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宜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若宜(?—17世紀),字宜之,號泰斋,人称甑山先生,安慶府懷寧縣人[1],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應天府鄉試舉人[2],崇禎十年(1637年)成進士,兵部觀政,歷任刑部主事、兵部職方司郎中[3],多次上疏戰略,但未獲理會[1],北京淪陷後兩次上吊自殺,都被家人所救,因此薙髮在浣花庵出家,不久繞道到南京[4]。
弘光年間他和朱芾煌、吳國琦、徐天麟、姜一學、周祚新、張印中、吳亮明、潘自得、王健、賀燕徵、黃衷赤、張大賡、張延祚、姚孫棐、金邦柱、黃泰來、黃鍾斗、李長似、張拱端、徐肇森、荊廷實、許士健、劉星耀、陳璧、董念陛在兵部任職,南京失陷後拒絕出仕清朝,說:「山僧久卸朝天路,只整威儀拜法王。」以老病不出入城市,在家中和客人促膝而坐,寫下的詩文都燒毀,到八十八歲去世[5][6]。
家族
[编辑]曾祖刘恺。祖父刘钊。父劉尚志,隆慶五年辛未進士。兄劉若宰,崇禎元年狀元。
引用
[编辑]- ^ 1.0 1.1 錢海岳《南明史·卷三十一·列傳第七》:若宜,字宜之,懷寧人。崇禎十年進士,歷刑部主事、職方郎中,迭疏陳戰守事宜。
- ^ 民國《懷寧縣志·卷十五·選舉表》誤作(天啟)丁卯(舉人)……劉若宜 若宰弟,據《南國賢書》改。
- ^ 《崇祯十年丁丑科进士三代履历》:刘若宜,曾祖恺,祖钊,父尚志,山东左布政。泰斋,诗二房,壬子九月十一日生,怀宁县人,癸酉九十六名,会一百八十名,三甲七名,兵部观政,戊寅授刑部广西司主事,己卯丁忧,壬午起职方主事。
- ^ 民國《懷寧縣志·卷二十一·隱逸》:劉若宜,字宜之,布政尚志子。崇禎丁丑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兵部職方司員外郎。時流寇猖,蹂躪六院,若宜上疏曰……不報。甲申聞賊陷京師,兩次投繯皆為家人救不死,尋薙髮為僧,遯浣花庵,間道南還。
- ^ 錢海岳《南明史·卷三十一·列傳第七》:(弘光)時兵部先後司官之可紀者,為朱芾煌、吳國琦、劉若宜、徐天麟、姜一學、周祚新、張印中、吳亮明、潘自得、王健、賀燕徵、黃衷赤、張大賡、張延祚、姚孫棐、金邦柱、黃泰來、黃鍾斗、李長似、張拱端、徐肇森、荊廷實、許士健、劉星耀、陳璧、董念陛云。……南京亡,僧服隱甑山三十年。清薦不出。卒年八十八。
- ^ 民國《懷寧縣志·卷二十一·隱逸》:鼎革以來兩臺薦辟皆不就,謝以詩曰:「山僧久卸朝天路,只整威儀拜法王。」又託於老病貧作不入城市,說林居西郊外鴨兒塘側,與菜傭雜處,僅一傖僮畫謀生於市。室如斗大,客至促膝而坐,自擎茶進客,終歲不窺門。門外委土成培塿,高數尺開許。性嗜讀書者而不倦,凡作詩文多自焚其草,謂「身將隱矣,焉用文也!」年八十以微疾終,嘗居甑山,人稱為「甑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