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尤里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哈羅德·尤里 Harold Urey | |
---|---|
出生 | Harold Clayton Urey (1893-04-29)1893年4月29日 美国印第安那州沃克頓 |
逝世 | 1981年1月5日(1981歲—01—05)(87歲) 美国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 |
母校 | 蒙大拿大學(BS)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PhD) |
知名于 | 發現氘 米勒-尤里實驗 碳酸鹽-矽酸鹽循環(英语:Carbonate–silicate cycle) |
奖项 | 諾貝爾化學獎(1934) 威拉德·吉布斯獎(英语:Willard Gibbs Award)(1934) 戴维奖章(1940) 富兰克林奖章(1943) 功績勳章(英语:Medal for Merit)(1946) 皇家學會外籍院士(1947) J·勞倫斯·史密斯獎章(英语:J. Lawrence Smith Medal)(1962)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64)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1966) 普里斯特利奖章(1973) V·M·戈耳斯密特獎(英语:V. M. Goldschmidt Award)(1975)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化学 |
机构 | 哥本哈根大學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 核子學術研究所 芝加哥大學 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
博士導師 | 吉爾伯特·路易斯 |
博士生 | 史丹利·米勒 哈蒙·克雷格(英语:Harmon Craig) 米爾德里德·科恩(英语:Mildred Cohn) 傑拉德·J·瓦瑟伯格(英语:Gerald J. Wasserburg) |
签名 | |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英語:Harold Clayton Urey,/ˈjʊəri/ YOOR-ee,1893年4月29日—1981年1月5日)是一名美國物理化學家,他在同位素方面的開創性研究使他因發現氘而在193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原子彈的研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對從非生命物質發展出有機生命的理論做出貢獻[1]。
尤里出生於印第安納州沃克頓,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吉爾伯特·路易斯的指導下主修熱力學。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他獲得美國-斯堪地納維亞基金會(英语:The American-Scandinavian Foundation)的獎學金,在哥本哈根的尼爾斯·波耳研究所學習。在成為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副教授之前,他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擔任研究助理。 1931年,他開始同位素的分離工作,最終發現了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尤里將他在同位素分離方面的知識轉向鈾濃縮的問題。他領導位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小組,開發使用氣體擴散法的同位素分離。該方法被成功開發,成為戰後早期使用的唯一方法。戰後,尤里成為核子學術研究所的化學教授,後來又成為芝加哥大學的瑞爾森化學教授。
尤里推測,早期的陸地大氣是由氨、甲烷和氫組成的。他的芝加哥大學研究生之一是史丹利·米勒,他在米勒-烏雷的實驗中表明,如果這種混合物暴露於電火花和水,它可以相互作用產生氨基酸,通常被認為是生命的組成部分。對氧的同位素的研究導致古氣候學研究這一新領域的開拓。1958年,他接受新成立的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全職教授職位,在那裡他幫助創建了科學學院。他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化學學院的創始成員之一,該學院創建於1960年。他對空間科學越來越感興趣,當阿波羅11號從月球帶回月岩樣本時,烏里在月球物質回收實驗所對它們進行檢查。登月太空人哈里遜·舒密特說,尤里作為志願者找到他,希望他能參加單程月球任務,他說:「我會去的,能不能回來我不在乎。」[2]。
備註
[编辑]- ^ Miller, S. L.; Oró, J. Harold C. Urey 1893–1981.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1981, 17 (5): 263–264. Bibcode:1981JMolE..17..263M. PMID 7024560. S2CID 10807049. doi:10.1007/BF01795747.
- ^ Harrison "Jack" Schmitt – 1903–1969 Wrights to Armstro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Tube video posted February 29, 2016, by the Florida Institute for Human & Machine Cognition)
參考資料
[编辑]- Urey, H. C. (1952). The planets: Their origin and develop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rs. Hepsa Ely Silliman Memorial Lectures. Document in which Urey describes the carbonate–silicate geochemical cycle controlling the long-term climate on Earth during the geological ages (see Berner, Lasaga and Garrels (1983) on the subject).
- Berner, Robert; Lasaga, Antonio; Garrels, Robert. The carbonate-silicate geochemical cycle and its effect o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over the past 100 million years.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983, 283 (7): 641–683. Bibcode:1983AmJS..283..641B. doi:10.2475/ajs.283.7.641.
- Arnold, James R; Bigeleisen, Jacob; Hutchison, Clyde A., Jr. Harold Clayton Urey 1893–1981. Biographical Memoirs. 1995: 363–411 [August 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9).
- Hewlett, Richard G.; Anderson, Oscar E. The New World, 1939–1946 (PDF).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2 [March 26, 2013]. ISBN 978-0-520-07186-5. OCLC 63700464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9-26).
- Shindell, Matthew. The Life and Science of Harold C. Urey. Chicago,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9. ISBN 9780226662084.
- Silverstein, Alvin; Silverstein, Virginia B. Harold Urey: the Man who Explored from Earth to Moon. New York: J. Day. 1970. OCLC 115279.
外部連結
[编辑]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 1952年: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鮑林 / 1955年:迪维尼奥 /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罗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尔文 /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 1963年:齐格勒、纳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马利肯 /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萨格 / 1969年:巴顿、哈塞尔 / 1970年:莱洛伊尔 / 1971年:赫茨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利普斯科姆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尔 / 1979年:布朗、维蒂希 /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 1982年:克卢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尔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马库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欧拉 /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兹韦勒 /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 |
2001年- | 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沙普利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尔 /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铃木章 / 2011年:谢赫特曼 /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尔 / 2014年:貝齊格、赫尔、莫尔纳尔 /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 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 2020年:沙尔庞捷、道德纳 / 2021年:利斯特、麦克米伦 / 2022年:贝尔托齐、梅尔达尔、沙普利斯 / 2023年:巴文迪、布鲁斯、叶基莫夫 / 2024年:贝克、哈萨比斯、江珀 |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获得者 | |
---|---|
1820年代 |
|
1830年代 |
|
1840年代 |
|
1850年代 |
|
1860年代 |
|
1870年代 |
|
1880年代 |
|
1890年代 |
|
1900年代 |
|
1910年代 |
|
1920年代 | |
1930年代 |
|
1940年代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1910年代 |
|
---|---|
1920年代 |
|
1930年代 |
|
1940年代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