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斗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贵州革命造反派(1967年4月)
青岛革命造反派(1967年4月)

武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同群众组织之间的武装冲突,常发生于造反派保守派之间或造反派内部,也发生于不同派系的红卫兵之间[1][2]。1966年12月,上海康平路事件重庆一二·四事件成为全国大规模武斗的开端[3][4][5][6]。1967年1月,上海爆发“一月风暴”,毛泽东表态支持,引发各地群众展开大规模夺权运动,并导致权力斗争[1][5][7]。1967年夏,在江青提出“文攻武卫”后,武斗迅速升级,有观点认为中国大陆此后进入了“全面内战”的状态[8][9][10][11][12]。1968年夏,在中共中央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干预下,全国各地的武斗逐渐结束[9][13]

武斗形式从最开始的使用棍棒、砖头,逐渐演变到使用自制步枪、轻重机枪冲锋枪迫击炮手榴弹甚至土炮装甲车[14]。武斗者多为年轻人、死伤惨重;据学者估计,1967-1968年间,武斗共造成了30万-50万人的非正常死亡[15][16],而据1996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四个部门合编的《建国以来历史政治运动事实》一书记载,武斗造成23.7万余人死亡、703万余人伤残[17][18]

截止1969年,被抢夺用于武斗的各类武器装备包括约187.7万把枪支(一说是1,877万)、14,828门火炮、271.9万枚手榴弹等等[19][20]。严重的武斗事件包括重庆大武斗四川泸州武斗、江苏徐州武斗等。

历史发展

[编辑]

武斗起因

[编辑]

1966年5月,毛泽东等人在中国大陆发动了文化大革命[21][22]。1966年12月4日,重庆爆发“一二·四事件”,12月底上海爆发“康平路事件”,成为全国大规模武斗的开端[3][4][5][6]。依据戚本禹张春桥关锋等人回忆,1966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自己的生日家宴上,对众人举杯说道:

版本1[23]:为明年全国全面内战胜利干杯!

版本2[23][24]: 为展开全国全面内战干杯!

版本3[25]:祝展开全国全面内战!

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的“一月风暴”爆发,毛泽东表态支持,大规模的群众造反夺权开始[1][5][7]。此后,各地造反派受影响也纷纷展开夺权运动,在此期间造反派内部因权力斗争而产生分裂,各派系之间开始发生武力冲突、形成武斗[1][12]。而由于毛泽东严格禁止官员动用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镇压造反派群众,并要求军队支左,官员便暗中武装保皇派镇压造反派,也引发两派武斗[12][26]

北京市的武斗从1967年春开始,据当时火葬场统计,武斗死亡最多的1天达70多人[27][28]。时任公安部部长谢富治本来要求公安系统、北京市委分别发出“要求不准打死人”的通知,但遭到毛泽东的批评和阻止:“你们还是想压制群众,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发动,你们不能像消防队救火一样。”[27][28] 1967年夏天,江青提出“文攻武卫”后,武斗进一步升级,有观点认为中国大陆此后进入了“全面内战”状态[8][10][11][12]

武斗形式

[编辑]

早期的武斗形式主要以打群架、扔砖头为主,并未使用重武器[14]。1967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六·六通令》,试图纠正“打、砸、抢、抄”之风[9][29][30]

江青接见红卫兵(1967年8月)

但此后“武汉720事件”爆发,武斗冲击了毛泽东居住的东湖宾馆湖北省军区的指战员组织保守派“百万雄师”进行了介入(“百万雄师”被毛泽东定性为保皇派),保守派以及造反派各有死伤[12][31]。因此,毛泽东认为一大批军队是反了的,进而提出要发枪给左派[12],担任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的毛泽东夫人江青遂认为,军队出现了支持保皇派的企图,主张武装左派、文攻武卫[12][31]。7月22日,江青在接见河南省群众组织代表时说[9][10]

我们不能太天真烂漫,当挑起武斗的一小撮人,他们拿起武器打你们的时候,革命群众可以拿起武器自卫。在双方达成停止武斗的协议以后,他们仍然不把武器收起来的,你们自卫的武器不能放下。... 文攻武卫的口号是对的,你们不能天真烂漫。当他们不放下武器,拿着枪支、长矛、大刀对着你们,你们就放下武器,这是不对的。你们要吃亏的,革命小将你们要吃亏的。

次日,“文攻武卫”口号刊登于《文汇报》上,武斗迅速进入重武器阶段,有观点认为中国大陆此后进入了“全面内战”的状态[8][10][11][12][32];但也有人质疑“内战”的称法,认为这是毛泽东的权术用语[33][34]。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支持不同造反派的军队向造反组织发放了枪支,造反派还利用各种方式从军火库抢夺甚至自制枪支,总计达上百万之多,足以武装一支正规的百万大军[10]

武斗结束

[编辑]

1968年夏,部分地区武斗逐渐失控,中共中央发布《七·三布告》、《七·二四布告》进行制止,要求造反派上缴抢夺的武器军火、解散武斗组织,武斗逐渐结束[13][35]。1968年7月28日,毛泽东召见北京红卫兵造反派五大领袖,要求停止武斗[36]。此后,工宣队军宣队开始进驻各级教育文化单位,维持秩序[26][36][37]。1968年起,红卫兵造反运动逐渐被工人造反运动所取代,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随即展开,工人阶级则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开始领导文化大革命[37][38][39]

部分地区武斗情况

[编辑]

上海

[编辑]
上海造反派庆祝游行(1967年4月)

1966年12月,上海发生“康平路事件”,常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大规模武斗的开端[3][4]。1967年1月,上海爆发“一月风暴”,引发各地群众展开大规模夺权运动[1]

新疆

[编辑]

1967年1月,新疆爆发“石河子一·二六事件”,被认为是文革期间最早的武斗之一[15][40][41][42]

湖北

[编辑]
文革时期的湖北武汉大学

1967年5月起,湖北省武汉市各群众组织之间发生武斗,流血事件频频发生。7月20日,武汉爆发“七·二〇事件”,发生武斗,是文革期间的重要事件[12][43]。随后,江青提出“文攻武卫”,全国武斗迅速升级,有观点认为中国大陆此后进入“全面内战”状态[8][10][11][12]

四川

[编辑]

1967年7月6日,四川泸州开始发生武斗事件,18日起爆发大规模武斗,冲突持续近四年(1967-1970年),造成至少二千人余人死亡、上万人受伤,属全国单次武斗中伤亡之冠[15][41][44]。与此同时,四川东部一些地区各派武斗期间,多为溃败的“保守派”群众组织曾组织对战俘以及“黑五类”和家属进行的报复性屠杀万县涪陵江津县有约700人被屠杀[45][46][47][48]

此外,四川绵阳地区的武斗最先发生于绵阳江油广元德阳等县[49]。据1967年4月30日统计,全区19个县,有11个县发生过大、小武斗[49]。从1967年下半年至1968年下半年之间,绵阳及省内一些地方的“造反派”和“武斗队”数次冲击驻绵军事机关,抢夺武器,导致武器弹药流散于社会,其中最典型的是“四二○事件”:1968年4月20日、5月8日,广元国防军备仓库399库武器装备被抢,有6个专区(市)的55个县数千人先后55次抢夺过该库的武器装备[49]。1968年4月25日至5月15日,在中江县广福区太阳山一带,发生了大规模武斗:此次武斗是刘结挺、张西挺支持搞的所谓围剿“保守派”据点,激战21天,参加武斗的不仅是中江的两大派,而且有来自全川20个县3个市的武斗队,达数千人之多,不仅使用轻重武器,还使用了毒气弹,围攻对方,摧毁阵地,双方伤亡数百人[49]

重庆

[编辑]
据估计有400-500名在武斗中死亡的人埋葬于重庆文革墓群[50][51]

重庆大武斗中国大陆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武斗,是1967年6月至1968年10月间在重庆地区发生的一系列武斗(重庆文革时期隶属于四川省[44][51]。出动军舰大炮坦克等重武器,据何蜀估计冲突最激烈时期武斗死亡约1,700人[50],此外失踪600余人,共受伤3,000余人。期间荣昌县武斗、重庆八八海战、杨家坪武斗死伤惨重。今九龙坡区杨家坪、谢家湾地区作為杨家坪武斗的主戰場,大受破壞[52]。后经林彪周恩来直接干预才停止。

重庆武斗中甚至使用了军舰,涪陵地区武斗因为当地驻军介入炮舰轰击城区,完全是正规战争的打法。几万毛派红卫兵退入川东名寨栗子寨,对抗正规军的打击,最后全部宣布缴械撤走。

重庆市沙坪坝区现有全国已知保存最为完好的红卫兵墓群——重庆文革墓群[50][51][53]

福建

[编辑]

文革期间,龙岩地区福建省武斗最激烈的地区,据初步统计,仅龙岩一县(今新罗区),两派群众死于武斗或被对立派折磨而死的约800多人[54][55]。1967年,龙岩地区出现了“新字派”和“红字派”两个对立的群众组织;7月,龙岩正式实行军事管制,“新字派”反对军管,而“红字派”支持军管,双方于14日发生第一次大规模武斗[54][55][56]。8月7日,“新字派”仿效外地造反派,开始抢夺枪支,并按军事建制,组建了20多个武装连、排,武装人员约有5,000多人[55][56]。8月8日,“新字派”五六千人围困龙岩风动厂(当地一军工厂[57])的“红字派”人员,并导致该厂断水断电近一个月时间[54][55][56]。10月30日,“红字派”试图反攻夺取龙岩城,双方在水泵厂等地激战,“新字派”甚至动用无后座力炮,“红字派”战败、死亡7人[54][55]。12月14日,“红字派”再度攻打龙岩城,双方数千人开战,死伤上百人,最终“新字派”撤出龙岩城[54][55][56]。1968年1月6日,“新字派”在龙门伏击“红字派”车队,打死回家过年的“红字派”和军分区护送警卫22人[54][55]。2月起,大规模武斗逐渐结束,但零星冲突依然持续,直至1968年底[54][55][56][58]

广东

[编辑]

1967年1月下旬,广东省委广东省公安厅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广州市公安局、广州日报社等党政机构被夺权,陷入瘫痪,社会大乱[59][60]。1月25日,群众组织间发生冲突,人数达上万人[59][60]。1967年3月15日,毛泽东决定在广东实行军事管制黄永胜担任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59][61]。 此后,广东省的造反派群众联盟(“红旗派”)与支持军管的群众组织(“东风派”)之间相互对立;7月23日,双方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爆发大规模武斗,人数逾2万,事后双方宣称死伤数百人[59][62]。8月16日起,广州市“广东省总工会武斗”爆发,双方使用了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手榴弹和炸药包等武器[63]。此后又发生了所谓“820血案”[64]。大规模武斗一直延续至1968年夏[65]。1968年7月起,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当地军队利用《七·三布告》、《七·二四布告》对“红旗派”实行镇压,7-10月间,广东集体屠杀达到高峰[61][65]

广西

[编辑]

196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阵营,一个阵营(简称“联指”)无条件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韦国清出面领导广西的文化大革命,另一个阵营(简称“4·22”)反对无条件支持韦国清并要求要韦作检查后再定[66]。1967年下半年起,在桂林地区,两派多次抢枪武斗:其中,“4·22”三次抢了各种枪支3,000余支、加农炮8门,而“联指”四次抢了各种枪支7,000余支,机关枪10挺[66]。1968年夏,两派持续大规模武斗,仅1968年6月6日至13日的7天内两派发生武斗17次[66]。针对广西地区的武斗,1968年7月3日,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发出《七·三布告》,制止武斗。

拨乱反正时期,经中央调查组调查,广西全省因两派武斗总共死亡3,700人,但在广西文革死亡案例中,屠杀死的多(广西大屠杀),武斗死的少[66]。比如在武斗比较激烈的桂林地区,在1967、1968年两年因文革死亡的11,027人中,只有458人死于武斗[66]

陕西

[编辑]

1967年,陕西西安地区的造反派首先分裂成两个对立的组织,即“东派”(以西安交通大学的造反组织和“工总司”为首)和“西派”(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的造反组织和“工联”为首)[9]。8月30日凌晨1时,自湖南来串联的五名红卫兵和“东派”工人乘西安交大汽车,携带武器前去西安秦川机械厂抢枪,至韩森寨地区时被对方发现并引发冲突,车上开枪并投掷手榴弹,打死2人、伤9人,成为西安地区第一次开枪武斗[9]。9月初,“西派”头目张培信等人经过策划,调集数千名武斗人员,开赴庆安公司,对东派武斗人员实行包围;9月1日、2日,“东派”和“西派”成员先后在西安胡家庙地区、未央路地区进行大规模武斗,双方动用了大量汽车、消防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及步枪、机枪等作战武器和电台[9]。这场武斗导致56人死亡(一说110多人[67])、290余人受伤,并造成这一地区交通中断,机关厂矿停工停产[9]。9月2日上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下达指示,武斗逐渐平息[9]

在此同时,类似的武斗在陕西全省相继发生,包括宝鸡安康县等地的大武斗[9][67]。据宝鸡官方记载,1967年8月17日,宝鸡市两派群众组织在市机砖厂大规模武斗,约有4,500余人参加,调用汽车15辆,打伤40多人[68]。8月25日至28日,宝鸡陇县发生了持续3天的大规模武斗,1,500余人参加,动用200多辆汽车、2部电台2及各类武器,造成死亡16人,伤残数百人,成为文革中宝鸡地区最大的一次人为灾难[68]。11月21日,宝鸡县虢镇地区发生武斗,2,000余人参加,动用汽车9辆,土坦克、摩托车各1辆,各种枪械173支,长矛220多把,其它器械130多件,打死7人,伤残220多人[68]。1967年8月31日至1968年5月,安康县两大造反派的连续大规模武斗,造成了“734人死亡,烧毁大街小巷11条,炸毁防洪堤8,357立方米,安康市内水塔被毁,档案大楼被焚,53所机关、学校成为废墟,3,800多间房屋化为灰烬”[9][67]。针对陕西地区的武斗,1968年7月24日,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发出《七·二四布告》,制止武斗。

江苏

[编辑]

1967年4月,江苏徐州的造反派内部分裂出“踢派”和“支派”,前者而主张踢开军方主导的“三·一八”革委会,而后者则主张继续支持军方和“三·一八革委会”[69]。5月中旬起,两派之间不断爆发武斗,军队暗中支持“支派”;31日,“踢派”主力被打出徐州,这次武斗造成1,200余人受伤,6人死亡[69]。此后,中央指派济南军区第一书记、第一政委兼山东省革委会主任王效禹出面处理徐州问题,军队内部态度出现转向支持“踢派”,引发“支派”不满[69]。8月31日至9月4日,江苏徐州的“踢派”和“支派”之间爆发大规模武斗,其中“踢派”获得军方“支左指挥部”的支持,获得1,000多把各类枪支及弹药[69][70]。山东省济南薛城枣庄等地的8,000余名(一说数万人[70])与“踢派”持相同观点的造反派亦前往徐州支援[69]。这次武斗造成双方23人死亡,400余人受伤,“支派”5,000余人流亡上海、南京等地[69][70]

北京

[编辑]

1968年4月23日至7月27日,北京清华大学红卫兵两派之间所发生“百日大武斗”,成为北京地区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武斗事件[71]。此次武斗造成18人死亡,上千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71]

河北

[编辑]

文革期间,河北省保定地区武斗不停、动乱不止,两派斗争的焦点在于拥护或者反对时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反对派占上风[72]。河北省委派去解决问题的人反遭围攻,随后又连续发生多起抢劫枪支弹药的案件,以及抢粮、抓人、打人、武斗等事件,震惊全国[72]。1967年1月,河北省军区69军介入保定地区文革,并于2月11日宣布有3万余人的“河北省工农荣复转退军人红卫兵保定八一造反总司令部”(“八一总部”)为反动组织,出动27个连队武力强行取缔了“八一总部”等多个群众性组织[73]。此后38军抵达,并于2月24日奉命与省军区一起担负保定地区的“支左”任务,但介入保定地区支左之初,38军尚无一定之见[73]。自1967年4月以后,以“八一总部”平反与否为导火线,保定地区群众组织重新洗牌,组合成“工总派”(即“农大造反团派”)和“工筹派”(即“革命红楼派”)两大派系,保守派“工筹派”得到省军区的支持,受省军区排斥的造反派“工总派”则主动对新来乍到的38军示好,获得后者支持[73]。38军与省军区在支持谁的问题上各持己见,终致水火不相容[73]。保定两派也各恃有军队方面支持,冲突武斗不断,其中最严重的一次,于1967年6月22-23日发生在保定市内的河北农业大学,两派近万人大规模混战,造成7人死亡,近300人受伤(其中部队数十人)[73]。保定地区的涞水县安国县等都发生过严重武斗[74][75]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熊景明; 宋永毅; 余國良. 中外學者談文革.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8-06-15. ISBN 978-988-17563-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俄语). 
  2. ^ Jian, Guo; Song, Yongyi; Zhou, Yua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15-07-23. ISBN 978-1-4422-51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英语). 
  3. ^ 3.0 3.1 3.2 何蜀. 為毛主席而戰——文革重慶大武鬥實錄.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0-08-01. ISBN 978-962-04-299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中文). 
  4. ^ 4.0 4.1 4.2 “神秘”的康平路,不仅仅是一条路. 澎湃新闻. 202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中文). 
  5. ^ 5.0 5.1 5.2 5.3 范卫平. 解密:张春桥阴谋策划“康平路事件”震惊全国. 新浪. 《新闻午报》. 2005-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中文). 
  6. ^ 6.0 6.1 何蜀. 重庆市体育场:“文化大革命”中首次大规模武斗“一二·四”事件. 香港中文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中文). 
  7. ^ 7.0 7.1 第十九章 上海“一月革命”掀起的夺权风暴. 马克思主义文库. 《戚本禹回忆录》.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中文). 
  8. ^ 8.0 8.1 8.2 8.3 许善斌. “文攻武卫”(摘自《证照中国1966-1976》). 新华出版社. 中国网. 200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中文).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白磊. 從奪權到軍管:1967-1968年陝西省武鬥略述 (PDF). 《二十一世紀》双月刊. 2006-07-31, (5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5).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许善斌. (2)"文攻武卫". 人民网. 2009-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中文). 
  11. ^ 11.0 11.1 11.2 11.3 晓龙. 13、文攻武卫. 香港中文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中文).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李肃. 回首文革(5):武斗─毛泽东导演的内战. 美国之音. 2006-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9) (中文). 
  13. ^ 13.0 13.1 1968年 大事记. 国务院参事室. 2012-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中文). 
  14. ^ 14.0 14.1 揭秘:文革中周恩来亲自指挥的两次军事行动. 凤凰网. 东北新闻网. 2008-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9) (中文). 
  15. ^ 15.0 15.1 15.2 丁抒. 文革死亡人数的一家之言. 《华夏文摘》文革博物馆通讯. 2004-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中文). 
  16. ^ 宋永毅. 文革中“非正常死亡”了多少人?—— 读苏扬的《文革中中国农村的集体屠杀》. 《华夏文摘》. 201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中文). 
  17. ^ 文革五十周年:必须再来一次反文革. 共识网. 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中文). 
  18. ^ 1967:“革命样板戏”开始推行_大国脚印:网友心中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件事. 腾讯.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中文). 
  19. ^ 杨继绳. 天地翻覆: 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 天地图书. 2017-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中文). 
  20. ^ 宋永毅. Chronology of Mass Killings dur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巴黎政治学院. 201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英语). 
  21. ^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200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5) (中文).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 
  22. ^ 第七章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中文). 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3. ^ 23.0 23.1 第十七章 参加毛主席的生日家宴. 马克思主义文库. 《戚本禹回忆录》.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1) (中文). 
  24. ^ 高文谦. 晚年周恩来 (PDF). 明镜出版社. 2003年: 122–1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30). 
  25. ^ 郑笑枫; 舒玲. 毛泽东1966年的祝酒词:祝展开全面内战(摘自《陶铸传》). 腾讯. 中共党史出版社人民网. 2008-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2) (中文). 
  26. ^ 26.0 26.1 陈昭. “文革”中的“军宣队”──一位大学“军宣队长”的回忆. 《当代中国研究》. 2006年,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27. ^ 27.0 27.1 朱元石. 吴德讲述:文革中武斗是怎样被鼓动起来的(2)(摘自《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 新浪.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3-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中文). 
  28. ^ 28.0 28.1 前人大副委员长忆武斗:江青一句话使武斗泛滥. 搜狐. 人民网、《老年生活报》. 2014-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4) (中文). 
  29. ^ 周孜仁. 云南文革史稿(上). 华文记忆出版社.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中文). 
  30. ^ 苏继红; 邓书杰; 李梅; 吴晓莉. 动荡年代(1960-1969)(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中文). 
  31. ^ 31.0 31.1 王紹光. 超凡領袖的挫敗: 文化大革命在武漢.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962-996-34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中文). 
  32. ^ 武汉七二○事件与“全面内战”(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2-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3) (中文). 在“权”这个根本问题上,各派之间互不相让,争夺激烈,发生无数的纠纷和冲突,酿成大规模武斗,不少地方的武斗甚至动用了枪炮。毛泽东后来把这种局面称为“全面内战”。 
  33. ^ “文革”中的解放军与中共核心权力斗争.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21-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6) (中文). 实际上,尽管毛泽东绝非无所不能,但“文革”整体上从未脱离过毛泽东的掌控,所谓“天下大乱”、“全面内战”等语,往往是毛泽东有意搅乱局面,借力打力,自诩“乱了敌人”,其实是权术手段,秦晖说。 
  34. ^ 胡平. 试论文革中“全面内战”的成因. 自由亚洲电台. 201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3) (中文). 
  35. ^ 思想編輯委員會. 文革五十年祭(思想32).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6-12-20 [2020-03-30]. ISBN 978-957-08-484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2) (中文(臺灣)). 
  36. ^ 36.0 36.1 唐少杰. “文化大革命”的一首断魂曲——重新解读毛泽东1968年7月28日召见北京红卫兵五大领袖的谈话. 《华夏文摘》. 200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中文). 
  37. ^ 37.0 37.1 工宣队整红卫兵:看《红楼梦》叹人生如梦是反动. 搜狐. 《南方都市报》. 201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中文). 
  38. ^ 李逊. 文化大革命中的工人造反派运动. 搜狐. 共识网. 1994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5) (中文). 
  39. ^ 任国庆. 沉痛的“使命”──回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当代中国研究》. 2003年,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40. ^ 朱培民; 余习广. “文革”第一枪:新疆石河子“一·二六”血案. 香港中文大学. 《凤凰博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中文). 
  41. ^ 41.0 41.1 易宗国(原作者:丁抒). 文革中的杀戮(原标题:文革死亡人数统计为两百万人). 香港中文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中文). 
  42. ^ 方广锠. 往事杂忆——亲历石河子“126”事件. 香港中文大学. 共识网. 2012-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中文). 
  43. ^ 第二十五章 武汉“七二〇事件”. 马克思主义文库. 《戚本禹回忆录》. 2016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中文). 
  44. ^ 44.0 44.1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1967年四川大事记. 四川省情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大事记》. 2019-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4) (中文). 
  45. ^ 武斗专辑2 (PDF). 《昨天》. 2014-03-30, (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5) (中文). 
  46. ^ 宋永毅. 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心理與文化基因的新闡釋.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21-10-28. ISBN 978-957-08-599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中文(臺灣)). 
  47. ^ 宋永毅. 集體殺戮的類型與國家機器的作用,文革大屠殺論之一. 光传媒.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中文). 
  48. ^ 罗学蓬. 震惊全国的文革“江津杀俘事件”. 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江津县志·大事记》. 2010-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4) (中文). 
  49. ^ 49.0 49.1 49.2 49.3 文革绵阳千人武斗震惊全川 激战21天用毒气弹. 《中国共产党绵阳历史(1949—1978)》. 中华网.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中文). 
  50. ^ 50.0 50.1 50.2 储百亮. 重庆文革墓园:被湮没的红卫兵武斗往事. 《纽约时报》. 2016-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中文). 
  51. ^ 51.0 51.1 51.2 杨继斌. 文革武斗罹难者墓群揭秘:墓志多刻毛主席诗词. 新浪. 《南方周末》. 201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4) (中文). 
  52. ^ 文革武斗中的唯一海战——重庆“八八”海战. 共识网. 201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53. ^ 重庆红卫兵墓园 唯一保存完好的“文革”墓群. 《新京报》. 网易. 2010-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2) (中文). 
  54. ^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陈殿南. 符维健. 周恩来制止闽西“武斗”. 《福建党史月刊》. 1999年, (11). “文革”风云初涌,闽西也和全国一样,热烈响应,各行各业相继成立了革命群众组织。在“文攻武卫”的口号煽动下,群众组织派性严重,双方斗得你死我活,继而升格为武斗。1967年8月8日,龙岩发生了“新字派”五六千人围困风动厂事件,使之断水断电近一个月时间;同年10月30日,“新字派”进攻水泵厂,动用了无后座力炮,打死“红字派”7人;同年12月14日,“红字派”攻打龙岩城,打死“新宇派”16人,将“新字派”赶出了龙岩城。1968年1月6日,“新字派”在龙门伏击“红字派”车队,打死回家过年的“红字派”和军分区护送警卫22人。几个月来,恶斗不断,两派死伤人数不断增加,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闽西硝烟四起,成为福建省武斗最激烈的地区。 面对当时全国严重的动乱局势,毛泽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重申要“实现革命的大联合”,中央和各省、市分期分批举办轮训干部的学习班。1968年2月,闽西地方领导和各派头头接通知赴北京参加“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福建班学习。 
  55. ^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郭义山. 动荡的岁月 (1966—1976). 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2011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 (中文). 
  56. ^ 56.0 56.1 56.2 56.3 56.4 邱育鸿. 龙岩一中“文革”大事记 (1)(1966年6月-1976年10月). 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2011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 (中文). 
  57. ^ 一组珍贵老照片,回顾“风动厂”昔日辉煌历史. 搜狐. 龙岩网. 2019-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7) (中文). 
  58. ^ 張目. 福建的文革大武鬥: FUJIAN'S BIG VIOLENT FIGHT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中國的文革大武鬥系列 Book 26). Amazon Publishing & PEARL BOOK HOUSE. 2020-06-27. 
  59. ^ 59.0 59.1 59.2 59.3 党史大事记—1967年.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 (中文). 
  60. ^ 60.0 60.1 叶曙明. 广州武斗的开始. 香港中文大学. 共识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中文). 
  61. ^ 61.0 61.1 迟泽厚. 不识时务亦俊杰. 《华夏文摘》. 201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中文). 
  62. ^ 叶曙明. 浴血中山纪念堂. 香港中文大学. 《羊城晚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4) (中文). 
  63. ^ 叶曙明. 文革中,广东省总工会武斗. 中国数字时代. 共识网. 201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中文). 
  64. ^ 侯工. 文革之殇. 爱思想. 2013-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6) (中文). 
  65. ^ 65.0 65.1 苏阳. “文革”中的集体屠杀:三省研究. 《当代中国研究》. 2006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中文). 
  66. ^ 66.0 66.1 66.2 66.3 66.4 晏乐斌. 我参与处理广西文革遗留问题. 《炎黄春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中文). 
  67. ^ 67.0 67.1 67.2 張目. 陝西的文革大武鬥: SHAANXI'S BIG VIOLENT FIGHT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中國的文革大武鬥 Book 11). Amazon Publishing & PEARL BOOK HOUSE. 2020-06-08. 
  68. ^ 68.0 68.1 68.2 1967年. 宝鸡党史网. 《沧桑历程七十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中文). 
  69. ^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董国强. 军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角色和作用——江苏徐州个案研究 (PDF). 《记忆》(第134期). 2015-06-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09) (中文). 
  70. ^ 70.0 70.1 70.2 1967年. 《江苏省志·大事记》(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4) (中文). 
  71. ^ 71.0 71.1 唐少杰. 红卫兵运动的丧钟:清华大学百日大武斗 (PDF). 香港中文大学. 《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1995年10月.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30) (中文). 
  72. ^ 72.0 72.1 钟兆云. 江一真:风雨雷电中的“一根筋”(3)(摘自《同舟共进》2013年第7期). 中国新闻网. 人民网.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5) (中文). 
  73. ^ 73.0 73.1 73.2 73.3 73.4 余汝信. 文革旋涡中的38军. 爱思想.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7) (中文). 
  74. ^ 我在涞水县“支左”. 岳阳市情网. 中共岳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2015-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5) (中文). 
  75. ^ 【方志安国】安国历史大事记(九十). 安国市人民政府. 2022-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