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喜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辨喜 स्वामी विवेकानन्द | |
---|---|
![]() | |
出生 | ![]() | 1863年1月12日
逝世 | 1902年7月4日![]() | (39歲)
签名 | |
![]() |
印度教系列模板 |
印度教 |
---|
![]() |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通称辨喜[1](梵語:स्वामी विवेकानन्द,直译:「師 辨-喜」、英語:Swami Vivekananda;1863年1月12日—1902年7月4日),原名纳伦德拉纳特·杜塔(孟加拉語:নরেন্দ্রনাথ দত্ত,英語:Narendranath Dutta),孟加拉人,近代印度教哲學家、宗教改革家,印度民族主义与新吠檀多哲学的先驱人物。“斯瓦米·维韦卡南达”为其法名。[2]
1863年,辨喜出生于加尔各答的卡雅斯塔家庭,自幼便对宗教与灵性感兴趣。1870年代至1880年代,辨喜先后在加尔各答区立学院与加尔各答大学达夫学院学习,毕业后便拜羅摩克里希納为师,投身印度教活动。1888年起,辨喜作为托缽僧周游印度各地,广泛接触印度的民众。1893年,辨喜打破了印度教教徒不得出海远游的传统,前往美国芝加哥参与世界宗教大会,之后还在美国各地发表了数十场探讨吠檀多哲學的演说,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被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聘请后,辨喜在1896年创作《吠檀多哲学》、《业瑜伽》、《王瑜伽》,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了瑜伽。此外,他还在同年于纽约创办吠檀多研究会,开始向西方世界传播吠檀多哲学。[2][3]
在美国、西欧等地进行巡回演讲后,辨喜于1897年回国,受到印度各界的欢迎。同年5月1号,他在加尔各答创办羅摩克里希納機構,该组织在后来成为印度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改革组织之一。1899年,辨喜前往喜马拉雅山麓创办不二论学院,旨在对吠檀多哲学进行研究与改革。同年6月后,辨喜再度前往美国演讲,并出席法国巴黎的世界宗教史会议。1902年,辨喜因健康情况恶化逝世,终年39岁。[2][3]
辨喜被本国民众普遍认为是印度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甘地、泰戈尔、奥罗宾多、钱德拉·鲍斯等重要人物均受其思想影响(详见辨喜的影响)。辨喜的生日更是被印度政府尊为全国青年日,每年的这一天均有纪念活动。[4][5]
图册
[编辑]- 老師,拉瑪克里斯納
- 母親,尼斯瓦里・提毗
- 姐,提毗
- 弟子,尼维蒂塔女士
- 辨喜《金奈,1886年》
- 辨喜《齋浦爾,1891–1892年》
- 辨喜《芝加哥,1893年》
- 辨喜《倫敦,1896年》
- 辨喜《金奈,1897年》
- 辨喜《加利福尼亞,1900年》
- 雕像《孟買》
- 雕像《邁索爾》
- 手掌
- 書信《1893年11月》
- 靈魂的話,它是由弟子公佈《1910年》
- 藍色牌匾《倫敦,皮姆利科》
相關著作
[编辑]參考來源
[编辑]- ^ 《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2920頁,「Vivekananda, Swami」條。
- ^ 2.0 2.1 2.2 米媛. 辨喜.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2022-01-20.
- ^ 3.0 3.1 朱明忠. 辨喜.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2021-06-24.
- ^ Know About Swami Vivekananda on National Youth Day 2022. SA News Channel. 11 January 2022 [12 January 2022] (美国英语).
- ^ National Youth Day 2022: Images, Wishes, and Quotes by Swami Vivekananda That Continue to Inspire us Even Today!. News18. 12 January 2022 [12 January 2022] (英语).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