164-165

分而治之

[编辑]
日本建立的傀儡政權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主席德王和日本占领军
1943年,日本召集汪精衛(左三)、張景惠(左二)等参加大東亞會議

1937年,「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成立[62]。1937年12月14日,冀察政務委員會經濟委員會主席王克敏等人在北平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並併入「冀東防共自治政府」[62]。1938年3月28日,北洋軍閥段祺瑞心腹梁鴻志任「行政院長」之「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62],并与日本订立条约[89]:21。1939年9月1日,日本人將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合併,在張家口成立「蒙古聯合自治政府」(1941年改稱「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德王任「主席」[62]。1940年3月29日,汪精衛政權成立於南京,汪精衛自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長,主席之位为林森预留[59]:15陳公博周佛海等分據要津,「維新政府」取消,北平「臨時政府」改名「華北政務委員會」,由日本直接控制,非汪之權力所及[14]:679

日本於1937年12月22日向中國提出更苛刻「和談」條件,並聲稱「蔣介石須在規定的時期內派遣和平談判代表至日本所指定的地點」[90],蔣乃中止與日本談判[91]:1473

1938年1月,孔祥熙繼蔣為行政院長,3月,蔣任中國國民黨總裁,汪任副總裁,汪難免有不快之處[14]:677。12月19日,汪夫婦與追隨者從重慶出走,先到昆明,然後轉往河內[54]:149。12月29日,汪致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請依近衛之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3點,與日本恢復和平[14]:678。1939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召开临时紧急会议,永远开除汪党籍;撤革所有职务,國民政府下令嚴緝民族叛徒[14]:677。3月,汪在河內遇刺,未中,再宣布和平是中國獨立生存之要道,急於自立政府[14]:678。汪一行人在日方協助下,5月抵達上海,6月轉赴東京[54]:153。12月30日,日、汪签订《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參與其事之高宗武及陶希聖竟逃往香港,將全文披露,證明汪之賣國證據,日、汪大感狼狽[14]:678。1939年9月12日,日本成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西尾寿造任司令官,板垣征四郎任总参谋长[59]:15。1940年3月26日,汪精衛偽組織在南京成立[68]:41。1940年,汪在日本的保護下來到南京,以「還都」的名義於3月29日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89]:132。蔣嚴正駁斥,明令通緝[68]:41

深入内陆

[编辑]
1938至1944年,日軍轟炸重慶達數百次之多
1941年6月5日的轟炸致多達4000位民眾死亡

為動搖國民政府抗戰決心,迫使其屈服投降,從1938年到1943年,日軍出動大量飛機,對成為中國抗戰政治中心之重慶持續數年「戰略轟炸」,使許多民眾遭轟炸而犧牲[70]:132。1939年後,日本空軍對中國後方轟炸遠及於西北蘭州、西安、西南之昆明,而以重慶為主要目標[14]:686-687。總計日軍對西南大後方,投彈60,174枚;重慶受創最烈,尤其是5月3日至5月4日,落彈上萬枚,傷亡慘重[92]:32。特別是1941年6月5日,日軍出動24架飛機分三批輪番轟炸重慶,空襲時間長達5個小時;十八梯大隧道內由於避難民眾人數過多,通風不暢,致使1,200名左右之避難市民被活活悶死;這就是「六五大隧道慘案[70]:132。此一年之內,總計各地被空襲2,600餘次,人民死者28,000餘,傷31,000餘,房屋被毁138,000餘間[14]:687。除少數邊遠省份外,中國各省均曾遭到日機轟炸;這種不區分軍隊與平民目標之無差別狂轟濫炸,給民眾生活帶來深重災難,人們長期生活在恐怖之中[70]:132

1939年,第一次長沙會戰中的日本士兵

日本為鞏固已有據點,維護水陸運輸線,擴大佔領區,嚴密封鎖中國對外交通,1939年至1941年,一再發動攻勢[14]:686。重要戰役,一為兩次贛北之役:第一次在1939年3月,日軍約50,000人,進犯南昌,國軍約20萬迎擊,一週後南昌陷落;第二次在1941年3月,日軍約4萬,國軍倍之,激戰於南昌以西地區,為時2週,日軍頗有損失[14]:686。二為兩次鄂北豫南之役:1939年4月,國軍在各戰區反攻,5月,武漢日軍5萬分路進攻,為10餘萬國軍所遏阻,成相持之勢[14]:686歷史學家呂芳上稱,1940年棗宜會戰中,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與敵激戰九畫夜,命令部隊死守陣地,沒子彈用刺刀、用大刀、用石頭、用牙齒與敵纏鬥、拚個死活,以原始身軀對付現代武器[54]:5。1940年5月,日軍再度進犯,兵力約增加一倍,中國國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陣亡,6月日軍佔領宜昌,截斷四川、湖南間水運[14]:686。三為兩次湘北之役:1938年11月,日軍自湖北侵入岳州,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下令縱火,長沙全市幾化為灰燼,1939年9月日軍10萬來攻,10天後為國軍20餘萬拒退,為第一次長沙大捷[14]:686。長沙會戰結束後,白崇禧在衡山軍事會議上分析,日軍有「快」、「硬」、「銳」、「密」4項優點;國軍在反擊時,應以穩定對快速、堅韌對強硬、伏兵對銳利、嚴明對機密[54]:162

1939年2月10日,日軍佔領海南島[68]:39;6月发动潮汕戰鬥占领潮安汕头;11月,登陸欽州灣;兵力約5萬人,西趨廣西,襲陷省城南寧,完全斷絕中國與法屬印度支那間之交通[14]:686。11月15日,日軍70艘登陸艇在北海灣龍門港登陸,很快占領南寧;12月4日,占領崑崙關;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要收復崑崙關,向蔣申請調用中央軍第五軍任主攻[54]:155。12月,國軍16萬於南寧東北崑崙關大舉反攻,歷時兩月[14]:686。12月18日,國軍反攻,血戰近兩週奪回崑崙關[54]:157。而在1939年10月下旬時,時任陸軍次官的阿南惟幾在省部聯合會議上發言表示,已經有數十萬名日軍陣亡於中國戰場[93]:46

日本對外擴張政策,分南進與北進[14]:684。1939年5月起諾門罕戰役蘇軍朱可夫統領下以寡敵眾,擊潰日本關東軍兩個師團[54]:155。直接导致平沼骐一郎内阁倒台。7月,日本決定南進,為處理「中國事變」,更須解決南方問題,斷絕越南緬甸與中國交通[14]:684

1940年,日軍出兵侵入越南,威脅英荷南洋帝國[38]:257。6月,乘法國在歐洲戰敗,迫令維希法國停止滇越鐵路為中國運輸物資,中國通海口之交通線全斷[14]:684。7月,英國政府為討好日本,竟封鎖中國唯一國際邊道滇緬公路,使中國作戰物資之出口完全斷絕[38]:257。後因美國對日態度趨於強硬,3個月後,始行重開[14]:684。自此中國深感財政困難,通貨膨脹不已,軍民生活日益艱苦,直到1944年秋間,實為中國抗戰最艱苦階段[38]:257。9月,六萬日軍登陸安南北部進攻滇桂[68]:41。而日軍同樣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如東條英機在1941年10月14日的發言當中,就承認日軍已經有數十萬人在華作戰陣亡[94][93]:611。另根據日本戰後研究,在華日軍作戰陣亡或因重傷殘廢無法再度返回戰場:1937年至少5.1萬人,1938年至少8.9萬人,1939年至少8.2萬人,1940年至少4.2萬人,1941年至少4.1萬[95]:204-205

敵後戰場

[编辑]
敵後區游擊司令劉震東
敵後特務烈士鄭蘋如

国民政府1938年11月劃分的十二個作戰區域,分別為第一戰區第二戰區第三戰區第四戰區第五戰區第六戰區第七戰區第八戰區第九戰區第十戰區魯蘇戰區冀察戰區[96]:409-410

為孤立抗日力量,日軍強迫大批老百姓遷徙到其劃定之變相集中營,建立「集團部落」,使許多地方成為「無人區」,以此割斷民眾與抗日軍隊之聯繫[70]:133。日本嚴格禁止老百姓在「無人區」居住和耕作;而在「集團部落」內部,則實行「米穀統制」政策,農民自己加工糧食之工具也被沒收;日軍規定農民生產之一切糧食果品統歸大倉,嚴禁私留或者買賣,否則受到嚴厲懲罰;生活在「集體部落」之老百姓已經失去一切人身自由[70]:133

日本軍製造「滿洲國」後,萬里長城成為它與華北地區之所謂「交界」地帶;從1941年秋到1942年秋,中國共產黨領導之八路軍沿長城一線建立帶狀之抗日根據地;日本軍感到威脅,在「滿洲國」軍配合下,把居民強行遷移到集團部落,將原來之村莊燒毁,不願意遷移之居民則被屠殺,結果在沿長城一線建立500公里以上之無人區;因此,大量農民失去家園,因飢餓與疾病而死亡[70]:133。1940年10月2日至11月30日間,日軍在掃蕩八路軍晉冀魯豫邊區的太行區與太岳區時,下令:「這次作戰,與過去完全相異,乃是在於求得完全殲滅八路軍及八路軍根據地。凡是敵人地域內的人,不問男女老幼,應全部殺死;所有房屋,應一律燒毀,所有糧秣,其不能搬運的,亦一律燒毀,鍋碗要一律打碎,井要一律埋死或下毒。」[97]

1939年華北日軍總共有6,637人戰死、16,758人戰傷,1940年華北日軍則有6,337人戰死,13,200人戰傷[98]

國共爭奪敵後戰場

[编辑]

1939年11月26日冬季攻勢晋系阎锡山爆發十二月事变,11月28日薄一波领导的山西新军宣佈起義脱离晋系编入八路军120师、129师编制,促使冬季攻勢擔任主力的第二戰區處於混亂[14]:682[80]:389。12月冬季攻勢,國軍動員80個師,55萬兵力,各戰區分別收復包頭、信陽、沁陽等城市;隔年更攻入開封、新野、襄陽、福州等地;日軍反攻回復原來戰線,日本軍部檢討時認為:「……我軍未依期望進展,掌握主動,致使中國軍隊能發動此一頑強之攻勢,直可視為事變以來陸軍最為黯淡之時期。」[54]:162

1940年,第89軍在黄桥战役中被殲;三個月後,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中被殲。國共互相指責

1940年3月,国军山西南部經太行山河北日軍發動攻勢,八路军在距離日軍50英里外的情況下發動抗擊朱怀冰石友三的6萬國軍,八路军取得上风[80]:390[99]。华中地区国共发生竹沟惨案、平江惨案等事件,中共处于不利地位[80]:388。1940年10月,新四軍與蘇魯戰區之國軍游擊隊在江蘇泰州黃橋鎮衝突,消滅蘇北國軍[54]:171。蘇北地區的中國共產黨新四軍与當地駐紮的國民革命軍发生黃橋戰役,一舉击溃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所屬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80]:391。軍事委員會命令新四軍一律開赴黃河以北作戰;命令期限一再展延;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指揮第三十二集團軍上官雲相部包圍新四軍主力10,000多人[54]:171-172。1941年1月4日至12日,新四军在皖南泾县遭国军包圍(皖南事變),軍長叶挺以下5,000人被俘,副軍長項英被殺,番號撤銷;中國共產黨稱為第二次反共高潮,自行任命陳毅為新四軍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並要求恢復該軍番號,懲辦與事變有關人員,撤退華中國軍,平毁陝甘寧邊區封鎖線,廢除一黨專政,再要求承認中國共產黨之抗日政權,維持華北、華中及西北防地現狀,八路軍、新四軍編為6個軍,成立各黨派聯合委員會,國、共代表分任主席副主席[14]:682。最後中共统一整编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为7个师[80]:400

1941年—1945年

[编辑]
1941年,蘇聯與日本簽訂《中立條約》,互相承认滿两国的领土,中國失去僅有的外界官方援助,自此孤立無援

1941年4月,蘇聯與日本簽署《日蘇中立條約》、《共同宣言》,其宣言內有:「……蘇聯誓當尊重滿洲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日本誓當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100]:4681-4682。中國共產黨出于此条约有利于打破德日包围苏联的局势,为国际局势考虑,表態全力支持。但其态度难以为民众所接受[101]:8-9國民政府外交部王寵惠部長發表聲明,強調東北四省外蒙均為中華民國之領土,《蘇日共同宣言》對中國絕對無效[80]:757-758

美國取消在華治外法權

1941年7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禁止對日本輸出石油等戰略物資,凍結日本在美財產,並要求日軍撤出越南[54]:178。當時日本雖還有不少蘇聯庫頁島的豐富油田開採權[102],但只能勉強支持其侵華,因此在年底襲擊夏威夷,擴大為太平洋戰爭

1944年春季,中國軍隊在華北、華中、華南敵後戰場發動攻勢作戰,不過日軍也發動最大規模的一號作戰進行總攻擊,日本稍微佔上風的情況下,達到了最大佔領範圍;至1945年夏季國軍反攻態勢始慢慢出現,期間共殲滅日偽軍47萬餘人,攻克城市70餘座,收復大片國土[70]:165

中国内陆戰區

[编辑]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的日軍陣地
台灣新竹人鄒洪上將,長沙會戰有功獲雲麾勛章
1942年1月第三次長沙會戰,國軍第十軍陣地
1943年夏,第六戰區中國軍隊在三峡地区行军

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期間,中國軍隊與日軍在第九戰區有過4次大規模會戰,日軍先後出動66萬人次、共傷亡10.7萬人,國軍出動100多萬人次、共傷亡13萬人,在中國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直到1944年5月第四次長沙會戰,激戰月餘,日軍才攻陷長沙[84]。1941年1月16日,日本陆军中央部制定了《对华长期作战计划》,企图在年内在不减少现有兵力,对重庆国民政府采取高压的军事态势,利用国际形势变化尽早解决中国作战[80]:338。1941年9月,日軍第二次來攻,4天後退卻,此為第二次長沙之捷[14]:686。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目的在消滅第九戰區作戰主力,在9月28日攻入長沙,10月1日日軍主動撤退;國軍由西、北、南三面增援,損失嚴重[54]:177第二次长沙会战于1941年9月6日爆发,历时33天,日军攻占长沙,之后迅速撤离,国军趁机收复失地,双方恢复战前状态[80]:345。阿南惟幾為策應日軍奪取香港作戰,再次進兵長沙,薛岳領導國軍節節抵抗,削弱日軍攻勢後往兩翼撤退,誘使日軍抵達長沙城下,兩側國軍切斷日軍補給線;1942年1日日軍不支後撤,遭國軍攔截襲擊,损失惨重[54]:177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开战以来,同盟国取得的首次胜利,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03]:99

1942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会战,在打通浙赣铁路,摧毁沿线机场后撤退[103]:99-111

緬印戰區

[编辑]
1942年,正在組裝M1榴彈炮的中國遠征軍

日本方面不滿足于控制東南亞的油氣資源,注意到滇緬公路對中國的意義[59]:362。原本中英两军预定在曼德勒筹划與日軍会战[103]:45,但日軍先夺取英军控制的仁安羌,使得英军开始向印度退兵,於是日軍迂回至国军背後,令中国远征军右翼暴露,结果联合作战破局成為各自潰退慘劇,远征军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殘部被迫自野人山回國或撤往印度,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撤退回国[103]:46-49

1943年6月,中國遠征軍於怒江畔作戰

史迪威重一隅而忽略全局,與中國全面抗戰之戰略觀念不同;遂公開反抗蔣之命令[53]:131。1943年6月24日,史氏因要求撤換杜聿明軍長不獲中國政府同意,乃不經預告,於二日後將中國戰區作戰之美國第十隊轟炸機,全部調埃及助英軍作戰[53]:131。其後史氏曾拒絕將租借法案下撥給中美商業組織之中國航空公司兩架運輸機轉交中國空軍,不肯向華盛頓代轉中國前線500架飛機之作戰計劃,反對美軍1000桶飛機汽油之借用[53]:131。史氏甚至要求擔任中國三軍統帥,美援武器直接援助中共,大為中國朝野所不滿[53]:131

战事逆转

[编辑]
1943年冬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在埃及开罗發表新聞公報《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03]:488。1943年11月,日军进攻常德,戰鬥一直持續至12月20日,日軍一度攻占常德,但在中国军队反击下最後撤退[103]:120-130

1944年1月4日,支那派遣軍向東京大本營提交作戰計畫,準備大規模進攻,打通平漢鐵路粵漢鐵路,破壞美國在中國空軍基地;1月24日,東京大本營批准作戰計畫,正式名稱是「大陸打通作戰」,行動代號為「一號作戰」,動員兵力51萬,轟炸機200架配合作戰,調集2年用空軍彈藥,軍用馬匹67,000頭[54]:223-225

1944年夏,國軍第十軍在衡陽保衛戰中奮戰47日,7600位將士身亡

爲了取得東南亞地區的物資,日本于1944年4月發起豫中会战,击溃湯恩伯河南省的大军,打通了平汉线之河南至武汉段[59]:841。4月23日、5月1日、5月25日,先後攻陷鄭州、許昌、洛陽[54]:225。6月19日,日軍攻破長沙[54]:235。6月2日,第十軍進駐衡陽[54]:241。第十軍軍長方先觉率部顽强抵抗47天,最终城破[59]:848。第十軍堀壕灌水,作背水一戰之決死陣勢,能夜戰,常逆襲,日方稱為「勇敢之重慶軍」[54]:243。华中日軍与华南日軍又联手发起桂柳會戰,一路占领广西,打通湘桂铁路,最後打到贵州省独山,震动重庆[59]:1032-1033。11月11日,桂林和柳州同時失守;12月5日,日軍攻陷獨山;12月10日,第二十九軍軍長孫元良率900餘人,跑步抵達獨山,擋住日軍攻勢[54]:272-274

正面戰場之中國軍隊在1944年緬北滇西反攻作戰中也取得勝利,並在6月收復柳州後,制訂反攻計劃;日軍被迫開始收縮戰線[70]:165。1944年5月,由宋希濂指挥的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後攻克日軍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搶通中印公路[103]:551-555。1945年1月,中緬國軍會師南坎[68]:46。中印公路首次通車,蔣決定命名為「史迪威公路」,自茲由印度運入作戰物資,得以暢通,印度輸油管亦接通至昆明[68]:46

1945年春,湘西會戰日軍重挫,中國轉入反攻。圖為雪峰山

1945年2月以後,盟軍正逐步逼近日本本土,於是為了消滅美軍在中國的飛機場以維持大陸交通線的通暢並早日結束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