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舍故居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9°55′07″N 116°24′30″E / 39.918643°N 116.408362°E / 39.918643; 116.408362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的正房及两棵柿子树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分类近现代建筑
时代1950年至1967年
编号3-55
认定时间1984年5月24日

北京老舍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是作家老舍全家1950年开始居住的地方。1997年东城区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葺此院,并设立为老舍纪念馆(英語:Lao She Memorial Hall),1999年2月1日老舍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正式开放。为北京市文物局直属单位。

历史

[编辑]

老舍故居西邻东黄城根南街,这套宅院大约建于清朝后期。1949年12月,老舍自美国回到北京。当时妻子胡絜青和四个孩子尚在重庆。1950年4月,老舍在北京丰富胡同看中一套普通的四合院,随即购入并修缮。当时原房主不要钱只要布,老舍便用一百匹白布换得了这套四合院。1950年,老舍携全家迁入居住。老舍在这里居住了16年,一直居住到1966年投太平湖自杀身亡。[1][2][3]老舍的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等24部著作都是在该院居住时写的。[3]

老舍故居第二进院的北房。房前有老舍的雕像
老舍故居第二进院。远处为北房前的老舍雕像,左侧是西厢房
丰富胡同南口指向老舍故居的路标

1954年春,老舍在这小院中亲手栽下两棵柿树。每逢秋季,树上坠满柿子,老舍夫人胡絜青便将这小院称为“丹柿小院”。[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来到这座“丹柿小院”访问老舍一家。到了吃饭时间,老舍的夫人胡絜青手忙脚乱端出一小碟炒蛋、一小碟干鱼,周恩来大笑说:“你和小超一样,知识分子,不会做饭!”[2]

老舍选择居住在这小院的原因很多。早年该地附近是北京市文联的所在地,老舍到北京市文联开会和接待外国朋友都较方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都在附近,老舍创作剧本时和导演、演员商量戏较方便;此处离东安市场近,老舍买菜、理发方便;东来顺萃华楼等知名饭馆也很近,方便就餐。但该院房屋年代久远,建筑质量也不好。夏季经常漏雨,有一次老舍在书房一觉醒来,发现两脚竟被漏下的雨水打湿。某年地震,小院的院墙垮塌两面,没塌的墙也被震裂,地上落满碎砖头,可见墙是用碎砖头盖的。[3]

1984年5月24日,该院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前后,胡絜青以及大部分子女便相继迁离小院。此院后由胡絜青捐献给国家。1996年,政府拨出专款以修缮此院。1997年11月,老舍的女儿舒济也迁离此院,成为老舍家庭成员中最后迁离的一个。1999年2月,老舍纪念馆在此开馆。[1][3]

2012年,老舍纪念馆与天坛街道合作,在“龙须沟”所在地(即今金鱼池社区)创建了老舍纪念馆金鱼池分馆。[4]2013年8月23日,在老舍纪念馆金鱼池分馆举行老舍书屋揭牌仪式,老舍书屋由东城区天坛街道工委、天坛街道办事处发起成立,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和老舍纪念馆馆长王志平一起为老舍书屋揭牌。[5]

建筑

[编辑]

该院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是坐北朝南的二进小院。[1]

  • 院门:为馒头门,开在院东南角,坐西朝东,双扇黑漆板门,合瓦清水脊。
  • 影壁:院门内是一座一字影壁。
  • 第一进院:院门内是一个小院,有两间南房。
  • 第二进院:从第一进院北面穿过屏门,便是第二进院。第二进院有北房三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两侧的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二间。院内房屋都是硬山合瓦过垄脊屋面。北房明间和西次间是客厅,东次间是胡絜青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的卧室兼书房;书房向东通客厅,向南通西厢房北山墙前面的小天井。客厅的墙上挂着不少字画,过去老舍经常更换字画来细细欣赏,在他的收藏中有齐白石的代表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书房内的硬木镶大理石书桌上摆着几件文物:一枚齐白石为老舍刻的印章;一只冯玉祥将军赠他的玉石印泥盒;还有一方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砚台,砚台上刻着“笠翁李渔书画砚”。老舍纪念馆成立后,东西厢房设为展厅,介绍老舍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北房及耳房恢复成当年的生活原貌陈列展示。[1]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