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雪山部雪山住部(梵語:Haimavata;巴利語:Hemavatika、Hemavataka),又名上座弟子部[1]部派佛教二十部之一,根源於本上座部[2],流傳於雪山地區。

歷史

[编辑]

雪山(Himavā/Himālaya)[3]一般認為就是喜馬拉雅山區。

漢傳佛教傳說,在根本分裂之後,佛滅後第三百年初(即佛滅二百多年後),在迦濕彌羅國上座部僧團中,從摩揭陀國遷來的說一切有部一時極盛,形成主要的派系。而遵守傳統學說的先上座部僧侶,移居雪山之中,稱為雪山部[4]

基於《大史》將雪山部與其他被認為是大眾部支派的部派一併提出的記載,有人認為雪山部源出大眾部

桑奇的大佛塔銘文中,記載數位傳法長老的名號,有「末示摩」Majjhima(或拼作Madhyama) 以及全雪山部的傳教導師「迦葉波俱特羅」Kāsapagota(或拼作Kassapagotta、Kasyapagotra)[5],印證在華氏城結集後,Majjhima 末示摩尊者前往Himavanta雪山傳教的記載。有人推測這兩位也是飲光部的開祖[6][7]

學說

[编辑]

異部宗輪論》記載:

在宗義上,雪山部認可大天五事,而《大毘婆沙論》和《異部宗輪論》認定這是大眾部提出的並導致了根本分裂,究其原因,要么是雪山部忘卻了傳統,要么是五事諍論實際上發生在最早記載五事的《發智論》所處的時代[10],其他宗義則類同於說一切有部

存世經典

[编辑]

毘尼母經》,引用了三部律主尊者彌沙塞、尊者迦葉惟和尊者薩婆多的言論,並提及了律主曇無德,金倉圓照據「雪山中五百比丘」等語,推論是雪山部傳承的戒經[11][12],亦即出自先上座部。也有人以和《四分律》多處記事相同,認為是法藏部[13]

註釋與引用

[编辑]
  1. ^ 真諦譯《部執異論》:「至第三百年中。有小因緣分成兩部。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雪山住部。亦名上座弟子部。」
  2. ^ 玄奘譯《異部宗輪論》:「三百年初有少乖諍。分為兩部。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轉名雪山部。」
    吉藏三論玄義》:「佛滅度後。迦葉以三藏付三師。以修多羅付阿難。以毘曇付富樓那。以律付優婆離。阿難去世。以修多羅付末田地。末田地付舍那婆斯。舍那婆斯付優婆掘多。優婆掘多付富樓那。富樓那付寐者柯。寐者柯付迦旃延尼子。從迦葉至寐者柯二百年已來無異部。至三百年初。迦旃延尼子去世。便分成兩部。一上座弟子部。二薩婆多部。所以分成二部者。上座弟子但弘經。以經為正。律開遮不定。毘曇但釋經。或過本或減本。故不正弘之。亦不棄捨二藏也。而薩婆多謂毘曇最勝。故偏弘之。從迦葉至掘多。正弘經。從富樓那稍棄本弘末。故正弘毘曇。至迦旃延大興毘曇。上座弟子部見其棄本弘末。四過宣令遣其改宗。遂守宗不改。而上座弟子部移往雪山避之。因名雪山住部。」
  3. ^ 法顯高僧法顯傳》:「葱嶺山冬夏有雪。又有毒龍。若失其意則吐毒風。雨雪飛沙礫石。遇此難者萬無一全。彼土人即名為雪山也。」
  4. ^ 窺基異部宗輪論疏述記》:「上座弟子,本弘經教,說因部起,多弘對法。既閑義理,能伏上座部僧。說因時遂大強,上座於斯乃弱。說因依舊住處,上座移入雪山,從所住處為名,稱雪山部。若從遠所襲,以名上座部。」
  5. ^ 塔中的真身舍利.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6. ^ Maythee Pitakteeradham. 犢子部の成立と名称について (PDF). 世界宗教學刊. 2006 [2020-07-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7-28). 
  7. ^ 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銅鍱部所傳:目犍連子帝須時,阿育王派遣大德,分化一方。有迦葉(飲光)姓長老、末示摩 Majjhima等,宏化於雪山邊國Himavanta。末示摩的遺骨,已在Sāñchī發現。屬於分別說部的飲光部,可能由這一系的發展而成。」
  8.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其雪山部謂菩薩是異生。即同薩婆多。三劫百劫俱是異生。……不起貪愛。即異說一切有。為利益故。知生受生故。無貪愛。……無外道得五通。以邪教故。無得通理。若內異生依內教故。有得通理。……亦無天中住梵行。以天女樂具悉皆增勝。若生彼者無住梵行。」
  9.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有阿羅漢為餘所誘等五事。本上座部為此五事與大眾諍。所以分出。今復許立。何乖本旨。初與大眾乖諍之時尚未立此。至三百年滿與說一切有諍。說一切有得本宗故無五事。舊上座弟子失本所宗乃立五事。是知年淹日久聖隱凡生。新與舊殊。復何怪也。」「上座部本弘經藏。以為上首。以律對法為後弘宣。非是不弘律及對法。然不以為首。至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出世於上座部出家。先弘對法後弘經律。既乖上座本旨。所以鬬諍紛紜。名少乖諍。不同大天大乖諍也。又解。未必此時迦多衍尼子生。但執義不同。遂為乖諍。且如大天五事。上座猶行。此時之中。有不許者。既乖本旨。所以遂分兩部。」
  10. ^ 真諦譯《婆藪槃豆法師傳》:「佛滅度後五百年中有阿羅漢。名迦旃延子。母姓迦旃延從母為名。先於薩婆多部出家。本是天竺人後往罽賓國。罽賓在天竺之西北。與五百阿羅漢及五百菩薩。共撰集薩婆多部阿毘達磨。製為八伽蘭他。即此間云《八乾度》。伽蘭他譯為結。亦曰節。」
    道梴毘婆沙序》:「自釋迦遷暉。六百餘載。時北天竺有五百應真。以為靈燭久潛。神炬落耀。含生昏喪。重夢方始。雖前勝迦栴延撰阿毘曇以拯頹運。而後進之賢尋其宗致。儒墨競構。是非紛拏。故乃澄神玄觀。搜簡法相。造《毘婆沙》。抑止眾說。或即其殊辯。或標之銓評。」
  11. ^ 毘尼母經》:「諸比丘欲集法藏。時摩訶迦葉以手拍地。聲震之響喻如銅鍾。爾時王舍城中舊住五百羅漢師子阿蘭那。聞此之音共相告言。集法藏時至。尊者富蘭那。與其徒眾五百羅漢。即共相隨向王舍城耆闍崛山竹林精舍中。至摩訶迦葉所。到已語摩訶迦葉言。我等聞摩訶迦葉五百羅漢於王舍城竹林精舍中欲集法藏。我等亦欲得聞。摩訶迦葉即向富蘭那等。出集法藏因緣。富蘭那語尊者摩訶迦葉言。大德。所集法藏緣已得聞竟。甚善不可言。但於八法中我所不解。從界裏宿食乃至池邊種種草根等。如此八法親從佛邊聞。如來聽畜。復言。不聽者是處不解。迦葉答言。實如汝語。佛為飢饉穀貴乞食難得。憐愍眾生故聽畜。世豐穀賤乞食易得。是故如來還不聽也。富蘭那言。迦葉。如來是一切知見者。畜時欲使人知畜時。捨時欲使人知捨時。迦葉答言。以是義故。佛知時而說。是時中應畜。是時中不應畜。富蘭那。是故我等應隨如來。制時隨制聽時隨聽。如來應供成就八種善法。……成此八法名法王法主。爾時摩訶迦葉。問阿難言。此事復云何。阿難答摩訶迦葉曰。如我佛邊所聞。如迦葉答富蘭那也。若人如佛語而行者。此人能熾然佛法。是故應如法行之。尊者富蘭那徒眾。聞此語已如法而行。即是熾然佛法者。此是雪山中五百比丘所集法藏。」
  12. ^ 印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三項 律論. [2020-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或以為屬於曇無德部,所說論藏作「五分」,確與《四分律》相同。但所說律部,有「母」而沒有「調部」,與《四分律》的組織不合。不同於《四分律》的,還有如億耳Śroṇa-koṭikarṇa十二年才受具足,而《四分律》作三年;五人共分僧物,而『四分律』作四人等。金倉圓照博士,以卷四有「此是雪山中五百比丘所集法藏」,推論為雪山部Haimavata 
  13. ^ 井上博文. 『毘尼母経』結集記事について. 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