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語白話文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閩文
类型
使用时期
1910年代(或更早)至今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姊妹体系官話白話文
吳語白話文
粵語白話文
閩南語白話文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閩語白話文(簡稱閩白閩文)是一種符合閩語語法詞彙、句式,混用傳統漢字閩語漢字行文的閩語書寫系統。

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北方漢語白話文運動取得成功,以符合官話口語詞彙、語法的現代漢語白話文逐漸取代了與口語脫離的文言文。與此同時,中國各地方語言都相繼出現了各自的口語書面化嘗試和努力。在民間閩語白話文也得以延續並在民間廣泛使用,例如閩劇劇本和其它書籍等。

閩文使用傳統漢字和民間專門為書寫閩語而創制的閩語漢字書寫。經過長期發展,閩語行文已經趨於成熟,閩語成文一般情況沒有什麼問題。對於閩語使用者而言,閩文達意優於現代漢語白話文,因為後者與閩語詞彙、文法脫離,表達某些意境或精確紀錄閩語原話的時候會造成某些失真。

歷史

[编辑]
《天文問答》裡使用的閩語白話文體

閩語白話文目前最早的考證是在大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開始出現,是來自於福州評話刻本的《七星白紙馬》。在此之前的大明時期出現了公眾場所演唱的伬藝,伬藝的歌詞裡就保留非常多的閩語白話文體,在福州、福寧等地流行。大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創作出《天文問答》書籍,該書籍使用了大量的閩語白話文書寫。

十九世紀來福州府的傳教士懷德(M. C. White)在回憶錄中有寫道:「福州街邊書攤上租售的民間讀書大多是方言漢字書寫。」[1]。可見,在當時用閩語字來書寫閩語白話文的讀物已經形成一定規模,並且具有一定的福州市場規模。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前,閩語白話文在福建台灣海外閩僑的之間已經非常盛行,但中國大陸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後,普通話成為全國標準語言並逐漸推廣全國,故此閩語白話文並沒有得到重視,但直至今日仍然有不少閩語人使用。福州的閩劇劇本和評話至今還在使用閩語白話文書寫。

代表作品

[编辑]

文學

[编辑]
《福州歌謠甲集》裡使用的閩語白話文體(此篇是福州民間著名的『真鳥囝』歌謠)

字詞典

[编辑]

參考

[编辑]
  1. ^ M.C.White. 米國基督教衛理公會檔案 (英语). Moses Clark White,United Methodist Churck Archives-GCAH 
  2. ^   《福州方言大詞典》
  3. 《現代福州八音字典》

參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1. ^ 四川閩語(摘自《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