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浏阳会馆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浏阳会馆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西城区北半截胡同41号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8-10
认定时间2011年6月13日

北京浏阳会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半截胡同41号,是湖南浏阳人士在北京的会馆。[1][2]

历史

[编辑]

《京师坊巷志稿》、《顺天府志》都记录浏阳会馆在库堆胡同,库堆胡同位于北半截胡同和南半截胡同中间处斜出。中华民国时期,库堆胡同并入北半截胡同,故浏阳会馆变成位于北半截胡同。[2]

浏阳会馆建于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门匾由谭继洵书写。[2]该年,谭继洵等人见湖南会馆不敷使用,乃购得如今北半截胡同路西的官房一所,当作湖南会馆公产,不久就改名为浏阳会馆。[1]

同治十三年(1874年)谭继洵升为户部员外郎,率包括儿子谭嗣同在内的全家住进浏阳会馆。不久,浏阳学者欧阳中鹄来到北京,被谭继洵请到浏阳会馆教谭嗣同学业。欧阳中鹄推崇王船山,谭嗣同由此受到熏陶。光绪三年(1877年)谭继洵赴外地任职,谭嗣同随父亲离开浏阳会馆。[1]

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住在浏阳会馆。[2]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召谭嗣同等维新变法人士到北京,同年七月初五谭嗣同抵达北京,住进浏阳会馆前院的西房,自题名“莽苍苍斋”。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常在此商议维新变法之事,浏阳会馆因此是维新派活动中心之一。谭嗣同该时期的不少书信及诗文都作于此处。[1]

谭嗣同被慈禧太后处决后,浏阳会馆一度成为悼念他的祠堂,旅居北京的湖南同乡每年在此悼念谭嗣同等乡贤。中华民国时期,会馆出租给一个姓周的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会馆移交给北京市人民政府。现在为民居。[2]

建筑

[编辑]

浏阳会馆坐西朝东,由前后相连的三个院落组成,占地狭长。有房屋20多间。[2]

  • 前院:是主院,有房14间。西房五间,正对大门,是正房,其中正中的三间就是谭嗣同的“莽苍苍斋”。[2]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住进西房后,自题屋名“莽苍苍斋”。莽苍苍斋南间是书房,中间是会客厅,北间是谭嗣同卧室。[1]
  • 中院
  • 后院
  • 后门:浏阳会馆的后门设在西侧的南半截胡同。[2]

浏阳会馆内有对联:“家无儋后,气雄万夫。”还有对联:“视尔梦梦,天胡此醉;于时处处,人亦有言。”抄有挽联:“亘古不灭,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趋若波涛。”[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南城撷旧影 会馆老字号,北青网,2011-04-12. [2014-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胡春焕、白鹤群,北京的会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170-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