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清朝)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英(1637年—1708年),字敦复、夢敦,號乐圃、圃翁、倦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大学士。
生平
[编辑]張英为康熙六年(1667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直南書房,史載:“每從帝行,一時制誥,多出其手。”曾充任《國史》、《一統志》、《淵鑑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聖祖嘗語執政:“張英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衰病求罷,詔許致仕。书房自书对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1]
晚年隱居安徽桐城龙眠山。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南巡,张英迎驾於江苏淮安,帝赐御书榜额,随至江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再度南巡,张英迎驾於江苏淮安清江浦,仍随至江宁。卒諡文端,雍正時贈太傅。著有《聰訓齋語》、《恆產瑣言》、《文端集》等。墓志由子张廷玉请大臣张鹏翮撰。
家族
[编辑]曾祖张淳为明隆庆二年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祖父张士维,封中宪大夫、抚州知府,贈廣東按察使。父张秉彝为贡生。叔父张秉文,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山东左布政使;叔父张秉贞,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后降清,官至兵部尚书。
张英以降,家族六代共出进士十三人,其中入翰林者十二人。长子张廷瓒,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入翰林,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次子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入翰林,官至保和殿大學士,雍正時設立軍機處,最初典章皆出其手,與鄂爾泰等同為軍機大臣,且恩遇最隆。張英、張廷玉父子二代為相,“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門第榮耀,世不多見”,是中國歷史的美談。[2]
後代
[编辑]- 长子张廷瓒,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選庶吉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 次子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選庶吉士,官至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封三等伯,諡文和。
- 三子張廷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榜眼,官至吏部侍郎。
- 四子張廷瑑,字桓臣,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进士,選庶吉士,官至内阁学士。
- 張若潭,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
- 玄孫張元宰,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選庶吉士。
- 张聪贤 张英六代孙 嘉庆十年二甲第四名进士 潼关厅同知
- 张绍华 张英七代孙 同治十三年三甲十一名进士 江西、湖南、山西 布政使
轶事
[编辑]至今還流行张英“六尺巷”的故事,張英家與鄰爭地,最後張英寄給家人一信,信上有詩曰:“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於是張家主動後退三尺,鄰居吳氏大受感動,亦後退三尺,最後留下六尺巷的美談。[3]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市区中有“六尺巷”的恢复建筑。
参考资料
[编辑]- 《桐城縣志》
- 姚永樸:《舊聞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